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寅恪讲课     
燕子 《学习之友》2006,(4):18-18
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即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这四位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他们对清华校风学风的形成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冷学宝 《高中生》2013,(27):56-57
1925年初,清华大学开始筹建"国学研究院"。受聘的讲师、教授,荟萃了国学各领域的精英。其中,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因为以教授身份各负责一个研究室,被誉为"清华四导师"。王国维因为在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考释上的突出贡献,受到了其他导师的一致赞誉。梁启超说"一铭等于一篇《尚书》",将其合起来可以与"新发现一部《尚书》"  相似文献   

3.
杨兰琴 《河北教育》2005,(24):42-42
1925年,清华国学院聘有四位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这四位大师,学术造诣自然博大精深,而且,工于对联。他们各自都有不少为人称道的佳作,特别是他们撰写的四副“厚味”挽联,更是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4.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兼有多学科的综合大学。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学校发展初期,以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及李济为代表的清华学者,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20年代,作为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并称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的陈寅恪,曾在课堂上夸下海口,说他讲课有“四不讲”。即:“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相似文献   

6.
晏建怀 《师道》2010,(7):99-100
上世纪20年代,作为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并称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的陈寅恪,曾在课堂上夸下海口,说他讲课有“四不讲”,即:“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现在,  相似文献   

7.
海通以还(指西方教学理念及书籍进入中国),众多仁人志士为民族中兴著书立说,其中清华大学四大国学导师可谓灿若星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大学设立了国学研究院。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中回忆:"先设国学门,所以又简称国学研究院。国学研究院的教授称为导师,当时只有四位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位导师学问既大,其读书方法可借鉴之处亦多。  相似文献   

8.
1926年夏,北京清华国学研究院准备在全国招收32名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报考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大学毕业生;二、曾在中学任教五年的教员;三、师从名师研究有心得者。当时,在国学研究院任教的有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国学大师,这对那时的青年学子的吸引力可想而知。有位年轻人也和众多学子一样,非常想进这所名师云集的著名学府,但他仔细地对照  相似文献   

9.
冷学宝 《高中生》2013,(9):56-57
1925年初,清华大学开始筹建“国学研究院”。受聘的讲师、教授,荟萃了国学各领域的精英。其中,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因为以教授身份各负责一个研究室,被誉为“清华四导师”。  相似文献   

10.
冷学宝 《师道》2013,(1):41-43
1925年初,清华学校开始筹建“国学研究院”。受聘的讲师、教授,荟萃了国学各领域的精英。其中,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因为以教授身份各负责一个研究室,被誉之为“清华四导师”。  相似文献   

11.
清华四导师     
"大学必须有大师",这是20世纪20年代飘荡在清华园的理念。那时候的清华出手阔绰,广聘天下名师,一时间,清华群星璀璨,光耀西山。清华工字厅的这个院落,荷花摇曳,藤萝缠绕,住在这儿的大师吴宓,管它叫"藤影荷声之馆"。吴宓自称"奠居",意思是,更合适住在这儿的人还没到来,自己不过是为他们将来在这里住得更好打个  相似文献   

12.
赵元任语用学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赵元任的语言学研究中,蕴含着一些当代语用学的因子。主要体现在他的语言符号学、语言本质上的行为方式、语境之于语言的意义以及语用歧义等方面的论述中。对此进行梳理挖掘,将有利于促进当代语用学的发展以及语用学思想与理论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赵元任是中国20世纪有重大影响的语言学家和语言教育家,是语言方面的奇才。他还在音乐、戏剧、文学甚至摄影等艺术领域的许多方面都进行过卓有成效的实践,从而充实了他的学术研究内容。他把语言研究的成果运用于音乐作品的创作,把音乐知识和理论运用于语言的研究。30年代以后,他专门从事语言学研究,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汉语言文字研究最有成就的学者。由于他的成就,学术界称他是“跨学科研究的楷模,是一个多专多能的学者”。  相似文献   

14.
王竞,字啸苏,以字行,湖南长沙人。年五十始游京师,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国学门首届研究生,师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文章为王国维、梁启超答王啸苏论学书两通,由收藏者加以整理,并对其经过、价值与意义略加考评。  相似文献   

15.
林宝敏 《教育》2013,(14):54-55
近日,一张民国清华研究院毕业证,引发笔者浓厚兴趣。一是毕业证的颁发时间是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廿五日(即公元1926年6月25日),说明它是较早的一张毕业证。其次,颁发学校为清华学校(即清华大学的前身),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综合排名在国内高居榜首。三是毕业证的主人李鸿樾,与晚  相似文献   

16.
陈寅恪从来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寅恪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罗家伦问作何解,他解释说:“你在北伐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又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  相似文献   

17.
<正>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一起被称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甲骨四堂之一,学术巨子,国学大师。著述甚丰,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观堂集林》、  相似文献   

18.
90年代学界的"陈寅恪热"与国学研究的兴起,意味着中国史学的一系列变化。无论是在看待史学研究的价值、史学思想,还是士学研究的取向、史学方法上,90年代的学人及学风与80年代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从学界对陈寅恪先生的研究与推崇中可以看出。"陈寅恪热"实际上是90年代中国学术研究范式变化的信号与标志。  相似文献   

19.
20.
梁启超早在1902年就明确提出“国学”一词.他高度评价传统学术思想,为推动国学研究、发展传统学术作出了重要贡献.梁启超就国学研究的内容、学术研究的科学态度与研究精神、研究能力与研究习惯的培养等问题发表了富有价值的意见,这些对于今天的国学研究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