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为大河流域的黑龙江流域文明,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学术界的重视。黑龙江流域的古代民族曾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从新的角度来审视黑龙江流域的历史与文化是非常必要的。从介绍黑龙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入手,粗线条地勾勒黑龙江流域古代民族的历史文化脚步,旨在告诉人们:黑龙江流域的历史与文化也属于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摇篮之一。  相似文献   

2.
作为大河流域的黑龙江流域文明,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学术界的重视。黑龙江流域的古代民族曾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从新的角度来审视黑龙江流域的历史与文化是非常必要的。从介绍黑龙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入手,粗线条地勾勒黑龙江流域古代民族的历史文化脚步,旨在告诉人们:黑龙江流域的历史与文化也属于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摇篮之一。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黑龙江流域是阿尔泰语系的通古斯一满族、古亚洲族、东胡族的发祥地,因此.恢复黑龙江流域古代各民族的历史尤为重要。由于我国古代典籍中对黑龙江流域各民族早期历史记载较少,而且这些民族大多没有自己的文字与典籍,所以仅靠有限的文献记载很难科学地恢复他们的早期历史,因此,考古学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文章对20世纪黑龙江省的田野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进行了梳理.并展望了21世纪各个阶段应做的工作,以期为黑龙江流域研究提供详实材料。  相似文献   

4.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26(12):141-148
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论完颜宗翰  ———兼谈金朝初年的金、宋关系王禹浪,王宏北1.1文化边缘区·边缘人·双语现象唐戈2.1黑龙江省考古百年张,张泰湘,徐懿姣3.1浅论黑龙江省出土的青铜剑吕春凤5.1蒙语与满语关系探究张帆5.3完颜翰鲁神道碑残石考略伊葆力6.1庞葛城、周特城与会平州———兼及齐齐哈尔市城史纪元问题齐心,伊葆力9.1北宋徽钦二帝死亡原因、时间、葬地考廖怀志,吕春凤10.1满族的鹰文化于学斌11.1哲学从“思维是什么”到“如何思维”———关于思维分类和思维定义的再思考汤建民1.11论感性对象性活动———读《1844年经济学…  相似文献   

5.
《小学自然教学》2005,(2):56-56
从兵马俑坑中出土的青铜剑都非常锋利,光亮如新。经过检测,它们的表面上都经过了铬盐氧化处理。据介绍,这种技术德国在1937年才发明。但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如何掌握了这门技术,这是一个谜。  相似文献   

6.
靺鞨族及黑龙江流域的靺鞨遗存郝庆云是隋唐时期主要居住、活动于黑龙江流域东部以及长白山地区的古代民族。对该民族考古文化的研究迄今已有60多年了。本文拟就族的演变及其考古文化的分布和基本特征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及其演变在周秦以前称肃慎,与东胡、扶余两族...  相似文献   

7.
金代黑龙江地区的行政建制,是以现在黑龙江省的行政区划为基础。对金代在这一地区的行政建制,本文进行了翔实的考证。尤其是对以当时金上京所辖的金代上京路、会宁府、曲江、宜春、会宁三县和金代肇州、蒲与路、胡里改路学治所的地理位置进行了地理定位。对研究黑龙江流域的古代历史沿革与行政建制的沿变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广阔的黑龙江流域的松花江、牡丹江水系,以及黑龙江中下游流域地区,分布着为数众多的渤海国历史遗迹和遗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与俄罗斯的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地区内.不断发现渤海国的遗迹和遗物。这些遗迹和遗物的发现为研究缺乏史料记载的渤海国历史与文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并为尽可能真实复原部分渤海的历史提供了可能。实际上,黑龙江流域的渤海遗迹遗物是以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为中心而展开。文章主要依据近三十年来的考古发现与文物出土情况,对渤海国的上京城遗址、二十四块石遗址、村寨遗址、寺庙遗址、边墙遗址。碑刻、壁画,以及渤海国的铁器、铜器、金银玉器、陶器、瓷器、货币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加以重点介绍,目的是为拳术界提供清晰的黑龙江流域的渤海历史遗迹币口遗物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
清代黑龙江流域地域广袤,是东北亚地域最为辽阔的大陆之一。清朝政府曾经对这一流域进行了长达三百年的有效控制,并设立了黑龙江将军衙门和吉林将军衙门两大行省机构管辖这一地区。黑龙江将军衙门的称谓就是依据黑龙江干流的名称而命名。由于黑龙江流域在清代东北边疆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的要地,因此,清朝统治者先后设置了两大将军衙门和十四个副都统衙门。这些副都统衙门是戍守黑龙江流域的重要军事组织,并在战时直接听命于皇帝指挥的八旗驻防。副都统衙门作为黑龙江流域军政合一的八旗管理机构,构成了清朝黑龙江流域特殊的军政管理体系。文章主要梳理了清代黑龙江流域副都统衙门的建置沿革与分布,对人们了解清代黑龙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及其军事的格局与嬗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完颜宗翰是金初女真族完颜姓氏中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他辅佐阿骨打灭辽建国,协助金太宗亡宋而雄踞中原,扶持金熙宗登位,为金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对金、宋最终格局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中的典范。因此,完颜宗翰是黑龙江流域史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丹江口库区及其支流地处汉江中上游,位于我国地理的南北交界地带上,为"丹淅之会"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多种文化相互交汇,迭压,出土青铜等兵器千余件,考古表明具有五种风格特色.从地理区划上看,是紧邻黄河中游与长江中游地区的分水岭.从文化区划上讲,又是黄河中游与长江中游两大区域文化的接壤地带,是我国古代文化最为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楚文化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基本上从考古学角度认定,楚人的发展有一个由北往东、南、往洋的开发过程.而剑文化伴随着楚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其传播具有主导性、放射性、网状性、发散性和传承性,其路线多路脉、重迭与交叉,共有九路.  相似文献   

