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平武地区的白马藏族,与阿坝州九寨县和甘肃省文县的藏族,具有同属于一种族性类别的共同文化特性。但对平武白马藏族的族属问题上,学术界颇有争议,莫衷一是。本文以“格厘村”为个案,对白马藏族的族源及其现状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普米族族源研究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分别列出了“牦牛种说”、“白狼羌说”、“党项羌说”和“藏族说”的主要依据。在对各种学说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追溯“白狼夷”和“党项羌”的历史发展过程及这两个族群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普米族族源的更进一步研究。文章还就普米族族源研究中学者们运用的史料学、语言学、考古学和民族学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3.
水族族源问题是民族学的研究范畴。以水族民歌音调特征为基础,将水族民歌音调特征与诸水族族源地民歌音调特征进行对比,从音乐学的角度切入水族族源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从水族民歌音调所包含的遗传密码中论证水族族源问题,从音乐文化的角度旁证水族族源。  相似文献   

4.
氐族,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甘肃陇南是氐族中的重要一支——白马氐的摇篮,在西汉武帝开西南之前为白马氐国的政治中心。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居住在甘肃文县及邻近的四川平武山区的氐族后裔(今称白马藏族)至今完整地保存着氐族文化习俗。尤其是文县白马人傩祭舞蹈三目神面具,则是研究古代氐族历史和宗教文化的“活化石”。对探寻白马氐族的族源、地望及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氐族,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甘肃陇南是氐族中的重要一支——白马氐的摇篮,在西汉武帝开西南之前为白马氐国的政治中心。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居住在甘肃文县及邻近的四川平武山区的氐族后裔(今称白马藏族)至今完整地保存着氐族文化习俗。尤其是文县白马人傩祭舞蹈三目神面具,则是研究古代氐族历史和宗教文化的“活化石”。对探寻白马氐族的族源、地望及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西宁十三族”是明初归降于西宁卫的十三个大的藏族部落,其下又可分为几十个小的部落。他们是西宁卫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明朝统治者安抚、笼络的主要对象。明朝中叶起,蒙古族大批进入青海,控制、肆掠藏族部落,十三族亦遭蹂躏并开始分化,到崇祯年问已分为三十八族。本文通过运用有关历史资料,分析了“西宁十三族”的形成,明朝政府对藏族部落的管理以及“西宁十三族”的分化,试作为对安多藏族部落史研究的一点补充。  相似文献   

7.
"西宁十三族"是明初归降于西宁卫的十三个大的藏族部落,其下又可分为几十个小的部落。他们是西宁卫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明朝统治者安抚、笼络的主要对象。明朝中叶起,蒙古族大批进入青海,控制、肆掠藏族部落,十三族亦遭蹂躏并开始分化,到崇祯年间已分为三十八族。本文通过运用有关历史资料,分析了"西宁十三族"的形成,明朝政府对藏族部落的管理以及"西宁十三族"的分化,试作为对安多藏族部落史研究的一点补充。  相似文献   

8.
人神婚恋故事是康巴藏族民间中故事中常见的类型,在故事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叙述语式与叙述主题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或相同性,其故事原型来自于神猴与罗刹女结为夫妇的族源神话。这一故事类型反映了康巴藏民基于生活环境的独特文化心理,反映了康巴藏族民间一夫一妻制、既讲究门当户对又希望打破传统的矛盾婚姻观念,同时也蕴含着康巴藏族独特的宇宙观。  相似文献   

9.
很多学者曾将哈萨克族和汉族、藏族和汉族的婚姻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只因哈萨克族和藏族都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汉族进行比较,反映出不同的经济模式下婚姻制度的差异。而同为游牧民族的哈萨克族和藏族的婚姻制度在风俗习惯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正是这些相似之处反映出了游牧民族的婚姻家庭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一些现状。笔者结合婚姻法的相关原则和规定,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使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的婚姻家庭制度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鲜卑族口传文学包括传说和民间歌谣等,是研究鲜卑各部族早期历史的重要资料。鲜卑族传说主要反映了祖先、族源、族名等问题,而歌谣主要反映了历史事件、民风民俗等方面问题,这些都是研究鲜卑族史学不可或缺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女性学与民族学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学科交叉,这使我国少数民族女性研究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理论背景下,运用少数民族女性学的视角,探究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族际通婚的成因。在人神共居的贡山,居住着傈僳族、怒族、藏族、独龙族等少数民族,族群通婚很普遍。族际通婚现象的女性学研究至今仍然鲜有涉足,作为一个多族群长期混居的边疆民族地区,贡山族际通婚圈的成因是值得长期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清朝实行了“蒙藏分治”政策,进而实现了对青海的完全统治。随着青海蒙古族的日益衰弱和藏族的逐步强大,原蒙古族统治青海时期的蒙藏格局打破,“分而治之”下两族所占牧地与发展人口之间的不协调局面客观存在。因藏族部落人众地狭的客观矛盾日益突出.黄河以北环湖草原成为各藏族部落争向迁移的游牧的地区。  相似文献   

