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国人名的全称一般都包括三个部分。欧美英语系统国家的人名,按序由名、父名、姓三个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用间隔号“·”分隔开来。如《威尼斯商人》的作者莎士比亚的全称是威廉·约翰·莎士比亚,其中“威廉”是名,“约翰”是父名,“莎士比亚”是姓。 俄语系的人名的全称,也包括三个部分,按序由名、父称、姓组成。其中“父称”与英语系里的“父名”略有不同,“父名”是父亲的名字,“父称”是“某某的孩子”的意思。如契诃夫的全称是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中间那个“巴甫洛维奇”就是父称。“父称’又分两个部分,前面的“巴甫洛”是父名,后面的“维奇”是“之子”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著作等身”是赞扬写作者的著作量大得惊人,其著作叠放在一起可与身高相等同。然而。“等身”最早却是形容重量的。唐德宗时泾原行营节度使郝珧勇猛嗜杀,与之对垒的吐蕃赞普对其国人下令道:“有生得郝毗者,赏之以等身金。”意为赏赐与其体重相等的黄金。到宋朝时。“等身”由重量变为了长度。宋人贾黄中自幼聪明过人。  相似文献   

3.
著作等身     
宋代人贾黄中,6岁时就参加了童子科考试,结果被录取了,人们称他为神童。他15岁那年又金榜题名,考中了进士。他怎么会很早就成名了呢?据说,是他父亲管教严格的结果。贾黄中的父亲也是进士出身。贾黄中小时候,父亲每天都布置给他诵读一段课  相似文献   

4.
《风和日丽》叙述了尹泽桂和杨小翼父女两代人的情感冲突,演绎了半个世纪的人世沧桑。小说叙述时间跨度大,空间广阔。但是,小说的内在肌理却很清晰。小说采用了“父——子”结构,围绕“寻父”——“认父”——“审父”——“弑父”——“认父”而展开。杨小翼的父亲尹泽桂是一名很早就投身革命的老革命者,而在中国当代小说中,“父”常常指向革命和政党,是精神价值的源头。  相似文献   

5.
小心翼翼     
《广西教育》2007,(7C):56-56
小心翼翼,源干《诗经·大雅。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 宋朝太宗时,有个十分廉洁的大臣名叫贾黄中。他小时候家里很穷,读书十分刻苦,十五岁便中了进士,当了校书郎,后来又外放作太守,一直做到参知政事之职。[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山东籍作家张炜小说中存在一个性情和遭际类似“火”的“父”系人物群落,“硬汉子”和“觉醒者”、“父亲”和“泛父亲”是其“父”系人物群落的组成元素。“父”系人物群落作为一种道德意义的符码,体现了上个世纪末乡土文学新的主题建构。  相似文献   

7.
《说》释“甫”:“男子美称也,从用父、父亦声。”笔以为,“从用父”是就己伪变的字形而言:“男子美称”亦已非其本意。  相似文献   

8.
一、“父性教育”是家教的另一半所谓父性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充满父亲角色特性的教育。或者通俗地说,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的家庭教育。父性教育与母性教育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类似的概念,有“父爱教育”、“父职教育”等。但我认为,用“父性教育”应该更准确一些。父性,代表了父亲这一角色的全部人格与特性。实施父性教育的前提,是父亲们自己先教育自己。所以,更广义的父性教育,也包括对父亲们自己的教育。可惜,我们许多家庭,实在太缺少父性教育。所以,我们许多家庭教育,都是母性这“半边天”在支撑着,足足少了一半。这,…  相似文献   

9.
初一语文课本《寓言三则·塞翁失马》篇中,“父”字在全文中出现了四次,前三次的意义相同。但从发表的文章看,众说不一,有的将“父”字释为“父亲”,有的把“父”字解为“老头”。究竟哪种较适当呢?(第四  相似文献   

