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自然第三册《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一课中,风的形成原因演示传统的作法是:用一个长方形木匣做“炉子”在木匣上面靠右的地方开一个圆洞,安装一个用纸的小“烟囱”,在木匣的左侧开一个洞做“炉门”,前面再装上  相似文献   

2.
《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一课中,炉灶生火模拟实验是关键实验。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将木匣炉灶改用饮料罐制作的炉灶,进行分组实验。这一教具直观形象,收到了良好效果,现将制作和使用介绍如下。 材料:易拉罐、杏仁露罐、饮料塑瓶(透明)各一个,透明胶带,细铁丝等。 一、制作: 用杏仁露罐去掉底做“炉灶”体,上盖口做“灶烟囱”,固定一段上端磨尖的细铁丝,在罐的侧面开一个圆孔做“炉门”(最好用小弯剪剪开)。用透明塑料饮料瓶壁卷一个圆  相似文献   

3.
教学第三册十九课《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时,做炉灶生火模拟实验应注意两点:一是木匣做得要严密无缝,除了有意开的孔洞外,不能有其他孔洞和缝隙。否则,蜡烛点燃之后,冷空气将直接从缝隙进入匣内,致使实验不理想或形  相似文献   

4.
《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一课,其中“炉灶生火”的实验可以简化,还可补充“海风和季风的成因”的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每人一份):15cm×20cm纸一张、剪刀、浆糊、火柴、短蜡烛、蚊香。 制作方法:在纸下端剪去1cm×1cm一块,作为“炉门”,再卷成纸筒粘好,作为“炉灶”立于桌上。 实验过程:点燃蚊香,靠近“炉门”,看到烟直升,不进入炉内。再点燃蜡烛,将纸筒套在蜡烛周围,将燃着的香靠近“炉门”,看到烟由“炉门”进入筒内,从筒上口冒出。此“炉灶生火”的模拟实验简单,易行,便于观察。 研究讨论海风和季风成因的模拟实验:用两只烧杯分别盛有黄沙和水(代表陆地和海洋),分别安放两支温度计在两烧杯中(沙和水  相似文献   

5.
讲读完省编小学语文第九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以后,我对同学们说:“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请提出来。”一个同学说:“课文中‘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这句中‘蹲着’、‘半跪着’的各是谁呢?我不知道。”他提出这个问题后,我请同学们回答。一个同学说:“这个问题还不好回答?不管是谁‘蹲着’、‘半跪着’都行。”另一个同学说:“本文是作者的回忆。因时间长了,作者记不清楚了,所以就没有交代是谁?”很明显,这两种回答都  相似文献   

6.
一年级的语文课上,学习《识字7》。按照我的设计,学生学习记忆生字“情”。我问学生:“同学们,这个字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记住的呢?”生:“我是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住的,我们学过了竖心旁,再加上一个‘青’草的‘青’字,就是‘情’字。生:“我是用‘比一比’的方法来记住的。我用学过的‘清、请’来与‘情’作比较,它们只是偏旁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引用?我们先看一个故事。从前,有个老板,雇了三个小孩当学徒。寒冬腊月不生火,让孩子睡凉炕。学徒想生火,老板却说:"俗话说,‘小孩屁股三把火’,还用烧什么炕呢?"有一天,来了客人,老板吩咐小学徒烧开水,半天不见开  相似文献   

8.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9课,先看看课文:书上首先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又回答了这个问题,问的是刮风是怎么一回事?刮风是什么? 生:刮风是空气的流动。 师:(点燃一支蜡烛)请看看,蜡烛和人之间有什么? 生:有空气。 师:书上面的那位小朋友吹也好,扇也好,都会怎么样呢? 生:都会使空气流动。 师:第三幅图画了一个火炉,一生火,就会听到呼呼的声音,看到炉子里火焰熊熊,烟从烟囟里冒出去,这里也有空气流动,是谁造成的呢? 生:是炉火的热让空气流动的。  相似文献   

9.
上课铃响了,林老师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进教室,微笑着说:"今天我要送给大家一个神秘的‘礼物’,请同学们猜猜是什么。"话音刚落,同学们就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有的说是巧克力,有的说是玩具……过了一会儿,林老师拍拍手,乐呵呵地说:"大家静一静。"接着她拿出一个红盒子,说:"现在请一位同学上来欣赏一下‘礼物’,谁愿意先睹为快呢?"  相似文献   

10.
上课铃响了,老师端着瓶瓶罐罐笑容满面地走进教室。同学们唧唧喳喳地闹开了,有的说:“老师做什么呀?”有的说:“可能是做实验吧。”老师究竟要做什么呢?大家既兴奋又好奇,目光都聚集在讲台上。只见讲台上放着一盆水、一个空盆子、一根玻璃棒、一瓶酒精和一盒火柴,老师笑眯眯地说:“同学们,今天我要和你们一起做一次实验,实验的名字叫‘烧不坏的手帕’。请大家看看这些实验材料,还差什么呢?”同学们立即回答:“手帕。”说完就纷纷把自己的手帕拿出来了。老师选了一块有米老鼠图案的手帕,对大家说:“现在我们开始做实验吧!”顿时,教室里鸦雀无…  相似文献   

11.
目前农村小学的自然实验设备普遍较差,就是城市小学,实验仪器配备也不尽齐全,让学生动手实验,存在着不少困难。因此,要提倡教师或学生自己制作教具。近几年来,我们结合本校的实际,通过多种途径,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多做教具,多做实验,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用简易器材制教具做实验在教学《空气流动形成风》时,为了说明空气流动形成风的现象,我们事前做了一个长方形木匣(木匣的一端开一个圆形小孔。木匣的一侧装上玻璃,使其能灵活抽出,推进。再在木匣的上部一侧开一与灯罩底部大小相同的孔。)并准备一个煤油灯罩,一支蜡烛,一个纸做小风车和一根蚊烟香。实验时,先点燃蜡烛于灯罩下面,推进玻璃,将小风车放置灯罩口,会看见小风轮不停地旋转起来。点燃蚊烟香,放在木匣一端的小孔处,可见蚊香烟雾进入木匣里。这是因为蜡烛燃烧的时候,木匣内的空气受热膨胀而变  相似文献   

