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军事变革在加剧,新事物不断涌现,军事记者要想在新一轮新闻大战中站稳脚跟,有所作为,就必须加快创新的脚步,用新的新闻理念和新的新闻创作方式来迎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当今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军事变革在加剧,新事物不断涌现,军事记者要想在新一轮新闻大战中站稳脚跟,有所作为,就必须加快创新的脚步,用新的新闻理念和新的新闻创作方式来迎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廖佚 《新闻爱好者》2011,(8):159-160
当今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军事变革在加剧,新事物不断涌现,军事记者要想在新一轮新闻大战中站稳脚跟,有所作为,就必须加快创新的脚步,用新的新闻理念和新的新闻创作方式来迎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是一个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灵魂。对新闻记者来说,在传媒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面前,只有把创新作为一种自觉追求,求“新”追“新”,使创新成为一种常态,才能以突出的个性化使报道产生独特的生命力、广泛的关注度、深远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林丹 《新闻记者》2003,(2):51-52
许多省市级的媒体都在外埠一些主要城市设立记者站。有人以为,驻记者站的记者干不出什么辉煌的业绩,新闻的地域性决定他们很难出位,各种新闻评奖也很难轮到他们。但我作为羊城晚报驻珠海的一名记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后认为,驻站记者一样可以出彩,关键是如何为自己定位,如何为新闻定位。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群众对化消费需求的日益提高,体育新闻报道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各大媒体都加速网罗专业人才,充实扩大体育记的队伍。四年一届的奥运会、足球世界杯、亚运会和全运会,每一次都为体育记“大扩容”火上浇油,据统计,报道雅典奥运会的世界各国记总数超过两万人,其中中国记就超过千人,是派出记最多的一届世界大赛。  相似文献   

7.
8.
戴继红 《视听纵横》2006,(3):105-106
新闻工作是一项崇高的事业,而记者正是将新闻工作视为崇高事业而不懈努力、执著追求的这样一群人。从邵飘萍、邹韬奋、范长江到魏巍、穆青……,我国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以自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如生命的品格出色地完成了他们担负的历史使命。那么今天,当我国正处在一个“黄金  相似文献   

9.
记者,社会的瞭望哨,民众的代言人;记者,一种崇高的社会职业……近现代社会发展史上,人们都曾给予记者极高的评价和赞誉。真正的记者是用良心去记录和传播消息,用坚强的文字披露世俗的丑恶,唤起人们内心的良知,用肩头担起社会责任。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对新闻传播事业造成巨大冲击,同时对新闻工作者也...  相似文献   

10.
郑静 《新闻三昧》2006,(4):39-40
“一个从来没有害过头疼的作家,硬要写头疼,是永远也写不好的。”前苏联作家爱伦堡强调作家应该进行社会体验的观点,对于我们新闻工作者,尤其是记者而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体验,是指记者应该积极投身社会,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社会上的人事物件。积极进行社会体验是我国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无不经过社会生活的历练。当今新闻媒体涉及社会深层关键问题并具有发现价值和扣动人心力量的报道很少,缺乏社会体验是一个重要原因。记者看似在跑新闻,实际上大都很浮躁,或穿行在政府机关、奔波于会场之间,或四处挖新猎奇。忙得不…  相似文献   

11.
陈俊 《新闻窗》2007,(4):112-113
驻站记者在远离“大本营”的情况下,到站属所在地采访报道,一方面,他没有“大本营”记者的“超脱”,必须正确把握好一个“度”,处理好与驻地的关系;另一方面,他又不能等同于驻地媒体记者。完全依附于当地。同时,驻站记者又不能像“大本营”记者一样“归口”分工,不能根据自身特长、兴趣专门从事某一领域的采访报道,得做1个“多面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魏莉 《新闻三昧》2003,(12):34-34
在莱钢党校参加青年干部培训班时,曾看过关于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50周年以及二战实录的片子。看到那些珍贵的历史镜头和翔实的报道材料,我心里涌动着一种激情。我想,不知有多少同行为了记录这些真实的历史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验证了那句名言:记者用生命见证历史。在一个企业里当记者不需要付出生命的代  相似文献   

13.
14.
陆佩娟  范军 《传媒观察》2007,(12):25-26
十年前,我们写过一篇论文《记者应当好“五家”》,这“五家”就是要有政治家的站位、发明家的目光、企业家的危机、哲学家的头脑和文学家的功底。要有政治家的站位体现的是政治家办报的核心理念;要有发明家的目光提出了新闻这种产品涉及其每一件的创新特征;要有企业家的危机指出了目前有很多新闻工作者缺少的与大背景相吻合的市场意识;要有哲学家的头脑希望我们更多克服采写中的鼠目寸光、浅层思维和挂一漏万;要有文学家的功底则要求我们的从业者必须具有良好的文字运作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为配合当前“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新闻媒体大练兵活动,本刊编发了援藏记者汤己生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一位老共产党员对人民,对事业的情怀,一位老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读后会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掌握新闻的三大规则新闻是必须真实的。虚假新闻是媒体的致命伤。《新闻记者》杂志每年都要评出十大假新闻,以此警示媒体,但即便如此,虚假新闻仍然没有得到根治。中宣部每年都要组织都市类报纸编辑参加培训班,2007年的主题即为"反对虚假新闻"。专门用一期来反对虚假新闻,可见中央高层对这个问  相似文献   

17.
对媒体新闻工作者尤其是一线采编人员来说,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不仅可以更从容地进行新闻采编工作,同时也能更好地避免给自身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那么,采编人员必须掌握哪些法律知识?对法律知识又需“懂”到什么程度?对此,我们结合具体的新闻报道作些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8.
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人都在干着泥瓦匠的活,有人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说在垒墙,第二个说在挣钱,第三个说在建楼。他们虽然干的是同一种工作.却有着不同的动机.反映出他们不同的从业观。仔细想来,认为是在“垒墙”和“挣钱”的两虽略有差别.但基本上都属于把工作仅仅当成生存的手段来对待的一类:而持“建楼”态度则是把工作当作一项事业去做。  相似文献   

19.
8月9日,是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一周年纪念日。在这一年里,人们深深感受到"走转改"活动浓厚的氛围,许多鲜为人知的基层新闻和感人故事上头版,进联播,成为各地主流媒体的主角新闻,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新闻工作者的形象也得以重塑。然而,联系实际,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的新闻媒体及其新闻工作者面对中央的要求与人民的期望,是否还有差距和不足?"一日三省"的反思,在于改进正道上的差距和不足,于是有了以下五问记者走基层。  相似文献   

20.
赵莎莎 《视听界》2012,(3):119-121
在我国,电视记者出镜报道的历史不算久远。早先的出镜报道记者基本上由播音员兼任,他们相貌好看,体态端正,音色动听,字正腔圆,这些因素往往成为早期选拔出镜记者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