10.
狗的困惑     
狗父:“家里的一根肉骨头怎么不见了?”狗儿:“不知道。”狗父:“孩子,作狗要诚实。你说,是不是你啃的?”狗儿:“不是,是妈妈啃的。可是它不让我说。”狗父:“孩子,诚实是对的。可是还有比诚实更重要的品格,那就是善良。”狗儿:“我不善良吗?”狗父:“把自己妈妈的隐私公之于众,能叫善良吗?”狗儿:“可是,我要是保护了妈妈的隐私,不是又不诚实了吗?”狗父:“真是的,我自己也糊涂了。怎么两个优秀品质还互相打架呢?”狗的困惑  相似文献   

11.
李鸿 《现代语文》2007,(2):28-28
儒家治国首先考虑的是正名。在治国上怎样落实正名?孔子回答齐景公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晋灵公不君》一文中,通过晋灵公、赵盾、灵辄这三个人物体现了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2.
《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一句中的“魁父”,现中学课本及一些古文选本均注为“小山名”,此注似欠准确。《太平御览·地部》引《淮南子》“牛蹄之涔,无径尺之鲤;魁父之山,无丈林营宇”。其中的“魁父”二字是形容山很小,与上文“牛蹄”二字形容水很少是一样的。“牛蹄”不  相似文献   

13.
试考“考”     
许慎于《说文解字》序中云:“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后代学者,对“建类一首”理解不一,故有形转、意转等数家之说。然对“同意相受”则意见较一致。再阅《说文解字》正文。许慎于“考”字下注“老也”,又于“老”字下释“考也”。可见“考”“老”两字意思无二,是谓“同意相受。”然观《楚辞·离骚》有“朕皇考曰伯庸”一语。其中“考”字历来均注释为“父”。《尔雅·释亲》中也记有“父为考、母为妣”、“父之考为王父……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云云。《尚书正义》曰:“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下注:考妣,父母。“考”字在上述先秦文献的记载中均不能与“老”字互训、相代。可见《说文解字》中“考,老也”的注释是  相似文献   

14.
本义以文字学知识为依据,试从分析“魁”字字形入手,确定了“魁”的本义为“勺头”。并且得出了“魁父之丘”的命名应该是“象勺头一样的土山”的结论。把前人对“魁父之丘”仅仅释为“小山”的说解进一步落实为“象勺头般的小山”,从而补充和完善了历来对“魁父之丘”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张承志这位文化混血儿的“寻父”既与先锋派们的审义甚至弑义有别,又和少数“寻父”者们有异:因宿命的前定,注定他要在“寻父”之中追根溯源、确证自我。他由崇拜而寻找继而追随父亲,亦即,由对世俗权威的赤子之情的纵情投放到江河山岳的大自然的“泛父化”再到母族血缘的情感认同……其间充满了追寻的艰辛与人格塑就的自我努力。而望见父亲“庞然后背”的精神浪子,便心怀崇拜而追随其后:在人生上,力倡“清洁”;在艺术上,力主“规避”。孤行者颇具深意的“寻父”更是精神视域里一道有力的参照风景线  相似文献   

16.
下饭     
二子同餐,问父用何物下饭。父曰:“古人望梅止渴,可将壁上挂的腌鱼,望一望吃一口,这就是下饭了。”二子依法行之。忽小者叫云:“阿哥多看了一眼。”父曰:“咸杀了他。”(清·游戏主人《笑林广记》)  相似文献   

17.
师之最“师”,最早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中称其为“父师”。《礼·文王世子》:“父师司成”,意为太子的成材之道全由父师来负责。显而易见,早在商代乃至更早,“师”就是教育人的专业人员了。老师之最如今,人们普遍用“老师”称呼教师,其实,“老师”原来并不是专称教师的,它只是用来形容知识渊博的老年学者,如《史记》:“荀卿最为老师”。用“老师”称呼教师,初见于  相似文献   

18.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其中一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现中学课本及一些古文选本,均将魁父注为“小山名”.此注似欠深究.《太平御览·地部》中引《淮南子》“牛蹄之涔,无径尺之鲤;魁父之山,无丈林营宇.”其中的“魁父”二字是形容山很小,与上文“牛蹄”二字形容水很少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19.
【伯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相似文献   

20.
古代人名、地名中的“父”字,包括一些与人名、地名有关的“父”字,人们往往将它们的音读错,而某些流行的词典也有效其读疸注错的情况。在一般情况下,人名、地名中的“父”字应该读为fu,而不能读f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