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傩舞是傩仪中的舞蹈部分,其表演时间一般为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湘西苗族至今仍保留着数量较多的傩舞。傩祭仪式的主要目的是祈求人丁繁衍和祈祷农业丰收。傩舞是苗族祭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反映了苗族人民祈福和祝祷的愿望,同时也表现了苗族人民热情善良的品格。本文主要从湘西傩舞文化内涵、湘西傩舞发展现状以及湘西傩舞发展方向等三个方面,讲解湘西苗族傩舞文化的现状及发展。  相似文献   

2.
傩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起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仪式中的傩祭,到商朝已经大致形成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周朝不仅有乡人傩,周天子和诸侯还举行“大傩”、“国傩”,傩舞得到全面的发展。傩祭时,身披兽皮、脸戴面具进行跳跃呼号,或扮成鬼神歌舞,表现神的事迹,合唱充满巫术意味的祭歌以驱鬼逐疫。现代傩舞是在远古傩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反映拜神祈福、祭祀、驱鬼逐疫等内容,保留了原始祭祀仪式的神秘色彩,同时又深受民间文化艺术的熏染,成为一种民间娱乐形式。傩舞的分布很广,已经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但对于四川境内的傩舞,至今仍然缺乏深入研究,本文以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傩舞为例,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3.
湘西苗族傩面木雕历史渊源流长,在傩文化中原是傩仪、傩舞、傩戏表演的一种道具。但作为一种木雕类别或木雕艺术品,它有着自身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所呈现的艺术特征,有一种原始古朴稚拙的魅力与美感,体现了湘西傩面木雕工艺的文化价值。对湘西苗族傩面木雕的艺术特征、工艺传承与创新进行综合解析,以期促进湘西苗族傩面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设计创新。  相似文献   

4.
傩源自上古先民对鬼神的敬畏之心。是人类最早发挥本体精神力量,向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的抗争,从而展示人类早期生命的价值。福建泰宁大源村至今留存着传承千年的“古傩”,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文化的变迁,大源傩舞也在发生着流变。其流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舞蹈主体符号的流变、时间与空间依附关系的变迁、社会价值与功能的嬗变。探寻其流变轨迹可更好地了解泰宁傩舞的发展现状,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傩舞是湘西侗族在古代祭祀神灵仪式中所产生的一种古老原始的舞蹈,湘西侗族地区至今仍旧保存着数量繁多种类多样的傩舞。傩舞是我国舞蹈研究中有"活化石"之称的舞种,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欣赏意义。本文通过对湘西侗族傩舞的艺术特征与民俗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进而探析傩舞中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  相似文献   

6.
辰州愿是湘西北澧水流域鲜为人知的巫教傩仪,供奉坛神,属土家傩中的"上傩"(高傩)。还辰州愿神秘、奇特,是傩仪向傩戏过渡的"准傩戏"或"前傩戏",填补了湘西地区傩文化从傩祭到傩戏过渡的空白,使湘西地区傩文化发展呈现出一条上下连贯的完整锁链,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傩戏:巫文化滋养的戏曲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陵山脉莽莽群峰起伏,滔滔江河奔突,在这方山水间游荡、弥漫一种至今仍鲜活在苗土村寨的巫傩文化。湘西的神秘就缘于这巫傩文化的延续,使它隐于神秘的山雾里。巫傩文化密密笼罩着湘西,让人们至今看不清历史的湘西与湘西的历史。 湘西历史中诸多未解的谜,被神秘的巫傩的雾幕掩得严实。在土司辖治八百年的酉阳古镇王村的一家湘西民俗展馆里,我曾凝眸面对两张木雕漆画的傩戏面具:傩公、傩母。傩即巫的化身。从漆色剥落仍呲咧着嘴,圆瞪双眼,脸色褐红的傩公的表情,可知傩公如山鬼样狰狞可怖。那位傩母的面容倒有些与观音菩萨的相貌近…  相似文献   

8.
傩戏起源于巫术,是从原始傩祭活动中蜕变出来的戏剧形式,与原始宗教密切相关。怪诞的傩戏服饰是人类神灵崇拜的一种缩影,从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鬼神观念对人类意识的影响。傩戏服饰既是人类图腾文化崇拜的产物,又是民族文化先期的符号标记,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痕迹,更演绎出民族服饰文化的风采。  相似文献   

