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些教师反映力学不好教,学生反映力学难学.其原因是概念抽象,理论性强.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或对教材不熟悉所致. 从人教社1987年新编的初高中教材可以看到,“力的概念”是逐步加深的.在初中物理第二章第一次提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初步概念;接着在“运动和力”的关系中又谈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最后在高中物理(甲种本)第一章才明确地完善力的概念:即  相似文献   

2.
教材说明:首先,利用学生已有感悟知识,从人对物体的推、拉、举、压等作用,对肌肉的紧张可以产生力加以归纳: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进一步将力的概念加以推广,建立力的一般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力是中学物理力学问题分支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初中物理力学的入门知识,是今后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同学们应对力的确切物理含义要有清楚的认识和理解.力又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它看不见,摸不着,人们最初认识力是人类在劳动中通过肌肉紧张而感觉到的.墨子看到人们通过肌肉的动作,如举、推、掷、踢、蹬,可以使别的物体发生位置移动,从而归纳出力使物体由静而动,由下而上,由慢到快的原因(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是对力下的一个很准确的定义. 怎样才能判断一个力是否存在,如何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这就要求同学们正确理解力的概念及其具体的物理含义.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如何正确理解力的概念呢?下面我们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4.
谈“力”     
“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比如学好物理要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上课时集中“注意力”;还有“说服力”、“战斗力”、“人力”、“物力”等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含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人推车需要用力;人把书包提起需要用力;向下压一根弹簧需要用力;马拉车需要用力;像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随着肌肉紧张.所以,物理学上的力字,最初是从肌肉紧张而来.但是,在许许多多有力存在的事例中,并不需要肌肉紧张.例如,磁铁吸引小铁钉;用绸子摩擦过的…  相似文献   

5.
力的概念是中学力学的基础,是贯穿整个力学的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所以,正确、全面理解力的概念是学好中学力学的基础。 一、正确理解力的物质性 中学物理教材中讲“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句话具有丰富的内涵。它说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有力存在必须有两个物体同时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物体间相互作用才有力,相互作用消失,力同时消失;力是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的。虽然学生对这些内容都能从表面上理解,但在遇到  相似文献   

6.
一、语文知识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1.句子成份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一些学生学习了物理概念和规律,往往理解不透,如果对某些概念或规律进行必要的句子成份分析,就会有深入的了解.例如,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个概念的主干是“力是作用”,“物体对物体”是定语。句子意思主要是由定语、状语、补语加以说明的,这句话也就是说力的作用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两个物体~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象手推门,手是施力物体,门则是受力物体。可见,句子呢份不但适用于语文教学中,在物理教学中,它同样也占有举足轻…  相似文献   

7.
一、概念的建立(一 )相互作用的二力在初二物理第八章的第一节“什么是力”中引出了相互作用的二力的概念 ,并从生产和劳动中形象概括出力的定义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定义的内容深入剖析 ,不难得到 :1 .定义中的“作用”是推、捡、提、吊、压、吸引、排斥等具体形式的抽象。这些具体的动作是判断是否产生力的第一依据。2 .发生力的作用时 ,一定有两个 (或两个以上 )的物体存在。也就是说 ,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3.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 ,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力。前者叫做这个力的受力物体 ,后者叫做这个力的施力…  相似文献   

8.
二力平衡的知识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这一知识对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求平衡力中的未知力以及进一步学习摩擦力、浮力等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 ,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学习这一定义要明确 :1 .定义中指的“物体”是指一个物体 ,而且是受力物体 ;“几个力”都作用在这个物体上。“几个力”指至少有两个力。2 .由定义可知 ,当物体受到的力平衡时 ,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保持何种运动状态 ,决定于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物体原来是…  相似文献   

9.
一、引导学生对物理事实进行科学想象和概括 从物理事实出发,建立概念,这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如"力"的概念就是在分析大量物体间互相作用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通过推、拉、挤、压等作用方式,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形变,这反映"力"的本质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初中物理课本中的物理概念与日常语言中所用的普通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差别,是物理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大致有三种情况:l.物理中的意义与日常语言中的意义完全不同。例如质量,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常说“教学质量”,“产品质量”,这里质量是指产品或者工程的优劣程度。而在初中物理中,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2.把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加以推广或者严格的定义,使之成为物理中的概念,这是科学上常用的方法。学生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力”这个概念了。例如说“这个人真有力,能拉动两千斤重的车  相似文献   

11.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这个定律包含两个重要概念 :第一 ,定律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去维持 ,只有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 ,才需要力的作用。第二 ,定律说明物体具有能够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在物理学中把物体这种固有的、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科学地说明了力和惯性这两个概念 ,正确地解释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是物理学中一条基本的规律。然而 ,不少人在学习和生活中对这条定律还…  相似文献   

