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王佐良先生翻译的《雷雨》英译本紧扣原作情节,语言灵活自然、准确把握人物内心和性格的丰富性,有效"还原"原作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原著中大量反问句既有丰富内涵又有特色的语言,王先生娴熟地运用他精湛的三大翻译思想:文化意识、神似和读者至上,从而在英译本中尽显原作精髓和魅力。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语用学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翻译的交际特性,分析了语用对等理论在翻译实际中的重要性.以此理论分析为依托,对<红楼梦>杨宪益版译奉中的习语翻译进行了分析研究,阐释了其产生的效果并总结了扬宪益所使用的翻译方法.旨在通过这种分析,探讨习语翻译中重视语用对等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丁小凤 《池州师专学报》2004,18(1):56-57,75
许渊冲先生的英译唐诗宋词忠实再现了意美原则,将求美、求神似、化境与求真、求信有机结合起来。不愧为再现意美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人物再现的几个方面分析了《红楼梦》的两个译本。第一方面是从人物外貌的再现角度分析,比较了黛玉,迎春的形象刻画。第二方面是人物对白,和语言风格的再现。选取了宝玉与袭人,宝玉与黛玉的两段对话进行比较。第三方面分析人物称谓的翻译。选择分析了王夫人的称谓。  相似文献   

5.
等效翻译理论强调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语言流畅度应该包括译文语言是否准确地道、简洁朴实和语法是否符合规范这两个方面。因此,在评析英文小说《金银岛》的两个不同译文时,应该考虑在保持准确的同时要兼顾译文的通顺和流畅,即考虑接受者因素。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中有一种现象:作品译文虽好,但竟"不似原著",即译文与原文风格不能统一。学界也有某种思想认为,将原著的风格完全展现在译文中是无法做到的。本文在分析文学作品风格的内涵、特征及其成因,提出风格可译性的观点,并通过对比朱自清散文《匆匆》的两个译本,探讨风格的传达与流失对于译作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传统研究聚焦其规范性,但这并非其全部属性,翻译标准也有描述性的一面。从伦理视角考查翻译标准,正是规范与描写相结合的一种尝试。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善"既有对本体的规范属性,也含主体的描述属性,正与翻译标准的伦理属性对应。本文借马建忠之"善译"说,以"善"之伦理思想观为中心,探讨翻译标准问题,从"本体"、"主体"、和"客体"三个维度探讨了"善译"翻译标准之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8.
刘瑶 《英语广场》2020,(3):17-18
随着翻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提出了本土翻译理论。变译思想历经梁秋实先生的"豪杰译"和严复先生的"达旨术"。黄忠廉先生基于此,提出并总结了七种变译手段和十一种变译方法。本文通过具体实例,以"变译"理论为指导原则,分析了杨译《红楼梦》——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中所体现的变译思想,主要涵盖增、减、编和述四种手段以及阐译、摘译、编译和译述等变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戏剧对白翻译贵在形神兼备。如若不能,则先神似而后形似。文章引用实例就《卖花女》汉译本的翻译技巧和方法进行了探讨,指出杨宪益的译本是形神兼备的典范,值得从事戏剧对白翻译的译者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0.
汉语歇后语是典型的国俗词语,其结构独特,又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翻译时需要处理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这无疑成了歇后语翻译的一大难题。在《红楼梦》英译中,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两英译本,虽然对于歇后语的翻译有所差别,但他们皆能根据翻译目的,采取灵活变通的手法,达到各自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被译为多种语言,其中杨宪益和霍克斯对于《红楼梦》的英译本则更是文学翻译中的经典之作.然而,受到一定条件的影响,他们的译作中也会出现“假象等值”的问题.文章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出发,引用中丹的“假象等值”的说法,分别从内容层面和语言形式层面对《红楼梦》第三回两个英译本中存在的“假象等值”问题进行研究并试图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旨在为文学作品的翻译提出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2.
翻译不仅仅意味着语言间的简单转化,还意味着语言表象下文化的交流。民族文化的异质性导致了文化空白的产生,并使之成为翻译中的一大障碍。但是译者在深谙所要交流的不同民族语言文化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正确运用相应的补偿方法,就可以尽可能把文化空白造成的不可译转化为可译。  相似文献   

13.
古文记栽着中华文化,要向世界介绍中国,古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古文有其特征,这给翻译工作者带来了难处。以《道德经》译文为例,分析古文的特征后,认为古文英译应以“忠实”为基本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白晶 《海外英语》2011,(8):180-181,187
从杨译本《红楼梦》中几个具体实例出发,分析杨宪益在翻译《红楼梦》时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及他在翻译中关于文化内容处理的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15.
黄敏 《文教资料》2010,(30):23-26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语用学和翻译学的密切关系引发了空前的跨语用学和翻译学研究热情。本文通过《红楼梦》诗歌译例的分析,旨在发现翻译过程中语用预设对等效翻译的影响,以期拓展跨语用学和翻译学的研究视角,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并且与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息息相关,在翻译中应予以保留。成功的比喻翻译不仅能够传递或再现原文比喻的美感,还能够使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相映成趣,产生双重的美学价值。因此,忠实原作、追求“美译”、传播文化是译者的责任所在。然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丈化的差异,相互融合、相互交流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译者的责任与文化接受的现实之间产生矛盾时,应该坚定传播文化的信念。在思考这一问题时,林语堂对《浮生六记》中比喻的翻译可谓代表性文本。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东西方文化差异为出发点,以《红楼梦》两个英语全译本中的第三回为范例,主要从译者的文化背景,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不同,东西方文化中礼俗、称谓语的不同,以及文化意象的不同等四个方面阐述文化差异在翻译中所产生的影响,文章最后指出由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不同译文是不可避免的,是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呼啸山庄》的三种汉译本的具体例句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词义的理解以及语言是否传神的角度,评析了在翻译中做到准确传达原作神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忠实性”一直被视为翻译的第一要务,原语的主体地位也是不可动摇的;然而有些翻译家则坚持译语主体,以通顺、地道的文字来愉悦读者。本文从纽马克的语义和交际两种各具特色的翻译策略着手,探讨目前《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译者关于原语主体和译语主体的不同倾向,以及未来翻译方向的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20.
骂詈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在传达民俗文化、社会风情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结合语用翻译中的顺应理论,对文学作品《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一些骂詈语进行对比分析,能否做到语用等效翻译,取决于在翻译过程中是否贯穿着认知、文化、社会等因素的互动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