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昕 《记者摇篮》2009,(10):26-26,47
很多期刊都设置了《特别策划》、《特别关注》、《热门话题》类栏目,通常就一个选题,多版面大篇幅地进行编辑创作,作为期刊重头文章推向读者,代表该刊立场,树立刊物权威。饮食科学杂志创刊伊始就设置了《特别策划》栏目,每期策划一个重大选题、四个版面的篇幅向读者呈现精彩文章,该栏目逐渐成为该刊重点栏目,成为最受读者喜爱的栏目。2008年,由笔者负责编辑的《特别策划》栏目获得辽宁省期刊编辑优秀栏目一等奖。笔者认为,要驾驭这样一个重点栏目,重点是做好选题。  相似文献   

2.
王欢 《青年记者》2016,(3):50-51
期刊要打造过硬的“内容”,适宜而高质量的选题策划必不可少.期刊选题策划不是孤立的、就策划而策划,它与期刊定位、栏目设置、品牌推广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以2014年12月《当代工人》的选题策划“仲裁劳动仲裁”为例,探究编辑如何对劳动仲裁进行深入而全面的报道,从而实现编辑思想和编辑意图,并在读者中获得认可.  相似文献   

3.
张于芝 《图书馆论坛》2005,25(1):189-190
我喜欢《图书馆论坛》的“从业抒怀”栏目,基本上每期都看,“它通过连续刊登某类稿件,不断加深读者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从而也对该栏目本身留下越来越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办好少儿期刊“互动”栏目的初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儿期刊业在全面推向市场之际面对多种媒体的竞争,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强策划意识,加强“互动”栏目,是适应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那么,作为《少年月刊》“星星姐姐信箱”栏目主持人,不得不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栏目策划中增强“读者”与“编辑”的互动意识呢?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空军报》“基层在线”专版中的《热线点击》栏目颇受基层官兵欢迎。2005年,该栏目获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暨全国副刊年赛栏目一等奖,该专版也获得版面二等奖。“聚焦连队话传统”系列微型调查中的《我帮厨,我快乐》一稿,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反响。这篇稿件的编辑过程说明:只有深入部队基层生活,才能提取出深受基层官兵欢迎的新闻主题。  相似文献   

6.
我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已有20余年,其间采写和编辑了大量的舆论监督稿件,且获得了大量的奖项。《闽西日报》的舆论监督版面原为半个月一期的《读者之声》,在报社党委、编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2003年7月成立了群工部并将舆论监督版面设为现在影响较大的《读者热线》版,由我担任编辑至今。2006年,《读者热线》版头条栏目“登高视线”被评为“福建名专栏”。在多年的编辑工作中,我的头条舆论监督稿件大多来源于刚从事新闻行业的年轻记者,由于他们工作经验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他们所提供的稿件往往缺乏舆论监督稿件所应具备的“五性”,即:思想认识的统一性、把握问题的全面性、文章结构的合理性、文章标题的准确性、社会反响的认同性。本文就如何采编《闽西日报·读者热线》版粗浅地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7.
“特别报道”是《经济日报》一个名牌专栏.创建当年就被中央台、中央电视台摘播达60余次,收到了读者数以千计的来信来稿。那么──特别的策划意识好的策划往往是一个栏目能否脱颖而出的点睛之笔。通常报纸的做法,编辑工作大多局限于把记者的稿件编编就完事,编辑常常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但在“特别报道”专栏中,这种编辑与记者间普遍存在的被动与主动的关系则倒了个个儿.编辑将策划的主动权把握在了自己手里,主动贴近生活,广泛搜寻新闻线索1解老百姓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并按照自己的设想、意图、要求去迅速地安排有关记者采访…  相似文献   

8.
阎兆伟 《记者摇篮》2007,(7):116-116
《辽宁老年报》今年伊始,在一版编辑的策划下,开设了《不得不说》新的时评专栏,该专栏由我主笔,发表署名文章。该栏目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对社会上发生的、读者  相似文献   

9.
杂家与通才     
当《新闻战线》的编辑在电话里约我为《与你同行》这个栏目写点东西时,真有点“受宠若惊”。因为,作为《新闻战线》的忠实读者,知道能上这一栏目的大多是首都全国性大报的“大腕”,得过大奖,出过书。经编辑一再解释:要在各省市自治区同行中选点不是“大腕”的同行以活跃这一栏目,自己方敢应承下来。编辑有言在先,要避免与前面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名卫生科普杂志的编辑。我认为,一名好的杂志编辑,应该具备较强的组织稿件、策划栏目的能力。为了紧密联系读,我多次组织征与讨论,请读积极地参与进来。我想,一旦读参与了办刊,你想不让他订这本杂志都不容易。2000年,我在《人到中老年》栏目策划了“要不要给子女带孩子”的讨论。由于涉及的是一个很普遍的社会现象,所以读参与的热情很高,我从中精选了几篇稿,陆续以《我的母亲带了仨》、《岳母的无奈》、《虎爷爷不带虎孙子》、《带孩子有付出也有  相似文献   

11.
洪文军 《军事记者》2006,(11):57-58
“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进为鹄的”,这是邹韬奋在办刊实践中形成的新闻思想。他悉心经营“读者信箱”栏目,生动体现了竭诚服务读者的思想。“做编辑最快乐的一件事就是看读者的来信”80年前,也就是1926年的10月间,邹韬奋接办主编《生活》周刊后,就开辟了“读者信箱”专栏。他在后来主办的另外5个刊物和1个报纸,都保持了这一栏目或设立类似栏目。邹韬奋在报刊实践中,一贯很重视“读者信箱”栏目,热心为读者解答生活、恋爱、婚姻以及求学、择业等方面的疑难问题,赢得越来越多读者的信任和好评。虽然“读者信箱”稿件刊发在报尾位置或…  相似文献   

