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众多的文学赏评标准中,真善美标准是古今中外传统的比较统一的标准。真是美善的基础,美善密不可分,但美有相对独立性。中国古代文论关于美的标准的资料甚为丰富,择其要者论列为四:(一)清新自然美,其源可追溯到老在学派的自然之道。(二)动态传神美,它与现实生活千变万化、生气勃勃的特色相关。(三)含蓄深厚美,它体现出中国文学追求言外之意的特征,受到老在“大音希声”、“至乐无乐”思想的启迪。(四)声韵格律美,反映出中国诗歌与音乐密切相关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文论:古今歧义,审美贯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论,在今天就是文学论、文章论的意思。然而,对于中国古代的文论作如此理解,就有削足适履之嫌了。因为中国古代的文论不仅仅是文学论、文章论,而是包括文学论、文章论在内的审美论、形式论或文化论,其涵义比今天要宽泛得多。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对“文”这个古老范畴的涵义及其历史演变要有真正的了解,要进行必要的历史考察,才能说得清楚。 一、“文”比“文学”、“文章”古老而涵义宽泛 “文”是中国古代使用很普遍的一个审美范畴,其  相似文献   

3.
诗性审美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特色,早期文学批评中就已经具有.作为最晚出现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形式,小说评点对作品的“妙赏”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这种特色.“妙赏”是一种独特的、在审美的同时也创造美的诗性审美,小说评点的缈赏”体现在其诗性审美与中国古代小说的诗性美相映相衬,展现出中国古代文论的特有魅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文论的“失语”的根源之一是忽视了对古代文论的学习和吸收。要建设当代的富于中国特色的文论,必须吸收古代文论的理论精华,继承其思维方式和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文论“失语”的根源之一是忽视了对古代文化的学习和吸收。要建设当代的富于中国特色的文论,必须吸收古代文论的理论精华,继承其思维方式和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6.
“文气”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论异于西方文论及现代文论的重要理论之一。曹丕首开先河,引“气”而入文论,建立文学主体论。以“气”贯通的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体系,经过许多代人的努力不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建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中国古代文论未能实现现代转换 ,其原因是复杂的。从古今文学形态、意识形态与文化语境、思维方式及理论形态诸方面的巨大差异可以看出 ,要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是困难的。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建构应跳出“西体中用”或“中体西用”的思维模式来探求新的道路。比较切实可行的选择 ,是以现代化为“体” ,以中外文论资源为“用” ,立足现实 ,面向未来 ,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开放性的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形态。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人间词话》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大高峰,其中提到的境界说对中西文论的思想都有很大的继承与发展。境界说之实质就是在求文学之真的审美特性,其精神核心就是真情。其中这一审美思想与中国古代的道家文化所追求的“自然”,以及古代文论中“文以载道”的思想,还有西方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思想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文论教学中立足于传统文化视野,即是说在古代文论教学中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挖掘古代文艺理论典籍中的文化内涵,展示出传统文化特色和魅力。儒释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所以,古代文艺理论典籍中的文化内涵,具体而言就是指中国古代文论中所蕴含的儒、释、道文化精神,它们是支撑起中国古代文论精神气质的主干。以这种宽阔的文化视域来关照中国古代文论的整体教学思路,有利于解决目前存在于高校古代文论教学中的一些弊病。其一,有利于纠正教学过程中“论”与“史”分离的不良倾向。研究者一再强调要把古代文论和文学史、批评史…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古代文论能否完全进行现代转换提出质疑。文章认为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缺少体系性、论辩性,它重领悟、重描述,带有较多的直观性、经验性。因而,仅将它们进行现代包装是难以抵卸西方现代文论话语的“入侵”。作者还对文论界危言耸听的“失语症”一说大为不满。认为“失语症”失掉的只能是被时代证明是没有生命力的概念、话语。只有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真正梳理出中国古代文论的优劣,才能使我国古代文论的精华永久地焕发生命的光彩。  相似文献   

11.
古代文论的百年研究与世纪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中国文学批评史,古代小说理论研究,古代戏曲理论研究,古代诗话、词话、赋论、文论研究,古代文论名著研究,古代文论的多角度研究等六个方面历史性地回顾了百年来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现状;从政局的稳定、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太平,以及思想解放两大方面反思百年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历尽沧桑的原因。在反思古代文论百年研究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三点设想:“以文学批评还给文学批评,中国还给中国,一时代还给一时代”(朱自清语)。  相似文献   

12.
周薇 《文教资料》2012,(11):43-44
《文学理论教程》是国内高等院校的一本通用教材,作者对中国古代文论在《文学概论》教材体系构建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就该教材是如何吸收中国古代文论内容,以及古代文论在该教材中的地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性,在空间上要从全球化的学术视野角度理解,要与西方文论相通和互补,使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具有可对话性,而反对削足适履。在时间上,要在尊重历史的原则下重视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创造性地激活中国古代文论中有生命力的成分,并从当下文学研究和欣赏实践的视角去体察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实现中国古代文论与当代文学实践的对话,反对过度阐释。中国古代文论不只是一种历史现象,而是现实的源头。要善于发现中国古代文论中现代性的因子,使之适应当下的学科规范要求。在方法论上,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要从现代意义上的范畴、体系和论证方法来领会,使其与当今全球文论的研究具有可通约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新文学理论建设,曾经长期将古代文学理论排除在外。90年代中叶,古代文论必须实现现代转换,建设面向21世纪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已成为文学理论家们颇具迫切性的研究课题。古代文论向现代转换的重要途径是“知”与“思”方面的突破,在“形而上”的层次交会,方能达到较高的学术境界。同时,要处理好“旧学”与“新知”的辩证关系,通过古今学术交流,使“旧学”因有“新知”的启迪更加精深周密,“新知”因得“旧学”的栽培滋养更为深稳沉实。  相似文献   

