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久前,应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之邀,为我国的广大青少年写一本有关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书。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华罗庚教授那清癯、睿智、善良的面容时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多年前采访这位一代数学宗师时的许多往事,历历如在目前。如今,昔人已乘黄鹤去,而他的音容笑貌、他的辉煌业绩却长留人间,在悠悠岁月中熠熠闪光。初识华罗庚我有幸和这位杰出的数学家相识、相交,是在十年动乱中。当时,中国科学院的各个研究所都被迫停止了科研,而闹所谓的“革命”。我作为一个采访科技部门的记者,见这情形,心情十分沮丧。突然有一天,我在科学院采访一次…  相似文献   

2.
社会知名人物是新闻人物,也是摄影报道的对象。在拍摄新闻人物照片时,往往会有一般化的毛病,如拍摄画家必然是挥笔作画,拍摄作家则是坐在书架前翻书。这些照片都是因为记者对拍摄对象没有深入了解。或者是没有用眼睛去细致观察,从形式上考虑较多而产生的,这样的照片缺乏内涵,就不能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这里介绍新华社记者拍摄的三张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照片,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示。华罗庚是新中国  相似文献   

3.
一、从苏步青教授接待记者采访说起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一篇漫谈记者素质的文章中说:“一次,有位年轻记者上门采访,要我谈谈我是怎样成为科学家的。我说,这是一个大题目,你有没有事先看过有关我的报道。他说没有。那我就感到奇怪了,报社怎么会把这样一个题目交给这样一个记者呢?他又怎样去完成这么繁重的任务呢?那次采访,没谈多久,就谈不下去了。因为我在数学上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微分几何学的,而他却干瞪眼,问我‘微分’两个字怎么写。”苏老还说:“希望见到高素质的记者,他们政治思想性强,知识面广,业务精通,而且人品也是一流的。我…  相似文献   

4.
华罗庚热心推广统筹法,毛泽东亲笔复信表示支持; 1946年华罗庚应邀到美国伊利诺大学讲学,是国民党政府所属的中央社记者赵浩生写了《中国天才数学家华罗庚访问记》,但华罗庚却全然不知; 事隔36年,时任新华社新疆分社记者的本文作者采访华罗庚时,华罗庚才知道第一个向国人报道自己的原来是赵浩生。 华罗庚甘当人梯,为中国数学家摘取“哥德马赫猜想”的皇冠,做出了自己的努力;陈景润刻苦努力,后来居上。不想,“四人帮”的爪牙迟群捏造耸人听闻的“老师剽窃学生”的事件,造成华、陈之间的误解。在这个事件中,记者的不慎报道又遗憾地伤害了华罗庚。  相似文献   

5.
几个月来,首都许多新闻单位纷纷组织记者到基层去采访。人民日报先后组织了三个采访组,分头赴西藏、云南、宁夏采访,并在报纸上开辟《记者在基层》专栏。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党报、晚报也采取各种措施,鼓励记者到基层去。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最近,我和一些记者议论这件事,大家谈了许多看法,也提出了一些问题。看来,这件事值得引起新闻界同行们的重视,进一步把它抓好。 (一) 有的记者说,记者到基层去是件平常事,现在为什么这样强调?  相似文献   

6.
回忆三十多年来的记者采访生活,使我深感提高记者本身的政治素质,学会从全局观点、政策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重要。一九五○年二月间,宜洛煤矿井下瓦斯爆炸,伤亡二百多人,当时的省府领导人为此还受到记过处分。那时,我在新华社洛阳支社当记者,领导派我去采访,这对于我这到新闻岗位才一年的新战士来说,深感担子沉重。我既没经历过这样的事件,而且对煤矿生产又不懂,所以赶到煤矿后,不知从何问起。当时同去采访的还有从北京来的几家报纸记者,座谈会上,听到同行们提的问题,都是自己想也未曾想的,感到人家有水平,会分析。回到社里,我如实向领导上汇报了采访的情况,领导  相似文献   

