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新闻专业出身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新闻的理论知识,在新闻工作中或者说在记者生涯中能够较为快速地上手。而中文专业出身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中文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具备了专业的中文阅读、鉴赏能力,在新闻工作中能够厚积薄发,在日后写大稿件、深度报道时中文功底就可显现了。因此,新闻写作应合理运用中文技巧。  相似文献   

5.
“抖包袱“是相声小品中的一种表现手段,指演员向观众递送笑料。评书、双簧、数来宝、山东快书、快板书等曲种也经常使用。通常在刻画人物、评析世态时,冷嘲热讽以制造喜剧情境,借此调剂演出气氛,提升观众的欣赏兴致,将演出气氛推向高潮。那么,能否将这种表现手法运用到新闻写作当中去呢?  相似文献   

6.
“浓缩”,是人们常提到的一个词儿,新华词典对“浓缩”的解释是:“一般指运用一定的方法使溶液的溶剂减少,浓度增高的一种操作。”显然,“浓缩”的目的是通过减少溶液中不需要的部分,从而使所需部分的相对含量得到增加。 在新闻写作中,对采访得到的素材也要经过“浓缩”处理,才能写出凝练而又有深度的新闻作品。 新闻写作中的“浓缩”处理,实质是在篇幅不变或减少的前提下,增加新闻中反映主题的信息量,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精练文章的目的。“浓缩”处理的对象应包括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每一部分都要去其水分,留其精华,…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事件的演进中,人物永远占据着核心地位。然而,当前很多人物新闻的写作偏重于教化、教育和政治功能,或者因为写作者生涩的采访,没有获取第一手鲜活的素材,导致行文空洞,人物写作流于平淡、甚至平庸。本文对出现人物写作空洞现象的成因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并从如何凸显人物独特鲜明的个性,让被采访者真正"灵魂附体"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素描原本指单纯用线条描写,不加彩色的画,如铅笔画、木炭画、毛笔画等。它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随着新闻学的发展,素描作为一种报道形式被众多的新闻工作者采用。事实表明,这种通讯类的新闻文体,有着其他文体无法替代的报道功能。它可以将十分繁杂的事物用最精短的文字加以报道,其特征是,用线条简笔勾勒事物完整的轮廓。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报道手段,原因有三方面:一是事物本身所决定。很多事物就其“线条”具有报道价值,而具体的内容缺乏指导性或带有局限性。二是新闻改革提出的要求,我们倡导采写短新闻,而很多事物又得作“面…  相似文献   

9.
季丽瑛 《视听界》2001,(1):39-39
我在编辑人物通讯稿件的实践中,时常遇到这样几种“常见病”。  相似文献   

10.
李久标 《新闻采编》2006,(6):34-34,40
从事新闻写作的人,必须遵循新闻五要素即(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事情,why———为什么)的原则。就如同人的脸面必须有耳、目、口、鼻一样,缺少了任何一件,就会不成样子。而文章缺少了五要素,就会文不通、理不明。应该说,但凡是写新闻的人都应该懂得这个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然而,往往是在实际宣传报道中,特别是遇到有份量,有重大新闻活动和新闻事实的报道,却往往难以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就在于满足于一般的就事论事写作,而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造成文章泛泛而论,没有达到宣传教育、引导示范的作用。所以说抓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刘斌 《当代传播》2003,(5):91-92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维·什克洛夫斯基在《艺术作为手法》中指出:“动作一旦成为习惯性的,便变得带有机械性了。”人往往带着先前积累的感觉、经验进入新的认知领域,这种经验赋予了人们迅速抓住事物本质的敏锐感知能力,同时也造成知觉的钝化,这就是所谓的自动化。为了恢复人们对于作品的感知,就要使事物陌生化或奇特化,以背离主体经验的新奇性与新异性来打破主体意识上的自动化与钝化,使主体产生对客体认知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13.
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新闻传播媒体对科技人物的报道也日益多元化。从“院士风采”到"院士足迹",从"科技英才"到"特聘教授剪影",透过科学工作者的言行,越来越多地显示出科技的重要地位及其人物言行的影响力,尤其在科技人物写作方面,则更多地体现出多角度、多侧面、立体化这一特点。从新闻价值的角度看科技人物写作的着墨点,可以主要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从科技人物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事实,探究科技人物成功的内外在因素。 事实告诉我们,内外在因素的有机融合,是每一个成功者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对广大的读者来说,他们…  相似文献   

14.
本雅明在其《历史哲学论纲》中写道:“史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其结构不是建筑在匀质的、空洞的时间之上,而是建筑在充满着‘当下’(Jetzteit)的时间之上。”①而新闻写作力求客观、公正、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图景,正因为新闻具有这种写实功能,真切的记载了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所以,人们把过去的新闻报道称为“昨天的历史”。梁启超曾说:“西哲有言‘报馆者现代之史记也’。故治此业者,不可不有史家之精神。史家之精神何?鉴既往,示将来,导国民以进化之途径也。”②在记录社会横截面、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不少报纸以对社…  相似文献   

15.
第二,写人─—刻画新闻人物。 新闻报道写人有自己的特点。在取材上,主要撷取新闻人物中作为那些有新闻价值的完全真实的事实(信息),不像文学虚构典型人物;在主题表达上,新闻报道通过传播新闻信息,回答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题有着强烈的现时性和政策感。文学则通过典型形象大跨度地体现时代精神。表现手法上,新闻报道以简练的、生动形象的记实手法,刻画完全真实的新闻人物;文学、历史学写人,则从生活的各个方面,细致地刻画文学形象和历史人物。这是新闻报道写人的一般特点。 那么,新闻报道怎样才能写好人物呢? 首先,…  相似文献   

16.
新闻写作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新闻写作包括导语和正文,导语要突出,足够吸引读者,正文要主题新颖鲜明,结构巧妙,二者具备才能成就一篇上佳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7.
通讯作为一种常见的新闻体裁,表现形式较为灵活,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这四种基本的文字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地具体而详尽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通讯允许记者在其中表达一定的观点和倾向(当然,某些通讯也可采用客观报道的方式),这种表达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不能像政治宣传那样显得十分生硬或套话连篇,因而通讯写得感人、成功是不容易的,这需要作者具有架构文章结构的能力,以及较厚实的文字表达功底。 一、通迅要求非常明确的主题,提炼好通讯的  相似文献   

18.
一篇新闻,只有事实的陈述而不含细节描写,就好似一幅画只有远景没有中景和近景.内容再好,也难以吸引、感染和打动听众。有生动传神的细节,人物会鲜明丰富,事物就会栩栩如生,环境就会典型传神。细节对广播尤为重要。如果有了精彩的细节描写,就可以把发生新闻事实当时的场景、情景、人物、乃至人物的面貌、行动、语言、性格等等历历浮现在听众的眼前。可见新闻中的细节描写,自有其一般事实叙述所没有的传神的威力。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