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我责无旁贷的天职;作为一名品德教研员.我似乎又有一种与教俱来的使命感。因为责任,我似走钢丝, 如履薄冰,而倍加用心:因为热忱,我战战兢兢,勤勤恳恳,努力着我的努力。在与老师们共同探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我时时感受着热情与冷漠,幸福与忧伤,甚至是简朴与高贵。品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程,品德课程具有"从生活出发还必须回到生活中去"的特性,品德教育应该立足课堂引领,延伸课外实践,将课堂内外的生活沟通起来,实现小学品德教育教学真正意义上回归生活实践.品德课程作业的设计是"引领学生回归生活,过有道德的生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因而,我在教学中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作业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遵循儿童特征,突显作业的趣味性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不长,且注意力多与兴趣、情感有关.  相似文献   

3.
正【问题产生的背景】《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作为一名品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抓住这一概念中很关键的两个词——"生活"、"活动",努力挖掘它们的内涵,并付诸于实践——1.课程的生活化。《品德与生活》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  相似文献   

4.
正《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充分体现了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征。因此,教师在进行《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时,应将教学活动置之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让《品德与生活》的魅力在生活中升华,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从而让品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作为一名品德教师,我清楚地知道"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最有效的途径当然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5.
专家举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新时期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作为本次课改中的德育新课程.更呼唤着一批高素质的教师。朱红菊老师正是这门课程实施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一名新秀。作为一名新秀,首先应该对这门课程充满热情,是一名学习型教师。朱老师自从步人教坛,就与品德课程结下了不解之缘。1996年10月,是她  相似文献   

6.
方禄安 《考试周刊》2009,(21):118-119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担负着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标准的基本线索就是回归生活。这一核心理念不仅仅是体现在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品德教育观,在品德教育方面坚持生活德育的理念,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将品德与生活、道德学习与生活学习有机地统一起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索、热爱生活的儿童。  相似文献   

7.
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这是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家庭生活是品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是家庭生活中品德教育作为课程来实施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导向性,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接受品德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掌握规范的行为方式。要想充分发挥品德教育的整体效果,就需要将课堂的教学活动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们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8.
范国强 《广西教育》2012,(37):85-8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只有将生活与品德教育有机联系起来,才能取得理  相似文献   

9.
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品德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涉及到学生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范围很广.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生的主体人格,根据品德课程这一综合性的特点,多年来在品德学科的教学中,我主动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品德教育渗透于其他学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0.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一种基于学生发展的理想化的教学设计理念,即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体验,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过程。但是,因为品德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的复杂  相似文献   

11.
《湖北教育》2005,(7):16-1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新时期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作为本次课改中的德育新课程,更呼唤着一批高素质的教师。朱红菊老师正是这门课程实施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一名新秀。  相似文献   

12.
品德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主体"人".品德教育是否有效,主要是看教育对象主体"人"是否在内心服膺道德和在行动上是否实践道德.因而品德课程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主体人"来进行.然而在传统的品德课程与品德教育中,我们的失误之处恰恰是主体性理念的缺失,对主体"人"主体地位的漠视与淡忘.因此,在新一轮基础教育品德课程改革中,应以主体性哲学理念作为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品德课程担负着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儿童的现实生活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去培养儿童的品德,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流于形式。因此,以生活德育为基本理念,建构一种全新的、与儿童生活密切相连的品德教育方式,成为学校品德课程建设的当务之急。结合课程改革以来的教学实践,我试着从课程资源、教学方式和评价制度三个层面对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良好的班级文化与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尤其是精神文化,它总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身在其中的学子.因而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一直在摸索如伺建立起好的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让学生们在"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起来.为此,我也不断地努力着、探索着.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生活实践课程,它从生活出发,必须让它回到生活中去,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改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过上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那么,该如何使我们的品德教育从生活中来,真正回到生活中去,切实提升品德教学的有效性,让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真正体现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如下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6.
实施新课程以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作为以实施品德教育为核心的综合课程,已经超越了我们要求学生做什么的层次,而是探索在学生的学习当中我们该提供些什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学科教学时间占据了每周课时总量的2至3节,比例不小.如果这门课程能发挥出其效能,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是很大的.否则,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将是极大的浪费.怎样让学生喜欢上品德教育课程,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是每一位执教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就品德课实施有效教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诸庆  钱燕萍 《文教资料》2011,(24):176-177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品德课程具有"从生活出发还必须回到生活中去"的特性,品德教育应该立足课堂引领,延伸课外践行,将课堂内外的生活沟通起来,实现小学品德教育教学真正意义上回归生活实践。品德课程作业的设计与践行是"引领学生回归生活,过有道德的生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为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聚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珲春市教育局提出了深入推进"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课堂教学研究的实施意见,在品德与生活学科当中,如何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实现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的理想化课堂教学呢?在我的教学实际中,遵循着以下原则:一、活动体验,让学生"动"起来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包含品德教育、科学教育、地理、历史教育、劳动教育、艺术教育等等。从教材的题目去理解,就清晰地看到在教学当中衡量教学效果的关键是"品德",也就是学生们品德行为的养成。其它的内容是"品德"教育的载体。如何提高德育实效?如何让孩子们沿着课程  相似文献   

20.
<正>现今小学生的品德课分为《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其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这两门课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课程,兼具了品德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因此,教师在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努力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还在积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使课堂回归学生生活,由"知识统领"向"儿童生活统领"转变,体现新的教育目的观,构建新的课程文化。要实现这样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多媒体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