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浩萍 《文教资料》2010,(21):185-187
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艺术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实际,认真思考高校创业教育对于学生成长成才并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意义,旨在促进高校积极建构并形成"创业教育面向每一位学生,每一项专业教育都是创业教育,政府、学校与学生形成创业教育合力"的"全纳式"创业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创业教育是集素质评价、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就业指导"四位一体"的综合教育体系。基于这一理念,德州学院创业教育创新实验区对大学生创业素质评价与选拔机制、创业知识学习内容与方法、创业能力训练系统和创业带动就业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3.
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使政府、社会、高校等不同机构的不同人群特别是高等学校和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都将目光转移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仅是创新创业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现实环境的要求。由课程体系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为途径的“双轨模式”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实现了理论指导的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实践活动的平台,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循环系统,对提升大学生“三自”教育能力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提高效益和提升效率是"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办法,高校"供给侧"改革应当注重教育供给效益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目前,大学生自主就业和创业存在诸多困难,而"供给侧"改革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为此,借鉴发达国家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经验,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制度环境;在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国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社会舆论氛围和自身意识,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5.
现如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大学生就业难实质上是劳动力市场所体现的一种结构性矛盾,即大学生供给需求矛盾。不少高校都开设有关创业教育的课程,但实际成效不甚理想,实践与理论剥离、校企对接不紧密、政策保障不健全等因素都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创业教育顺利开展的弊端。文章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基于"双向参与"机制的视角,深入阐释大学生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创业问题提供些许意见支持。  相似文献   

6.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和我国大力提倡以创业促进就业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创业"已成为当今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新的解决方案,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我国高校"互联网+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亟待完善,课程内容亟待丰富,师资队伍亟待提升,创业实践教育亟待加强。美国高校"互联网+创业"教育具有先进的教育指导理念、灵活的教育指导体系和良好的实践环境。我国高校可借鉴美国经验,优化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教育体系,打造跟踪式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同时,政府、高校、企业要做好协调配合,营造良好的"互联网+创业"环境,积极探索构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创业"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大学生就业能力愈强更有助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仅是对现代教育水平的反应,更是对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检验。本文则对"一带一路"环境下的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提出合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大学生就业率很不理想,而国务院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大学生创新创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基于大学生创业所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域的选择,可通过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作为创业载体、重视中小微企业发展带来的机会、引导大学生多渠道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多途径增强创业实践能力等措施,不断拓展大学生创业渠道,全面推进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9.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推动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经济建设,促进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社会和谐,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平台,高校应通过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增强大学生创业实践,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建设,创新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教材等路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辅导员指导就业创业工作水平的高低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着重大影响。文章以"互联网+"为研究背景,研究了互联网经济的特点与辅导员工作的联系及我国高校创业就业教育工作的现状及问题,重点探讨了辅导员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开展就业创业指导能力的途径和对策,以期能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趋势下,高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很多学生在校期间便绸缪就业。但大学就业创业与课业负担的冲突,又引发逃课现象频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时代主流,将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与时代的众创潮流契合起来,调查大学生"理性逃课"现象,并探索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大学应对"理性逃课"的作为。  相似文献   

12.
从“三基”入手,抓好大学生创业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面对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现状,创业应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高校创业教育要从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知识结构、锻炼创业能力入手,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和行动.高校创业教育应抓好3项基础工作:以创业意识教育为先导,以创业知识结构教育为内涵,以创业能力培育为重点.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新型创业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时代"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具有创业创新精神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并将目标投向互联网平台创业,这表明我国大学生就业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基于此,文章对"互联网+"下的大学生创业生态体系进行初步研究探索,分析目前社会环境、创业培训教育以及大学生创业现状,总结"互联网+"背景下创业可能面临的相关问题,并给出合理对策,提出要构建良好的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近年,高校大学生创业趋势日益蓬勃,然而在创业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大学生创业概念模糊,高校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形式浮夸,大学生创业被动等。这些问题都是高校盲目助力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滋生的"伪创业"表象。对大学生"伪创业"各类表象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众对创业的认识,进而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质量。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要会创业首先有赖于高校的创业教育,但大学生创业教育并不单纯是高校的事,还是政府、企业、社会和家庭的共同行为,它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应着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主体、企业为补充、全社会配合、家庭支持的"五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马惠萍 《教师》2012,(5):12-13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大学生所产生问题的不断增多,大学生的生命、生存问题成为了社会和高校关注的热点。为帮助大学生走出困顿,使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高校开展“三生教育”以及创业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文着重探讨了“三生教育”与创业教育是帮助学生探寻生命动因、提升生存能力、培养进取精神、提升综合素质,从而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的立足点和核心,并指出创业教育是“三生教育”的延伸和拓展。  相似文献   

17.
在"就业最难年"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强调高校的创业教育,如何加强高校的创业教育,是非常紧迫的问题。本文通过大学生的创业背景和现状,研究新形势下开展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试图对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越来越突出,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和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高校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创业教育重点在“教育”。为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必须要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思路,不断开拓创业教育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二代"大学生返乡创业浪潮的兴起,更多的人也开始关注对"农二代"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农二代"大学生返乡创业面临着国家政策不完善、资金难以筹集等诸多困难。而对"农二代"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存在高校对创业教育认识不足、创业教育缺乏与学科教育的结合和教师资源不足等问题。基于创业机会理论的视角,我们发现只有让返乡创业的"农二代"大学生同时拥有创业资源、创业技术与创业机会,增强他们发现或是创造创业机会的"警觉性",才能为返乡创业的"农二代"大学生带来更广阔的前景与未来。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到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新的机会。“互联网+”是当今社会各个领域的一种新兴的载体和经营方式。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对高校来说,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适当引进“互联网+”,能够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更有效、更有意义的引导。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在高校中积极探索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新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高校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创业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大学生把握好创新精神的认识和要求,能使其在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