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之友》刊登了一篇《小语古诗课文中的借代辞格》的文章。该文认为“霜叶红于二月花”与“危楼高百尺”两句诗中的“霜叶”、“百尺”采用了借代修辞。对此我不敢苟同,特提出商榷。 1.关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与“江清月近人”诚然,“我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常常会舍去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与它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替代,以达到突出事物特征,引起人们联想,  相似文献   

2.
借代辞格的概念是:不直接写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借和要说的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或某种特征来代替。不直接写出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本体的事物或某种特征叫“借体”。如.(1)“孤帆一片日边来”。“帆”代“船”,“船”是本体,“帆”是借体。  相似文献   

3.
借代琐议     
萧逸 《语文知识》2000,(7):61-62
借代是一种常见的辞格,它的定义是“不直说某一事物名称而借用另一种说法来表现”(黄汉生《修辞漫议》);“不用本来指称某人或某事物的名词,而用另一个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词语来代替”(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那么,是否“换一名”、借用另一种说法都是借代呢?本文试图通  相似文献   

4.
借代是一种使用相当广泛的辞格,几乎在所有的语体中都能见到。这种辞格,不直说某人某事的名称,而借用与它们相关的人或事的名称来代替。运用此格,可以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增加形象性,引人联想,加深印象,也可使语言富有变化,有的还可增加幽默感。借代的方式种种,主要有以下类型:一特征代本体例如:(1)“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病自然会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  相似文献   

5.
借代和借喻是两种修辞手法,二者有相似点,都是本体不出现,所以极易混淆。要准确区分,必须从二者的本质入手。借代是借用一事物的名称代替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的修辞手法。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在句中不出现;出现在句子中取代本体的人或事物,叫借体。借代有几种类型:特征代本体,部分代整体,工具代本体,具体代抽象等。最常见的是特征代本体。特征代本体指用人或事物的某些特征代替它本来的名称。如:鲁迅在《药》中的几处借代:“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相似文献   

6.
一、概念要明确。揭示概念的方法应该从修辞格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考虑。如借代,彭嘉强等主编的《实用修辞》这样说:“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同原来的人或事物密切有关的另一个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方式。”这个定义才真正揭示了借代的含义,明确地指出原来的人或事物与借用的人或事物是密切有关的。借代的基础是事物间的紧密联系,有着不可分离的相关性,因而多是固定的。没有一定的相关性,任意借代是不恰当的。如,用“延安”代替“党中央”,延安毕竟是党中央曾经在过的地点。“延安”与“党中央”两者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也是永久固定的,用来借代,自然天成。  相似文献   

7.
三、借代借代是用有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事物本来名称的一种修辞手法.事物的名称,往往是泛指的,说出来不容易引起别人的想象,如果找出事物的特征,用它来称呼,就会使人联想到这种特征,从而得到鲜明的印象。如饲养员赵大叔叫那头干活儿挺起劲,力气也大,可就是脾气太坏,又踢又咬的“灰骡子”叫“火神爷”,就把“灰骡子”的性格揭露出来了。所以,运用借代手法,目的在使语言变化多样,把事物说得更为生动具体.借代是语言中运用很广的一种手法,它用以代替的东西是多种多样的.例如:  相似文献   

8.
借代的比喻基础及其构成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代 (metonymy)是英语中的修辞格 ,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 ,而是借用与要说的人或事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来代替的一种写作手法。借代是美学修辞范畴的一种辞格 ,其本体 (tenor)与借体 (vehicle)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 ,其构成方式也比较复杂 ,所以在运用时就要求准确得体。适当地运用这种辞格 ,注意借代与隐喻的区别及相互渗透 ,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和语言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有趣的借代     
借代在写作当中是经常要用到的,同学们,你们对借代这种修辞手法了解多少?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之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替代的修辞手法。下列词语都运用了“借代”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一、借代指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与该人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凸显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比如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兜鍪"原指头盔,这里用的是借代手法;"万兜鍪",意思是孙权带领着强大的军队。  相似文献   

