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沁园春·长沙》一、自学要求学习前辈的革命精神;领会用词精妙的特色;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二、自学引导1、了解时代背景这首词写于一九二五年。当时工人、农民运动风起云涌,革命的高潮即将到来.但国民党右派阴谋篡夺革命领导权,党内的陈独秀也认为中国革命应当由资产阶级领导。一九二五年秋,毛泽东同志离开韶山去广州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怀着对中国革命问题的思虑和激情,  相似文献   

2.
1925年春天,毛主席回湖南家乡养病。在养病期间,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在韶山等地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年秋从湖南回到广州后,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这个学校培养了大批干部,成为农民运动的领导骨干。《沁园春·长沙》大约是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相似文献   

3.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研究中国革命就必须研究中国的农民运动及农民运动理论。瞿秋白作为我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之一,对农民问题也十分关注,大革命时期,在其所写的诸多文章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农民运动思想,几乎涉及到农民问题的所有方面。他认为,农民革命是“中国革命之中枢”,“国民革命没有农民参加,革命不能成功”。为此,他了解决中国农民问题的基本主张,并坚定地支持澎湃、毛泽东领导的农民运动,对我党农民运动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工农联盟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这个“农民国度”里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过程中不得不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在找到并确认“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这条中国革命新道路之前,“城市中心论”是全党的共识,毛泽东也曾受到“城市中心论”的影响。中国革命发生了从城市到乡村的重心转移后,毛泽东辩证处理中国革命实践中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城市与乡村的相互关系,中国革命新道路得以开辟;也正是在探索这条革命新道路上的实践,给予了毛泽东工农联盟思想植根的土壤。  相似文献   

5.
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广州回韶山,领导了韶山农民革命的斗争。他一方面走村串户,访贫问苦,抓紧发动和组织了农民雪耻会,建立了农民协会,从事秘密的革命活动;另一方面利用当时湖南省省长、大军阀赵恒惕提倡的所谓平民教育的合法形式,指派杨开慧、庞叔侃、李耿侯、钟志申、毛新梅等同志以农民协会的名义,在韶山冲筹办农民夜校。 农民上夜校,这是盘古开天以来从没有过的新奇事,农民听了兴高采烈,纷纷报名上学。3月初的一个晚上,第一所韶山农民夜校在韶山冲的毛氏宗祠开学了。农民群众手提油灯,三五成群地来到夜校。教  相似文献   

6.
新书台     
韶山,这一座为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同声歌颂的美丽的山村,它与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卓越的革命导师毛泽东同志的名字联在一起;加上它幽美而秀丽的自然风光,分外引人爱慕和敬仰。韶山是革命的摇篮,先烈们曾用鲜血灌溉了这块英雄的土地。这里流传着亲切动人的革命故事。经过二十多年的坚毅不懈的斗争,韶山人民和全国人民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和幸福。韶山象太阳一样,在解放的土地上闪耀着万丈光芒!这本书对韶山的过去和现在都作了系统、详细的介绍,从这本书里,读者可以了解到韶山的全貌,可以学习到伟大领导和韶山人民的崇高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7.
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所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农民运动观.分析农民参与政治革命的要素,对如何搞好新时期农村的制度化政治参与仍有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柏桂芝 《现代语文》2008,(11):109-109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32岁,正值青年时期。当时的中国摆脱漫长的封建帝王统治仅仅十余年,各种政治势力角逐激烈,中国社会何去何从前途未卜。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工农大众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1925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家乡韶山开展农民运动,组织农会,引起反动派的注意,军阀赵恒惕下令逮捕毛泽东。  相似文献   

9.
瞿秋白同志为什么能为毛泽东同志《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序?这不是偶然的.它是瞿秋白同志一向对农民问题非常重视的结果.瞿秋白同志论述中国农民问题的有关著作,在中国农民运动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同毛泽东、彭湃等同志是一致的.下面就瞿秋白同志对农民问题的理论贡献,谈谈自己的看法,拟请教于党史工作者.(一)肯定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一九二三年,瞿秋白在为党的“三大”起草的党纲草案中就明确到“不得农民参加,革命不能成功.”后来,他还指出:“中国革命中的中枢是农民革命.”“中国革命如果不能解决农民问题,是永世也不能胜利的.”  相似文献   

