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前言新课标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强调通过课程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在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的体育学习过程中,增强自尊和信心,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实施新课标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何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往,人们常常认为,体育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获得运动知识和技能以及增强体质方面。而新的课程除重视这些方面外,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培养,强调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和信心。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有学习本身给学生造成的问题,例如身体锻炼过程中的体力问题,学习动作过程中的方法问题;也有学习环境给学生带来的问题,例如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个人与群体的协调问题,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发生冲突…  相似文献   

3.
《华章》2007,(12)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价值中提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也包括在经历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即增加学生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及培养模式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挫折承受能力是性格结构中的本质因素,是心理健康的标尺。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机、信念、自我意识、自我激励;影响学生智力、能力的正常发挥与提高;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人格的完善。本论述了挫折承受能力及其在个性结构中的地位;当代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状况及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 新课标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强调通过课程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在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的体育学习过程中,增强自尊和信心,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要求关注学生运动感受和情感体验,同时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和自信,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  相似文献   

7.
牛蕊平 《教育文汇》2014,(13):46-47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并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提供必要的援助,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目前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现状的分析,阐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具有积极的作用。作为学习领域的心理健康,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状态,增强自尊和自信,培养学生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成为真正健康快乐的中学生。  相似文献   

9.
刍议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练宏俊 《新课程研究》2010,(6):173-173,181
为了强化学生对挫折的正确认识,笔者尝试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挫折教育,试图通过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耐受力,提高挫折排解能力。挫折教育,作为常规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教学相长原则和积极评价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创设挫折情境,培植健康心态,激发学习潜能等多种教育手段,提高学生接受挫折教育的效果,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0.
谈体育教学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出发,分析了挫折产生的原因,提高挫折承受力及相关因素,并结合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特殊性,提出了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方法及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思考,为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20,(12):18-19
"积极心理学"作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其对小学生心理素质、学习状况与道德品质等具有深刻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以来,不同小学纷纷开设多种心理健康课程,试图解决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在这一情况下,通过引入"积极心理学"的心理课程教学模式,对原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改革创新,能够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认知、积极学习行为的同时,提高学生面对困难的抗压力、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正>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还能增进心理健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体验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因此,体育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还要懂得如  相似文献   

13.
针对小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既要提高小学生的文化课程修养,又要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其中提高小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十分重要。小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所以在处理各种学习或者生活问题的能力很弱。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应该加强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增强他们面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相似文献   

14.
药理学课程是医学各专业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改革。在药理学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根据授课内容以及新时代大学生的学情,合理结合课堂派在线课堂管理平台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把BOPPPS教学模式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学习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的水平,充分体现了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5.
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教授曾对两万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32%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在报纸上我们不时地会看到中小学生因遇到学习或生活的挫折而轻生自杀,或亲手杀害自己的同学或亲人。这些恶性事件的发生,充分说明了学生的耐受挫折能力差,没有健康的心理,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表明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减负”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要对学生进行抗挫能力的教育。   如何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笔者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  相似文献   

17.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在“温室”里长大的,心理素质较为脆弱,社会适应能力差。学习、生活稍不如意,便灰心丧气;偶遇委屈,便觉天塌地陷,不能正确对待种种困难和挫折。要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必须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呢?教师要积极从理论学习和生活经验上加以引导,使学生明白挫折具有普遍性。挫折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所谓“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只不过是人们的良好愿望而已。要让学生有应付挫折的思想准备,不至于一遇到逆境、挫折就束手无策、惊慌失措,而是坦然地正视。同时,要使学生看到挫折的两重性,有利有…  相似文献   

18.
行为导向教学法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为目标。本研究针对电大学生学习特点,结合行为导向教学法开展PLC课程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开放教学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思考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抗挫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各项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9.
小学体育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各种方式、多种内容,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心理能力,让学生能够科学地消解来自人际关系和学业的压力,增强心理抗压能力,是小学体育教学的新任务和重要创新。本文从课堂教学的深加工、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有针对性的内容创设三个方面浅谈提高学生心理抗压能力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0.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不同,如果单纯地介绍心理学知识、生搬硬套心理学概念,则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帮助甚微.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去学科化,要将学生心灵的成长,增强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作为重点,课程传授内容要能够运用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生活幸福奠定基础.所以,中学的心理课不需要学生掌握和记忆心理学理论知识,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这使"去学科化"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