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68年.川端康成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整个日本沸腾了。不料三年之后.1972年4月 16日.川端康成突然含煤气管自杀。死时没有留下只字遗书。早在 1962年川端康成就曾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可是,我们还是要问:这到底是为什么? 多年来.拥戴川端康成的人认为:川端康成先生的自杀,比起  相似文献   

2.
如果你稍加留意,就会听到身边的人常说:“啊,我没有时间!”“简直都要忙死了!”“老师留的作业太多,根本就做不完……”可是,想过没有,我们是否真忙到没有时间的地步? 有位自称“让人头疼的男孩”说: “我有个很坏的毛病,做事总是拖拖拉拉。我的口头禅是‘不用急,  相似文献   

3.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中国留学生对一位西方学生说:“我的母亲特别无私,她把自己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单位。她过去常忙于工作而顾不上照管我们。我们姐妹经常饿着肚子等她很晚回家。”这位西方学生说:“这叫什么无私啊,我妈妈才叫无私呢,她为了我们姐弟几个,把工作都辞了,一辈子在家里照顾我们!”这就是东西方观念上的不同。一般认为西方人的家庭观念相对比较淡,家庭关系也相对疏远。但是似乎也不完全这样,比如因为生育孩子、因为孩子太小需要照顾而主动辞去工作,专职在家带孩子的西方人大有人在,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很多年轻母亲愿意全职…  相似文献   

4.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中国留学生对一位西方学生说:“我的母亲特别无私,她把自己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单位。她过去经常忙于工作而顾不上照管我们,我们姐妹经常饿着肚子等她很晚回家。”这位西方学生说“:这叫什么无私啊,我妈妈才叫无私呢,她为了我们姐弟几个,把工作都辞了,一辈子在家里照顾我们!”这就是东西方观念上的不同。一般认为西方人的家庭观念相对比较淡,家庭关系也相对疏远。但是似乎也不完全这样,比如因为生育孩子、因为孩子太小需要照顾而主动辞去工作、专职在家带孩子的西方人大有人在,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很多年轻母亲愿意全…  相似文献   

5.
“故为之说”是《捕蛇者说》末段的一句话。不少人认为“之”是指示代两,而认为“说”是名词。对此,我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之”是代词,代蒋氏,“说”是动词,理由如下:“我”听了蒋氏“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的话后说:“余悲之。”“悲”  相似文献   

6.
生命之思     
英国著名作家H·D·劳伦斯说:“死是生命的延续。”这一观点相当浪漫。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死是一个人的旅行到了终点。”在他的心目中,死是很平常的事,大有视死如归的味儿。我们的文史老祖宗司马迁却从社会学的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其实大多数人的死,平平淡淡,从从容容,往往介于两者之间———没有如泰山般重,也不会像鸿毛般轻。因为人的价值就在于他曾经活过和因为他的“活”给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留下过真、善、美的印迹,只有这个印迹是存在过的,其价值仅在于此。其实我…  相似文献   

7.
爱无限量     
弗里达·布赖特说过:只有在歌剧中,人们才会为爱而死。这是千真万确的。的确,你不会因为爱一个人而死。我知道有人因为缺乏爱而死,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谁因被爱而死。我们恰好是相互之间爱也爱不够。  相似文献   

8.
西方哲学家蓝姆·达斯曾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因病而仅剩下数周生命的妇人,一直将所有的精力都用来思考和谈论死有多恐怖。以安慰垂死之人著称的蓝姆·达斯当时便直截了当地对她说:“你是不是可以不要花那么多时间去想死,而把这些时间用来想活呢?”  相似文献   

9.
弗雷达&;#183;布赖特说过:“只有在歌剧中,人们才会殉情。”这是千真万确的。的确,你不会爱一个人爱到死。我知道有人因为缺乏爱而死,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谁因被爱到死。我们恰好是相互之间爱也爱不够。  相似文献   

10.
人类因为具有理性,对于死亡的恐惧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一切的哲学和宗教,均植根于这种死亡意识.可以说,好的哲学和宗教都是教人如何去死的.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很早就开始了对于死亡的文化意义的思考.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弗洛依德说“你想长生,就得准备去死”,这话如果换一种说法,也就是“未知死,焉知生”,问题都是一样的,但提出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同,因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大相径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类型和结构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反映在西方诗人的诗作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