15.
经学作为中国古代最权威的学术,对古代文论的生成、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既体现在积极的促进作用方面,也体现在负面的制约作用方面。其积极影响,一是表现为经学元典构成了古代文论的重要思想源头。并从思想原理和话语表述方式等方面对后世文论产生了深刻影响;二是表现为后世经学家对经学的阐释、解读及理论著述促进了古代文论的发展。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宗经”意识的形成和“依经立论”文论建构模式的确立。经学对文论的影响主要通过对文论家的影响而体现出来,这种影响关系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经学元典创始人的思想与文学观的关系;二是经学家的经学思想与文学思想的关系;三是文学家的经学思想与文论思想的关系。古代文论对经学也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了经学在文论领域的普及;二是文论家对经学进行一定程度的利用或改造,从而为文论和文学服务。经学与古代文论的密切关系表明,从经学角度对古代文论进行研究,或许能更清晰准确地把握古代文论的思想精髓及生成、发展演变的真正原因。探索经学与古代文论的关系,是新世纪古代文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力作──评刘忠惠著《文赋研究新论》刘海如随着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与不断创新;近年来一批有价值的古代文论专著相继问世。这些著作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对我国古代文论这块瑰宝进行了深入地开掘,使其放射出历史性的光彩,谓之可喜可贺之事。...  相似文献   

17.
“文气”是中国古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今天有关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中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文气”说的现代转型,可参照冯友兰先生在他的《新理学》中提出的“照着讲”与“接着讲”模式,先从继承古代优秀传统方面来“照着说”,对“文气”说的历史作一回溯;在此基础上,再“接着”说,关注现代语言模式、文学形态的演变,在原有的概念、范畴里注入时代精神,同时也可与西方相关的文艺理论进行对接。在转型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保持“文气”说的诗性之思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语常说“理论”是灰色的而“文学”之树常青,那么“文学理论”是什么颜色?毋庸讳言,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大学课堂,理论与文学阅读经验为敌、批评与批评对象脱节、文学与文学性绝缘……文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同时走入“灰色”困境。就文学理论的教学而言,我们传授给学生的“理论”并不能有效地解释当下复杂多变的文学现象,而这种“传授”本身又晦涩枯寂得足以让学生逃之夭夭。我是教古代文论的,中国古代文论其实是一棵巨大的长青之树:从先秦的对话体到两汉的史传体,从六朝的骈赋体到唐代的诗体,从宋元诗话到明清小说评点……古代文论始终是诗意盎然,始终张扬着自己的文学性诉求。因此,这组笔谈中拙文的“依经立论”是要承续古代文论诗性言说的传统,而“借石攻玉”则是借鉴异域文论的视界和方法而实现本土文论教学的文学性诉求。冯黎明教授的《文学史:文学性故事》犀利地指出历史理性化给文学研究所带来的弊病,从而提倡一种故事化的文学史,让文学史的教学回到文学性诞生时的语境之中。文学性诉求并不排斥逻辑性思考,因而唐铁惠教授的《文学理论教学中辩证法原则的运用》,主张用辩证法解析文学本质的二重性,用辩证法说明文学文本构成的双重取向;而李松博士《诗性与理性的融合,人格与...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论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最为发达的文论体系之一。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发达的文论体系之一,中国古代文论有着自己完整的系统性和理论思辩的内在逻辑性的。中国古代文论家凭着他们对社会人生以及艺术审美的深刻理解,对文学艺术的本质、特性所作的见微知著的阐发,论题所及,包括了文学本质、文学创作、文学构成乃至文学鉴赏与批评的各个层次,造就了自己的博大精深。不用说,对于古代文论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应该成为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一个必不可少部分。而且,从某种意义上看,对古代文论体系进行一种具有现代意识的整体观照,探寻古…  相似文献   

20.
过去的几年里,“文学性”这个概念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焦点。其考察大致形成了两个派别的观点,一派被视为本质主义的,例如“纯文学”的概念就是本质主义观点的派生物;一派被视为非本质主义的,认为所谓的本质仅仅是一种幻觉。前者处理的问题较为简单,后者却是将自己置于不尽的问题之流中。与此相关,文学研究的成果是一种知识。知识具有多种形态,科学知识仅仅是一种形态,文学研究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研究显示的是另一些知识形态的意义。文学研究时常出现从概念定义出发来衡量具体的文学现象,而文化研究很大程度上就是用具体的分析抵制形而上学的理论趣味。联系后殖民理论来分析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援引西方的术语范畴可以阐释民族文化的特征,甚至成为反击文化殖民的手段。如果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命题无法企及现今的理论高度,或者远远地游离于现今的历史语境,那么,这种理论就无法承担“现代转换”的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