12.
从民俗学、音乐学的角度,对鄂东南地域出土的阳新刘荣山青铜铙、崇阳白霓铜鼓的原生器型进行考察,探讨其功能和衍变轨迹,求证它与域内民间音乐、矿冶文明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3.
1956-1957年在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M1052号墓中出土了一面凹形铜镜,长期以来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田野考古报告《上村岭虢国墓地》认为它属于铜弧面形器。本人经过对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的研究,提出新的看法,认为它属于阳燧。  相似文献   

14.
青铜乐钟作为一种乐器,在青铜器文化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安徽地处江淮流域,在历史上出土了许多青铜乐钟。以安徽地区出土的青铜乐钟为视角,以蔡侯铜钟和钟离国铜钟等为例,分析安徽地区的青铜乐钟所反映的社会功能和历史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青铜鬲作为礼器的一种,是中华五千年礼制文化的物化,体现着社会等级和政治文化。关于其命名问题,即何谓鬲的问题,学界虽有基本认知,但具体到每件器物的研究上仍有分歧。通过梳理文献资料对青铜鬲的记载和金文中青铜鬲的自名现象,从形制、花纹、功用等方面入手,结合具体的考古出土材料,阐述青铜鬲的命名问题渊源,力图澄清困扰学者的小细节,为以后青铜鬲的基础研究提供可参考之依据。  相似文献   

16.
:1 996年 1 2月至 1 997年 1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新郑市郑地体现了春秋时代郑国礼乐制度的风貌 ,因此在历史考古学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以当时的史事和礼数典制而论 ,这些青铜礼乐器显然不是为祭礼而设 ,很可能是公元前五四一年 (鲁昭公元年、郑简公二十五年 ) ,在郑地成功举行“虢盟之会”后 ,郑简公年在新郑以飨礼隆重款接盟会的主要倡议者赵孟等三人时 ,主方食制之象征。新郑出土十坑礼乐器得以保存当年之风貌 ,这也许正是郑国对当年这两件历史盛事的纪念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陕北、晋西北的黄河沿岸地区相继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青铜器。被评为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山西柳林高红遗址为这些青铜器找到了归属。但是,由于李家崖文化发现早,学术界习惯上把高红遗址归属于李家崖文化。近年来,随着我们对高红遗址的深入研究发现,高红文化与李家崖文化有着天壤之别,实属两种文化。所以,高红文化具有独立命名的必要性,不能把山西高红文化与陕西李家崖文化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8.
湘江和渌水交汇区出土的24件青铜器,融合了中原与江南的青铜技术,其铸造与装饰工艺达到了很高水平,并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体现了商周时期这一地区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证明了湘渌交汇区域是湖南商周青铜文明最早萌发并高度发展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最早使用青铜焊接技术的国家之一。大量外观精美工艺复杂的青铜器的出土印证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焊接技术的进步。几千年前的古人所创造出来的焊接技术即使对焊接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文章主要对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几件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的焊接技术与同时期中原地区进行初步的比较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马彦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5):112-114
在蚌埠双墩春秋墓出土的青铜器和具有特殊的含义的金箔上,出现了大量繁复和突出的蛇的造型和纹样,从实物上证明了把蛇作为图腾崇拜的对象是上古时期淮河中游地区文化的独特现象,反映了古淮夷地区"夷"族氏族文化特征。其形成因素,是环太平洋地区原始宗教及太阳崇拜的一种表现,是淮河中游地区原始生殖崇拜的物化表现,是本地区地理、自然环境造成的自然禁忌崇拜作用的结果。多种因素共同形成了古淮夷地区具有地域特色的蛇崇拜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