12.
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二章《力》是物理起始阶段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双基”内容多等特点。为此,在教学中应认真执行国家教委关于《调整初中物理教学要求的意见》,重视基础,加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同时,根据教材特点,交给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注意把物理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结合起来。一、基本知识要求掌握力的初步知识,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国际单位——牛顿;力的三要素。会做简单情况下的力的图示,能判断力  相似文献   

13.
1 问题提出不同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对二力平衡概念的叙述有所不同。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将二力平衡概念定义为“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是平衡的。”接着,通过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就平衡。”应该指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反映的是物理规律。又如四年制初级中学课本《物理》(试用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也提出了二力平衡概念和二力平衡的条件这一物理规律。虽然对二力平衡概念的  相似文献   

14.
在中学力学中 ,有许多形似意异和形异意同的物理概念 .它们对教师来说可能是“司空见惯”,但学生对这样的概念含意的理解时常存在困惑 .物理规律是物理概念间本质联系的反映 .因此 ,理解物理概念的含意 ,特别是弄清楚与其相关概念含意的区别和联系 ,才是正确理解和应用物理规律分析、解决有关物理问题的基础 .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是重要的力学规律 .本文针对与这些物理规律相关的几个概念的含意作一浅析 .一、“合外力”与“外力之和”对于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 ,高中《物理》(修订本 )第一册中明确指出是“系统不受外力或者外力之和为零”.这里所说的“外力之和”是指把作用在系统上所有外力平移到某点(实质上指质点组的质心上 )后计算它们的矢量和 .“合外力”是指作用在某个物体 (质点 )上的外力矢量和 .不难知道 ,“合外力”和“外力之和”都是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对力所作的一种运图 1算结果 ,但它们各自的含意却有差异 .表现为“合外力”中的“外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 (质点 )上 ,“外力之和”中的“外力”是作用在系统内各物体(或质点组 )上的外力 ,它不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  相似文献   

15.
“质量”是学生在中学科学课堂中第一个遇到的极其抽象的物理概念。教材是这样定义“质量”概念的:质量可以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大概能够解释“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相似文献   

16.
“隔离法”和“整体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教材中虽然没有介绍和要求。但如果在实际学习中作适当的了解 ,对培养思维能力 ,掌握力学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隔离法”和“整体法”优化 ,解“连接体”竞赛题 ,更能体现它的魅力。1 方法简介 :在解力学问题时 ,若有几个物体一起运动 ,或一个物体同时有几个力作用 ,为了便于分析物体受力情况 ,求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往往把需要的那个物体 ,从整体中抽出来 ,单独分析周围物体对它的作用 ,用力的图示法把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力形象地表示出来。这种分析物体受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是对初中物理关于“速度”和“力”知识的深化和扩展,所研究的问题概括起来分为三部分,即运动学、动力学和动量守恒定律。它阐述了速度、平均速度、加速度、即时速度、重力加速度、弹道、射程、射高、重量、质量、动量等物理概念。分析和归纳物体运动第一、第二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三公式和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理科月刊》2 0 0 0年第 7期上刊发了“如何给重力下定义”一文 .文中作者认为 ,人教版三年制初中物理第一册 95页上重力的定义 (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太 口 罗嗦 ,不如改成 :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做重力 .其理由有二 :其一 ,教材上的定义过于冗长 ,“地面附近”这几个字应删去 ;其二 ,“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是一句被动语句 ,如此表述也是 口罗嗦的 .因而 ,文中作者根据“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对重力的定义进行了上述修改 ,且作者认为 ,这么一改既科学又简洁 .岂不知 ,这么一改却出…  相似文献   

19.
在高中《物理》第一册 (必修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中 ,“运动状态的改变”一节被安排在牛顿第一定律之后 .这节课内容是为牛顿第二定律做知识准备 ,实际上是从牛顿第一定律向牛顿第二定律过渡的教材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 ,外力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 .所以“运动状态的改变”一节首先要结合实例说明 ,所谓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指物体运动速度 (大小或方向 )的改变 .即物体有了加速度 ,从而把牛顿第一定律关于“外力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认识上升为“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在这个基础上 ,通过实例分析进一步说明物体所产生的加速…  相似文献   

20.
惯性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关于惯性的概念,尽管学生在初中课本中已接触过,许多学生都能熟背惯性定义,也能举出一些惯性现象的实例,但并未真正确切理解惯性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因而时常产生一些错误认识。例如认为:“只有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惯性是一种力”;“物体速度越快,改变它的运动状态就越难,它的惯性就越大”;“物体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力为零时才有惯性”。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惯性概念,我在惯性教学上做了一些探索。   一、揭示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教材从牛顿第一定律引出惯性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