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毛泽东关于加强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一些论述,对于今天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些主张和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强调以应用为导向的学习;坚持以结合为方法的学习;倡导对外国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在全党培养调查研究的优良学风;善于发挥反面教材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和可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主题、进程、条件、主体、路径、规律等方面,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为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提供学理基础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的独立二级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有其系统的确定的基础理论。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理论、条件理论、道路理论、主体理论、阶段理论、规律理论和研究方法等七个方面,理解这一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对其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5.
一九一七年夏,毛泽东为一友人的日记题词,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重要。他说: 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尔?!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于万石焉。学问也然,天日纪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焉。高以下基,洪由纤起,在乎人之求之而已。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在倡导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还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如:学以致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要用“挤“的方法,获得学习时间,要用“钻“的精神,求得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等,以此来帮助和指导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提高理论学习的实效。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对外部世界所知甚多。他不间断地读书。本世纪中期没有其他一位世界领导人——甚至戴高乐都不例外——像毛泽东那样读那么多书,写过那么多东西。” (《毛泽东的后半生》,美国罗斯·特里尔著 )应当说,罗斯·特里尔所表述的“他不间断地读书”是非常符合毛泽东“活到老、学到老”的实际的。可以说,毛泽东的一生是终身学习的一生。终身学习成就了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的毛泽东,进而也影响了中国人民的命运。毛泽东是 20世纪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位倡导与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楷模,他对终身学习的目的、时间、范畴、途径等…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指出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他提出要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向错误学习,向社会学习,在生活里学习,在斗争中学习。毛泽东以自己的榜样行为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我们青年人作为党的接班人,更要努力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在生活中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长期致力于探索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问题,并就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把它当做一成不变的教条,还是当做不断发展变化的理论;是只记诵其个别结论,还是掌握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做了大量有价值和丰富的论述与说明,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杰出代表和光辉榜样,对当代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并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帮助。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需要,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必要总结。毛泽东在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时指出,必须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必须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必须注重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必须注重创新;此外,应提高党的理论水平,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坚持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我们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要学习毛泽东关于教育问题的各种理论论述和具体结论,而且要深入领会贯穿在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这种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教育发展和改革问题,也就是说,努力像毛泽东那样对待教育。我认为,毛泽东对待教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几个鲜明的特色。一是坚定地站在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二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看教育;三是用政治家的眼光从党的事业全局的高度看教育。以下作一些简要的讨论。一、坚定地站在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教育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问题,需要从理论上给予解释和回答。像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性质、对象和内容是什么,以及怎样进行改革这样一些根本性问题,我们都可以从毛泽东哲学思想中找到思想渊源。事实证明,毛泽东哲学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也是指导社会主义改革的锐利武器。一、研究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从分析矛盾出发宇宙是充满矛盾和斗争的,矛盾的运动是推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动力。毛泽东同志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研究社会主义的经济问题,坚持彻底的辩证法,坚决反对形而上学。这也是我们研究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教育思想对相当长一段时期的社会主义教育实践起到了积极的直接的推动作用,它的一些基本原则对于当代的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从来就不是脱离一定政治和经济制约而独立存在的,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都是那个历史时期的特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指出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  相似文献   

14.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党最根本的思想建设。毛泽东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坚持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而思想建设的基础就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为探索中国自己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毛泽东要求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要充分认识到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重要性,必须“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理论武器,指导中国实践。毛泽东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要在原著上下功夫,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5.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跃动着的一条明晰的筋脉。在漫长的革命历程中,毛泽东不仅以其理论家的战略眼光,创造性地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提置到“一切工作生命线”的高度,奠定了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理,而且以实践者的身份,积极探索并确立了思想政治工作实际展开所必须依凭的方法论体系。将文艺作品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系统,借助文艺工作的形式,发挥文艺感召、教育、引导、激励人的作用,帮助人民群众形成革命发展所需要的信仰、情感和斗志,即以文艺育德,便是毛泽东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层面。一毛泽…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建党思想,是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论述了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几个重要问题,即:着重从思想上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和党的斗争任务,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发扬党内民主,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干部队伍的建设等.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学习、运用毛泽东建党思想,对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利益观,是指以谋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共产党人一切言论行动准则的观念体系。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始终得到广大人民拥护和支持并最终得以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在毛泽东的著作中,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利益观的论述占有相当分量。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深入系统地学习毛泽东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利益观的论述,认识这一观念的历史价值和深远意义,对于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始终坚持体育锻炼,并就发展体育事业发表了许多内涵丰富的文章、讲话和批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育思想和理论,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毛泽东深入研究体育问题,是在上个世纪的初期,即1913-1917年这段时间。这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中国人民的矛盾异常尖锐的年代,是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和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怀有远大政治抱负的毛泽东深感体育重要,对当时旧的封建教育制度给青年学生的摧残和“国力苶弱,武风不振”,国人对于列强的入侵“见兵而畏之”(肖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作者认为,毛泽东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所以能不断创新,与其思维中的哲学艺术密切相关。毛泽东思维的哲学艺术主要表现为:实践特色的哲学艺术、民族特色的大众哲学艺术、外交中的“妥协”哲学艺术、方法论特色的实用哲学艺术、具有创新精神的思变哲学艺术。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既是创新精神的发扬者,又是创新思维的实践者。分析了毛泽东创新思维形式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毛泽东的创新思维观,指明了它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