12.
《新农业》作为全国百强报刊,40多年来始终坚持为农业生产者当参谋,通过与时俱进、贴近读者的内容策划,最高订阅数量达39万份,累计总发行量近1亿份,深受读者信赖。本文以《新农业》杂志的主体栏目“养殖新技术”为例,阐述在栏目策划过程中要注意的关键点,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2014年3月,齐鲁晚报《今日济南》板块推出服务性栏目“有事您说”,至今已坚持两年多的时间.该栏目以推动城市和谐发展为理念,注重解决百姓生活中遇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先后刊登了一大批反映民生、接地气的稿件,多次得到济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 栏目准确定位才有长久生命力 2014年3月10日,“有事您说”栏目在齐鲁晚报《今日济南》板块用三个版面重磅推出,开山之作以《家门口领走131本“沉睡”房产证》为题,报道了齐鲁晚报联合济南市房管部门把服务车开进小区送房产证上门的服务性信息.版面上还设有“帮帮团”“硬服务”“包打听”等子栏目,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4.
长篇报告文学《荆江巨变》的创作过程中,编辑团队坚持对稿件“望闻问切”,把握脉络,确定编辑方向;反复推敲素材、观点、主题和导向,让文章主题更集中、更深刻;明晰文脉所向,打通作者和读者两端,融合记者所思、读者所盼;在保持既定框架下推敲润色,使报道“珠圆玉润”、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5.
捉错园(一)     
要避免稿件出差错,关键在要善于“捉错”。本期起,我们开辟《捉错园》栏目,提醒编辑、记者、通讯员、校对、审稿人,都来把关,改变“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刊”的状况。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图书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编辑”二字所承载的含义早已不是对稿件作剪刀加浆糊的改造,或单纯对稿件作字斟句酌、修饰润色的加工,编辑功能中图书策划的含量已越来越重。策划竞争的核心是对纷繁芜杂的信息的获取、辨析、利用的竞争,是对市场脉搏把握的准确度的竞争,是对作者慧眼识别、正确使用、有效驾驭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编辑智慧的竞争。具体来说,编辑应该练就哪些“策划”功夫才能在图书市场中自如地施展拳脚呢?笔者认为,策划编辑的“捕捉卖点功”、“改造功”、“扩张功”是其在书业舞台上赢得读者缘,赢得喝彩的必备基本功。一、捕捉卖点功一件产品能引起购买者的兴趣,直至使其解囊购买,必定是该产品的特质打动了购买者。在产品品种极丰富的情况下,该产品的特质就是该产品的卖点。编辑在策划图书的时候,需要考虑许多方面的问题,而捕捉图书的卖点,抑或创造图书的卖点应是策划编辑考虑的诸多问题中的重中之重。针对图书来说,笔者认为,其卖点就是市场上缺乏的能激发起读者的潜在注意力的创新点,是在同类图书中突出“这一种”的与众不同、胜人一筹之处的特质。近年来,在策划图书时导入新的理念,用全新“卖点”激发读  相似文献   

17.
"循证价值观"所倡导的医学实践理念使医学期刊读者的阅读兴奋点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中国实用儿科杂志》在栏目策划实践中运用先进的循证理念将医学期刊与临床和读者对接,适时满足受众需求,使栏目的个性特征与期刊的特色相得益彰,同时也获得了期刊栏目策划循证实践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8.
沈阳军区《前进报》推出的《新认识新举措新气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砚生动一例》专栏,自2008年12月推出以来,至今已在一版显著位置和二版头条位置刊发文章100篇。专栏稿件新闻性强、导向性强,特别是编辑为每篇稿件配发的编后,视角独特、语言精炼、思想深刻,为专栏增色不少。专栏连续3年在辽宁省新闻“名版名栏”评选中被评为“优秀专栏”,栏目中的一些优秀新闻稿件多次获奖。多篇稿件被军报转发。  相似文献   

19.
读者信摘     
《中国编辑》2007,(4):90-91
蔡学俭(湖北新闻出版局)在2006年1183日来信中写道:我一直有个想法,即对编辑本身要多加宣传。在《出版科学》上辟有《老编辑甘苦谈》、《中青年编辑自画像》两栏目,有刊物曾加仿效,受到欢迎。后因稿件难约(编辑不愿意写自己,别人所知甚少,好稿难求),几年后取消了。现在,作家、明星连“超级女声”都被炒得“轰轰烈烈”,而编辑始终“默默无闻”。  相似文献   

20.
“指南报”1997年5月开办《比》专刊,到现在一周出两期。综合各方面的反应:多数读者欢迎《比》,专刊受到业内同仁的好评。笔者将一年多来主持《比》刊的一些想法付诸文字,和大家商榷,目的在求得专刊的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好专刊源干成功的策划 兄弟报纸的编辑问我:你们怎么会想到搞《比》这个独树一帜的专刊?1993年创刊的《市场指南报》,有个《价比三家》小栏目,用表格形式,比较日用品的价差。该栏目以帮读者省钱“为己任”,可惜无专人负责,时断时续。1997年5月上旬,从上海考察归来的陈永和副总编提出:创办名为《比》的专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