7.
一次,我去采访一个厂长。不知为什么,初次见面厂长就对我很冷淡。凭着记者特有的涵养,一来二去,我终于和这位厂长搞熟了。于是我直率地提出了个问题:似乎您不喜欢记者,为什么?厂长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讲了件事:有位记者曾经采访过他,稿子见报不久,记者便提出要在厂里买台电冰箱。厂长以出厂价格,给他弄了一台。当时没有付钱。过了一些时候,记者说:我手头紧,钱凑不  相似文献   

8.
我与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相识已有21年了。在这21年中,有时他来中国访问,有时他邀请我去国外采访。在相处中,他正直的为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尤其是他对我这个对物理学和外文都很差劲的记者的关照和提携,以及生活上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都使我永远地难以忘怀。那是1979年的秋天,有一次我在中国科学院采访,听该院外事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讲,丁肇中要来中国讲学,范围和这年春天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一样。听到这个消息,我以一个记者的敏感,立即决定采访他。不料,事情进行得不顺利。原因是,中国科学院当时的…  相似文献   

9.
贾凤玲 《新闻传播》2010,(3):127-127
记者提高审美观十分重要,有件事对我启发很大。1999年我刚来到秦皇岛时,一次到青龙满族自治县去采访无意听到一件事。一个在县公安局当户籍民警叫荣芳的姑娘冲破各种阻力,嫁给一个个体残疾青年,围绕结婚前后事迹十分感人。对于这件事我进行了深入多方采访,采访后煞费苦心地定了好多题,  相似文献   

10.
几个月来,首都许多新闻单位纷纷组织记者到基层去采访。人民日报先后组织了三个采访组,分头赴西藏、云南、宁夏采访,并在报纸上开辟《记者在基层》专栏。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党报、晚报也采取各种措施,鼓励记者到基层去。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最近,我和一些记者议论这件事,大家谈了许多看法,也提出了一些问题。看来,这件事值得引起新闻界同行们的重视,进一步把它抓好。  相似文献   

11.
真实的遭遇     
中学时期的一位老师从家乡来,我们几个同学去看他。谈话间他对我们说:“你们都是记者,你们是我的学生,今天没有外人,我讲个真实的故事:前些日子咱家乡邻县去了一位记者,采访全县办计划生育协会的事。记者要到村里采访,县里有关部门通知了某某乡,乡里选了一个村子。其实,村里没有什么这协会那协会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记者的本份?什么是当好记者的本领?可能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我觉得,不管怎么理解,记者时时刻刻离不开观察、思索、呼吁。无论是采访一个人,还是采访一个单位,或者采访一个集体,我们总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被采访对象的音容笑貌、衣着打扮,被采访单位环境的优劣,布局的雅俗,被采访集体成员的老少,言谈的文野,可能正是我们消息或通讯中的内容,是不能不注意观  相似文献   

13.
解放日报社着手编写报史,这是一件大事。报史办公室的同志约我写回忆文章,并提示说,“你是当年《解放日报》派出的第一位访问朝鲜的记者,在朝鲜采访的时间达数月之久,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通讯,我们现在查到的就达17篇。所以这段经历,是很值得写的。可以为后人留下许多采访经验。”整装待发发起派记者访朝的是《解放日报》编委会。那是1950年12月间的事。当时,上海和全国各地一样,正轰轰烈烈地开展抗美援朝运动。群众反帝爱国的热情十分高涨。但是,上海毕竟曾是“十里洋场”,一部分群众中崇美、恐美的心理仍然是动员他们投入保家卫国斗争的重大障碍,加上敌特的造谣破坏,更增加了这部分群众的不安情绪。根据这一情况,报社编委会认为,我们有必要自己派记者去前线采访,以便配合  相似文献   