13.
一、选题立项的价值藏汉双语教育是我省也是全国藏族教育面临的一个突出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直接影响着藏族教育的改革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建国后虽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但和蒙族、朝鲜族、维族比较,和自我发展改革需要比较,迄今仍然是个还没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还没有研究总结出一种普遍认同的双语教育的优化模式,所以这项科研课题的选择、立项,不仅对我省藏族教育而且对五省区藏族教育也具有普遍意义。在实践研究中,我们采用藏汉文字录音教材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十分显著。二、实验研究确定的主要目标这项实验采…  相似文献   

14.
关于维吾尔族的族源问题,回纥就是突厥语系部族,并且是维吾尔族的族源,史学界已成定论。但对维吾尔族的族源应追溯到古代哪一部落和部族?史学界众说纷云,莫衷一是。本文试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史学界有关专家和学者。  相似文献   

15.
前言藏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較多分布地区較广的民族,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藏族人民对祖国西南、西北地区的开发有巨大的貢献,在祖国历史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泣。藏族与汉族自唐、宋以来就有着友好的关系。这一关系,到了明朝时候更有进一步的发展。这个发展对两族都极为有利的,也是符合兩族人民的願望的。然而,在当前明史教学中,对于汉藏兩族間的友好关系,却只字未提,甚至連藏族的活动情况也不提及。如在高中課本第二册第二十九章“明跟边疆各族的关系”中,談到明与西南各族的关系时,只写道:“在明帝国的西南边境居住着苗族、彝族、瑤族、僮族等很多民族。”并未提到藏族,在其他地方也是同样的。这的确是一大缺点。其实,明代,汉藏兩族間的关系,較之汉族与其他各兄弟民族間的关系更为密切与良好。因之,我們認为明代汉藏兩族間的友好关系,应当在明史教学中  相似文献   

16.
在民族共同体的研究中,族称释义的研究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具吸引力的问题之一。但是由于历史记载、族源传说的缺失或模糊性,使相关问题的研究面临诸多困难,也造成许多研究结论的不确定性,致使目前有关古代民族族称的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难以在学界取得共识。本文通过反思族称含义解释中"以地名族"的观点和语词学解释中出现的多义性等问题的同时,尝试从民族来源的一般意义上把握族称具有的含义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17.
普米是云南普米族和四川九龙、木里地区部分藏族的自称。普米尚白,以白为族名,为古部落白狼榘木的后代。四川普米藏人与普米族有着共同的族源,相近似的文化。但是由于其文化已与藏文化融为一体,因而普米藏人与普米族的认同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8.
藏族与古羌人在族源上有着极大的关系。甘青地区是羌人的原始发源地,先秦至两汉时期羌人在此地区的聚居范围多有变化。先秦时期羌人分布受自然影响较大,从战国后期开始,尤其是两汉时期,战争、政府行为等人为因素表现更多。研究这一阶段甘青地区羌人的分布,有利于了解该民族的时空分布及民族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通过总结从2000年到2012年这十余年间羌族族源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羌族族源研究理论日益现代化。今后羌族族源研究工作的走向会更倾向于发掘更多的田野调查资料和考古资料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藏汉双语教育是我省也是全国藏族教育面临的一个突出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直接影响着藏族教育的改革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建国后虽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但和蒙族、朝鲜族、维族比较和自我发展改革需要比较,迄今仍然是个还没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还没有研究总结一种普遍认同的双语教育的最佳模式。所以探索藏汉教育的最佳模式,不仅对我省藏族教育也对五省区藏族教育具普遍意义。1993年,我省在总结全省双语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成立了实验研究课题组,选定了实验学校。三年来,在省省、县的共同努力下,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