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宪政视阁下推进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在保持基本宪政框架稳定的前提下,着眼于宪政秩序的构建和宪政体制的完善,既可以保持政局的基本稳定,又可以使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是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想途径。[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宪政文化因宪政活动而形成,含宪政制度文化、宪政组织文化、宪政意识文化等。当代中国宪政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也存在一些缺陷和隐患。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市民社会、宪政制度、宪政意识等方面建设当代中国宪政文化。  相似文献   

3.
中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欧洲出现了市民阶层,其特有的自由、平等、人格独立、权力等理念使得市民社会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与政治国家相互分离和互动发展,从而催生了宪政要素的产生,最终使得宪政国家在英美法等西方国家建立起来。市民社会不仅产生了与宪政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孕育了法律至上性理念,同时也为这种宪政理念的实现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因此,宪政的实现离不开市民社会的培育和成熟。  相似文献   

4.
耿长娟 《培训与研究》2008,25(10):67-70
中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欧洲出现了市民阶层,其特有的自由、平等、人格独立、权力等理念使得市民社会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与政治国家相互分离和互动发展,从而催生了宪政要素的产生,最终使得宪政国家在英美法等西方国家建立起来。市民社会不仅产生了与宪政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孕育了法律至上性理念,同时也为这种宪政理念的实现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因此,宪政的实现离不开市民社会的培育和成熟。  相似文献   

5.
中西政治文化是两大不同的政治文化体系,它们对政治秩序的理解有极大的差异。以家政治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形成了以德治为基础的政治秩序思想,西方政治文化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法治为基础的政治秩序思想。本文从地理环境、思想渊源、对政治生活的理解、构建秩序的观念和方式等五个方面对中西政治秩序思想进行了比较,试图揭示德治秩序与法治秩序的深刻差异。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经典作家对西方法律传统或宪政秩序的解说,还是西方宪政秩序的生成与扩展,实际上都是从“分”或职业权利(权力)的分立与发达开始的。这不仅是因为自由主义乃宪政秩序与职业权利(权力)的共同价值基础,而且也因为分立、合作与对抗是宪政秩序与职业权利(权力)多元格局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宪政恩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改良立宪、新民主主义宪政到社会主义宪政的转变,在中国宪政思想理论和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宪政的艰辛探索代表了中国政治法律思想转型的历史进程。研究毛泽东宪政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当今中国宪政建设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宪政恩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改良立宪、新民主主义宪政到社会主义宪政的转变,在中国宪政思想理论和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宪政的艰辛探索代表了中国政治法律思想转型的历史进程。研究毛泽东宪政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当今中国宪政建设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宪政的根本精神就是对权力的限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存在着大量限制君主权力的宪政因子,如法律理论、先例习惯以及祖宗家法、先皇故事等。这些因素某种程度上起着与西方宪政学说中的“限制权力”理论相类似的作用,是传统法律文化中可资利用的宪政资源。中国本土没有生发出宪政的制度,根本原因不在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当中没有宪政的因素,而在于传统中国没有出现适宜宪政基因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宪政意识的角度,分析了民初虽有宪法但却没有宪政的原因,认为宪政意识是宪政的内在驱动力,民众宪政意识的培植必须以相应的宪法文化为基础,文章对我国社会主义宪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如果以广角远景镜头观察中国历史,尽管传统中国并没有出现成文的宪法文件,但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当中并不缺乏宪政的因素,这些因素在中国古代的政治运行当中发挥着根本法性质的作用。根据文化遗传学的观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当中的宪政基因长期以潜在的形式传递而没能生长成宪政的制度,其根本症结在于恶劣的生态环境,而不是在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自身。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中国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同时,中国社会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如何正确面对当前的形势,认真分析总结,找出一条解决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方法,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稳定是发展的前提,社会稳定需要政治稳定作保障,因此如何建立及建立什么样的政治秩序就成了一切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建立公正的合理的政治秩序,推进我国的社会稳定,加速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全面建设的宏伟目标就一定可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宪政国家与宪政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介绍了宪政的含义、宪政与宪法、法治的关系,分析了宪政国家以及宪政化的概念和发展状况,提出宪政化在宪政国家形成阶段具有重要作用,是宪政国家生成条件之一的观点,并以此为基点为中国传统化转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宪政意识是宪政建设的观念基础。宪政建构的前提在于宪政意识.宪政运行的源泉在于宪政意识.宪政保障的关键在于宪政意识。  相似文献   

15.
丁标 《培训与研究》2006,23(6):73-74,80
法治社会,是指以市场经济作为其活动空间的自治自律的市民主体通过契约,理性缔结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实现应有权利和利益的一种社会形态,法治社会与非法治社会最重要的区别在于经济交往方式及其规范模式方面的差异。宪政国家是指为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免受政府及他人的侵蚀,通过并依据宪法对政治权力进行有效限制与规范的国家。法治社会是宪政国家的基础,法治社会与宪政国家通过公法与私法适度渗透来实现良性互动,确立相辅相成的关系模式,正是法治社会与宪政国家的互动构成了宪政。  相似文献   

16.
“宪政”在中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百年前,中国就出现过类似的诉求。但关于什么是宪政,什么是社会主义宪政,学术界有很多定义。本文认为,尽管人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宪政的概念提出了许多观点和说明.但对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内涵的分析应该放入中国社会主义这个语境中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哈耶克以"自发秩序观"为基石的宪政思想是对20世纪初整体主义抬头、国家干预主义滥觞的西方政治哲学之突变和制度实践的困境的深刻反思。其宪政理论实质是对以休谟为代表的苏格兰古典自由主义的回归和发展。正是在此基础上,哈耶克通过对规则与法律、民主与自由的理念之梳理和辨析,建构起一个与时代主题相契合的自由与秩序相融合的宪政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18.
法学教育的基础性矛盾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教育目标的高期望值与现实法律人才需求多元化、大众化的矛盾、“经院式”教学模式与社会对法律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的矛盾。造成这些矛盾的具体成因,既有教育观念上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政府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作为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宪致意识对一个国家宪法的制定、实施,对民主、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宪政制度的确立以全体公民宪政意识的普遍提高为前提,因此宪政意识的能动作用不客忽视.培养公民的宪政意识,依然是我国的宪政建设必须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构建宪政,一直是近百年来国人梦寐以求的,亦琢磨出了多种方案,然均未见多大成效。宪政构建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长时间磨合的结果,尤在中国更不可操之过急。文章试图通过哲学上的思考,奠基于新儒学文化,从微观方面寻求宪政在中国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