14.
我在《大公报》工作了几十年,开始是外勤记者,要说“印象深刻的一次采访”,我得举出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初期,我匹马单枪去访问我军最高司令部这件事。当时经过无数折腾,我都出以最大的耐心,终于遇到了好机会,结果在8月17日《大公报》上海版发表了一篇《司令部中》的“独家”特写,虽然曾被新闻检查所检扣了许多内容。  相似文献   

15.
1979年,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来我国讲学,新华社派出的一名记者去采访他的时候,被他拒绝了。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遇到上述情况是很尴尬的。然而,新华社这位记者毕竟训练有素,他从侧面了解到:李政道教授在国外就对记者不太“热乎”。于是,他针对李政道教授这一心理状况(即情绪),采用“迂回接近”的手法,终于使李教授感受到中国记者的独立风格,接受了采访。不久,这位记者采写的5000多字长篇通讯《李政道教授在中国讲台上》,先后在国内一些大报上登载了。李政道教授作为采访对象,从拒绝采访到接受采访,其间的情绪变化是有一个过程的。这就是本人将要谈及的情绪两极性及其对采访对象的作用。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心理学家就把人的心  相似文献   

16.
五年前,我到一个村子去采访,围了一大群人来看。我觉得自己成了一只猴子,心里很不是味儿。一位老大爷说:“我活了一辈子,还没见过记者同志是个啥样儿,今天开眼了。”他希望“记者同志下乡来,听听我们农民的话,看看我们农村的样,这联产承包责任制可是个好东西。”几位青年人,热情邀我们“合个影儿”,说是“让我们也光荣光荣”。当时我为此而着实  相似文献   

17.
记者的观察     
学会观察,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是记者搞好新闻采访的重要一环。我们正处于生活发生急遽变化的改革开放时期,记者不熟悉的新事物、新情况不断涌现,这就更需要我们热忱关注、精心观察,以敏锐的眼光,去扫描、去发现、去透视,用头脑去分析思考发生在远远近近的事情。而这眼光,必须是新的、独到的、具有力度的。这对于我们选好角度、写出有一定力度和深度的高质量好新闻来,有极大的帮助。恰当的位置与角度采访中,我们在观察某些事物时,选择恰当的位置,将有助于自己完成采访任务。  相似文献   

18.
采访的准备     
“不打无准备的仗。”采访新闻当然和打仗不同,但需要准备,这是一样的。有些记者同志说,采访前准备得充分,等于完成了报道任务的一半。我个人也有同样的体会。想起了好几年前的一次采访。大概是1954年,中国猿人第一头盖骨发现二十五周年纪念之际,中国科学院组织北京各报记者去参观周口店——中国猿人产地。回来后几家报纸的记者和我都写了一篇访问记,很多报纸刊登了这些通讯。最近我才发现有一些比较生动的情节当时我们都不知道,所以都没有写到通讯  相似文献   

19.
与一位年轻记者下乡采访,他腰间的BP机隔一会就响,一响,便放下笔去打电话,弄得采访断断续续,被采访的村干部说:“你们太忙,我也没有什么说的了。”采访草草收场。 BP机是个神奇的玩艺儿,不管你走到那里,只要有人对你一呼,便传来一个信息。毋庸置疑,这有助于记者的采访。然而,凡一件事,有利便有弊,  相似文献   

20.
作家要体验生活,记者也应该体验生活。感受体验采访法,就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亲自深入到采访的事实当中去,以亲身的体验、动情的感受去获得素材的一种采访方法。记者的头脑应是一部感受器,它不仅应以观察、分析、综合的理性思维方式去工作,而且还要以近乎非理性的情感思维去感受时代、生活和事实。这样才能全方位的捞取素材。《人民日报》著名记者艾丰同志曾说过:“在我的记者生活中,也曾遇见过各式各样的采访。我想,不管他们多么不同,都可以分成这样两类:一类,外界的情况通过我的眼、耳、鼻、舌、身,进入我的大脑,然后通过我的手写出来报道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