11.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事物的本名,而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事物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手法。借代是一种古老的辞格。在古诗词中运用十分广泛。在解读古诗词时,要注意理解其中包含的借代手法,才能更深地领悟诗词的妙处。下面列举几种古诗词中常见的借代手法加以分析。 1.以结果指代原因《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诗中不直言“瘦”,却说衣带宽缓。表意非常委婉,这正是借代修辞所能获得的表达效果。“衣带缓”是“人憔悴”的结果。这是原  相似文献   

12.
借代又叫“代称”,就是不把人或事物的原名直接说出来,而借用另一个有关的名称来称呼。一、借代的类型(一)旁代旁代即借某个事物本身所伴随的或附属的事物名称来代替事物的本体。约有以下几类:1.用本体事物的性质、特征代本体。如: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彭端淑《为学》)鲁,本为迟钝,此用作名词,迟钝的人,借指曾参。据《论语》、《史记》记载,孔子认为曾参天资愚钝,但精通孝道,所以孔子把儒道传给他,又由他传给子思,再由子思传给孟  相似文献   

13.
汉语借代和英语Metonymy、Synecdoche很相近,都是幽默而且生动活泼的修辞手法。在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作家们经常使用。它们的恰当运用使得语言文字获得一定的具体性、生动性、实感性。简洁生动的形象常常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引起人们无穷的联想。在定义上,汉语借代和英语Metonymy、Synecdoche都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名称而借用同原来的人或事物密切有关的另一个名称来代替,称“换名”,或者是用一种概念代替另一种概念。然而,在分类上,汉语借代和英语M,tonymy、Synecdoche并不完全相同。可以说汉语的借代包括了英语的Metony…  相似文献   

14.
借喻与借代的逻辑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喻与借代是两种易为混淆的辞格,二形式上相似,都是借乙事物来说明甲事物.但其本质是不同的.可以从逻辑的角度出发,抓住借喻与借代的逻辑特征,刻画出逻辑形式来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5.
刘洪峰 《辅导员》2009,(12):11-12
一、概念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相似文献   

16.
借喻和借代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难分辨的,但有少数如“圆规”之类的修辞现象,究竟是属于借喻还是借代却存在着分歧。主要原因是借喻和“以特征代”的借代在形式上很相似,都具有代替另一人或事物的作用。就此,我想谈谈借喻和借代的区别,然后再分析“圆规”之类修辞现象的归属。 一、关于借喻和借代区别的判定规则 (一)借喻和借代构成的客观基础不同。 构成借喻基础的两个事物之间是相似的关系,它们至少有一点极相似,或形状或色彩或性质,并且它们是本质不同的异类事物,因为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构成借代的两个事物之间是相关的关系。相关就是彼此关联之义。借代是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  相似文献   

17.
〔问疑解难〕 1、教学大纲规定掌握哪十二种修辞方法? 教学大纲规定学生要掌握的十二种方法是: 一、比喻比喻就是常说的“打比方”,也就是用人们熟悉的事物说明不熟悉的事物。如: 湖面平静如明镜。二、借代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和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如; 解放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相似文献   

18.
借代和借喻的异同与连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借代和借喻的异同 借代和借喻是两种很常用的修辞手法,但也是修辞教学中不好区分的两种辞格。之所以不好区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两种辞格“同”中有异。 首先,借代和借喻有共同特点——“借”,即两种辞格都不是用原来称说事物的词语来表达所说的事物,而是借用“相关”的词语来代替原来的词语。例如:  相似文献   

19.
借代,是借有关系的事物名称,来替代所说的事物名称的一种修辞方法。借代在课文中运用有如下几种形式。一、以古地代指今地。例如:①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  相似文献   

20.
王世平 《考试周刊》2012,(17):21-22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某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之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它,也就是改换事物的名称。它可以使人一听到名称,就联想到该事物的特点,获得鲜明的印象.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活泼。借代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