9.
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惨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相似文献   

10.
作为傩文化的孑遗,傩愿戏至今仍存活于湘西的僻域山乡,并以其活化石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湘西傩愿戏衍生于傩,经历了由驱鬼向酬神到娱人的演变,表演独特,唱腔优美,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傩,起源于原始宗教,是中国远古时代人们为驱逐疫鬼所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源于先民对客观世界的无知、抗争及对生命本体的生的渴望,对死的恐惧.于是在先民对自然、对灵魂、对生殖、对鬼神的崇拜、信仰的过程中就产生了"傩".傩,就是衍化出来的一种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源远流长的傩民俗文化入手,抓住其民族特色与地方色彩,以实证的方式,归纳了现代作家沈从文的湘西系列作品中所描写的民俗事象,深入分析了沈从文描写傩民俗的主客观因素。同时也指出了傩这种民俗文化的深刻文化内涵以及沈从文写傩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傩仪是中国传统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论语·乡党》中记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从孔子这一举止中不难看出他对“乡人傩”的重视。“阼阶”是宗庙之阶,孔子“立于阼阶”是为了接近祖先,使其不被狂呼奔走的驱傩队伍所惊扰。这一举止与孔子“重祭祀远鬼神”思想相吻合,其背后隐藏的是孔子借驱傩活动缓解民众紧张情绪的张弛结合的治国之道。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源远流长的傩民俗文化入手,抓住其民族特色与地方色彩,以实证的方式,归纳了现代作家沈从文的湘西系列作品中所描写的民俗事象,深入分析了沈从文描写傩民俗的主客观因素。同时也指出了傩这种民俗文化的深刻文化内涵以及沈从文写傩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燕 《考试周刊》2014,(39):22-23
地处湘西北的桃源,昔为楚国南郢之邑,历史悠久,"信巫鬼,重淫祀"的记载不绝于缕,"信鬼神、好淫乐"的民风至今尚存,桃源傩戏是迎合反映此种朴素民风的重要载体,并形成一种承载宗教神话的特殊形象诠释,在各重要的历史时期借助厚重的宗教文化和广袤的宗教信仰自由得以契合时代的发展与传承。本文对湘西北桃源傩戏的宗教变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傩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化现象,是早期人类狩猎运动的产物。从文化的产生与人类功利的辩证关系来看,傩从产生之初发展到傩文化体系的众多形态,它的文化价值体现在从产生到发展的整个过程里。探寻傩的起源乃至傩的整个历史发展轨迹,对于我们揭示傩的本质、研究傩的文化价值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生动具体地描绘了湘西五个主要方面的民风民俗:青年男女恋爱习俗、鬼神迷信习俗、节日习俗、野蛮习俗和日常生活习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民俗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而且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离开了湘西民俗就没有沈从文的小说,沈从文小说的优势及魅力都源于那古朴独特、原始神秘的湘西民俗。沈从文是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第一大家。  相似文献   

18.
正《边城》在诗意的环境中娓娓讲述一个发生在湘西茶峒的纯朴感人的爱情故事。它以翠翠与傩送的爱情为线索,描写了湘西纯朴的民族风情和人性之美,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和期盼。沈从文先生以恬静平淡的风格,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至善至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凝结了人类灵魂深处的真善美。一、翠翠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从小在风日里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人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沈从文的笔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在自然养育下纯朴、善良的湘西姑娘。茶  相似文献   

19.
傩是多元文化的承载体,研究其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对尊重人类文化多样性,维护人类文化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福建泰宁大源傩舞素有福建"民间舞蹈活化石"之称,大源傩舞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保留农耕文化特质、具有原生性文化意味以及蕴含多元宗教文化色彩。其文化内涵凸显大源傩舞作为地方性民间舞蹈的独特价值与艺术魅力,应更好地进行传承、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0.
设计意图 现代人将面具归结为“一个集考古、民俗、美术等多个学科的综合艺术”,充满神秘色彩的傩面艺术深刻反映了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被人们誉为“活着的文物”。在幼儿园开展傩面系列活动,是将这种承载了人类智慧的,具有极高审美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的美术形式传承和转化,让幼儿从小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耳濡目染,萌发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