10.
1999年8月20日,在"纪念方志敏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代表党中央作了重要讲话,讲话中说方志敏是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方志敏对广大贫苦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学生时代就开始革命斗争的尝试。大革命时期,方志敏在江西积极领导农民运动,最早对农民进行启蒙教育。提出"中国之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的思想。派出大批赣籍学员到彭湃以及毛泽东主办的农讲所学习,还在江西省内积极开办农运培训班。在江西各地建立党支部,并以"两条半枪"开始建立农民武装。面对国民党右派的挑衅,方志敏积极捍卫农运领导权。大革命失败后,在与中共江西省委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方志敏创建了弋横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11.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一种逻辑实证的理性精神,它触及的是现象界,而宗教是一种特殊的信仰,它涉及的是超验领域,科学与宗教所探索的对象、采用的方式和涉及的领域皆有根本差异,二者并不能真正相互否定;信仰的形态是多样性的,它既可以是科学经验思维之上的理性信仰,也可以是一种宗教体验之上的非理性信仰,还可以是非科学的理性信仰,故它不能与宗教等同混用,也不与科学完全排斥,但科学最多只能推演出“世俗信仰”,而不能推演出“超验信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执政党的合法性并不在于执政党的地位本身,而在于执政党广泛的、坚固的群众基础。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血与肉、鱼与水的关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党群关系的状况良好,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否则,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甚至遭受失败。党群关系关乎中国共产党的兴衰。面对新世纪,党要把党群关系作为党的建设的晴雨表,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要求处理好党群关系,保证党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3.
研究新形势下,贫富差距呈加剧的趋势;公众面对贫富差距的心态;提出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就业和“三农”问题等有利于加强社会稳定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在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在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尤其如此。目前,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但贫富差距问题日益突出,这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党和国家正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规范收入分配。  相似文献   

15.
邵力子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民主人士。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他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了各种正确主张,积极促进国共合作关系的建立,在西安事变和国共谈判等事件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他的所作所为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历史教学要日已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统一落实在课堂上,贯穿于教学中。需要教师彻底更新观念,建立师生活动的课堂氛围;民主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积极性;转换教师角色,尊重学生个性,以培养课堂的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应当互相配合,同时规定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侦查活动进行监督。然而,警检配合与侦查监督具有矛盾性:加强警检配合会削弱侦查监督;加强侦查监督则会使警检难以相互配合。我国应以提高对犯罪的有效追诉为目标构建相互配合与协作的警检关系。同时,应当完善侦查权制约机制以防止侦查权的滥用。  相似文献   

18.
王艳  郭鑫 《海外英语》2014,(20):223-224
Based on the narrative theory of Shlomith Rimmon-Kenan,the present paper will analyze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hoice and order of the focalizers and the themes of the novel to show that they are chosen and arranged deliberately and accorded to its themes.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国家权力结构的演进,基本上是越来越集权于最高端,而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方向则与此相背;西周已经发展出比较完整的(早期)国家结构和功能,春秋王室与列国之间在权力结构、功能形态上反有诸多纠结缠绕,仿佛历史一度呈显某种倒退的特征。这基源于早期国家阶段政治控御手段的内在缺陷。春秋战国时期国家权力的重组、下移,实为抟聚更成熟的巨型国家的新起点。这一时期政治中心控御形态的变化,国家结构中地缘(地域)因素的成长,都表现出在高频度战争环境中,国家地理空间(主要由于交通建设)、政治空间(主要由于官僚行政)、社会空间(主要由于宗姓氏族解体)的致密化倾向,只是这个"国家化"过程终春秋战国之世仍然处于一种"未完成体"的过渡状态。  相似文献   

20.
1900年是为旧历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八国联军入侵、自立军起义、中国议会的召开及“东南互保”等重大事件的发生,使这一年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关节点”。在这一年中,汪康年派、东南督抚及帝国主义势力都与“东南互保”发生着多多少少的联系,在这几种政治势力的作用下,“东南互保”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