12.
在自学《加了一句话》这篇略读课文时,同学们有的边默读边思考,有的边勾画边做批注,还有的和同桌小声讨论着什么。突然有一个学生问道:“老师,你看书上说‘听到有人询问,老人先是一愣,接着长叹一声’,我不明白为什么先是一愣呢?”我觉得学生提的这个问题挺有意思,能否从这个“愣”字入手,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呢?直觉告诉我可以试一试!于是我提高嗓门顺水推舟地问“:孩子们,你们怎么理解这个‘愣’呢?”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了。“孩子们,请你们反复读读课文,相信一定会明白的!”学生们津津有味地读着,认真地勾画着……几分钟过去了,学生…  相似文献   

13.
在自学《加了一句话》这篇略读课文时,同学们有的边默读边思考,有的边勾画边做批注,还有的和同桌小声讨论着什么。突然有一个学生问道:“老师,你看书上说‘听到有人询问,老人先是一愣,接着长叹一声’,我不明白为什么先是一愣呢?”我觉得学生提的这个问题挺有意思,能否从这个“愣”字人手,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呢?直觉告诉我可以试一试!于是我提高嗓门顺水推舟地问:“孩子们,你们怎么理解这个‘愣’呢?”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了。“孩子们,请你们反复读读课文,相信一定会明白的!”学生们津津有味地读着,认真地勾画着……  相似文献   

14.
一天上作文课,李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词语“谋定而后动”,让同学们说说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同学们经过考虑后,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张文说:“谋就是考虑、计划的意思,‘定’就是好了、妥当的意思……”,张文的话还没说完,李红就抢着说:“我知道了,‘后动’就是然后去做的意思,‘谋定而后动’的意思就是:做什么事都要先考虑好计划好然后才去做,可是这个词同我们写作文有什么关系呢”?李红的话音一落,同学们带着满脸的疑问。  相似文献   

15.
记得教《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自由提问。一学生站起来说:“课文最后一句说‘老师,我一定照你的样子去做!’为什么不说照您的意思去做呢?‘样子’与‘意思’有什么分别吗?”这个问题备课时我确实没有考虑到,现在想想,似乎有点区别。我没有否定这个问题,也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顺口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是啊,这里为什么不说照你的意思办呢?‘样子’与‘意思’有什么区别吗?”同学们沉思片刻,有人说:“照您的意思去做就是照您的话去做,照您的样子去做就是学习你的做法,把您当作榜样。”“照着话去做的效果好,还是…  相似文献   

16.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数量词。那么,什么是数量词呢?其实,这个问题特别简单,虽然我们以前从没有学过它,但同学们早已在生活中运用了它。不信,咱们表演一个小节目,看里面有没有数量词?我这里开了一个小商店,请几名同学来买东西。  相似文献   

17.
野炊     
昨天,晴空万里,我们一家人开车去龙溪水库野炊。来到水库边,初步勘查了一下地形,我们在一块科坦的带有荒草的沙地上停下来。我和妈妈捡柴,爸爸用石块搭了一个圆形的炉灶。不一会儿,我和妈妈找来了许多毛竹,可是怎么生火呢?爸爸自告奋勇:我去山上找些枯松针来。没多久,爸爸回来了。我连忙把干柴塞进炉灶,妈妈见了  相似文献   

18.
开心乐园     
父亲:“咦,叫你买热水袋,怎么买了只足球?”儿子:“足球比热水袋好,省得灌水麻烦。”父亲:“可足球不能取暖。”儿子:“怎么不能?你没见报纸上讲,今年将出现‘足球热’吗?”“这次数学考试得了多少分?”“三分。”话音刚落“,啪!啪!啪!”小明的屁股上挨了爸爸三鞋底子。“下次再考,得多少分?”“下次我一分也不要了。”孩子:“爸爸,冒烟的是什么?”爸爸“:记住,冒烟的是烟囱。”孩子:“噢,知道啦!那爸爸的鼻子为什么不叫‘烟囱’呢?”一场大雨过后,小灵拖着爸爸的一双大雨靴玩水。雨靴破了个洞,进水了。小灵想:这好办,只要再开个洞,让水流出…  相似文献   

19.
小学自然第三册第十九课<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中有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如图所示.这个实验演示的目的是让学生看到,在木匣内的蜡烛未点燃时,檀香的烟是竖直向上升的(无风),在匣内蜡烛点燃时,檀香的烟从小洞里钻进匣内,从蜡烛上方的烟囱里升上去(风把香烟吹进了匣内).  相似文献   

20.
幽默集中营     
用第一人称老师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都打开书了吗?请阅读下面的故事,然后用第一人称叙述。我的问题你们都听懂了吗?”这时小林同学举起手,老师问他:“小林,你有什么不明白吗?”“老师,怎么理解您说的‘用第一人称复述’呢?”小林问,“譬如说有这样一个句子:‘蜜蜂从蜂巢里飞出来。’如果我用第一人称复述,难道要说成‘我从蜂巢里飞出来’吗?”棉花与铁的比较老师问妞妞:“10公斤棉花和10公斤铁哪一个重?”“当然是铁重。”妞妞回答。“怎么会呢?妞妞,它们一样重。”“假如你先把铁从窗户扔出去,打在一个过路人头上,然后把棉花从窗户扔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