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背越式跳高中摆动腿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较独特的观点,并以近阶段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影响摆动动作的各技术环节,旨在为进一步认识背越式跳高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郑幸娟是我国优秀的女子跳高运动员之一,她的水平、技术风格代表着我国女子跳高的最高水平。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三维解析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郑幸娟不同高度的技术进行三维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郑幸娟在最后两步的步长相对合理,而最后两步的速度有些慢,造成了助跑的节奏放慢。起跳时间相对来说有些长,在1.92m的高度时的起跳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较快,而1.95m时相对来说有些慢。郑幸娟在1.92m和1.95m时的起跳时重心高度与重心最高高度接近世界水平的运动员,但是在这两个高度的膝关节、髋关节相对来说比较大。  相似文献   

3.
踝关节跖屈、背屈肌群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踝关节是运动中最容易受伤的关节,其最常见的受伤形式是踝作跖屈内翻动作,最常受伤的韧带是距腓前韧带.试图通过对踝关节解剖学特征、生物力学特征、肌肉工作形式等方面情况的分析,为对踝的跖屈、背屈肌肉力量的进一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根据多年来跳高教学的体会,对跳高教学中跳高垫应放在什么阶段更为恰当以及跳高垫的步骤和方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认为运用跳高垫练习应安排在学习过竿技术之前更好。  相似文献   

5.
跳高是田径运动的主要项目之一,从历史角度可以看出,我国在跳高项目上曾名将辈出,尤其在50年代至80年代中,我国男女运动员均打破过该项目的世界纪录。1957年,郑风荣以1.77m的成绩打破了当时由美国运动员麦克丹尼尔所保持的女子跳高1.76m的世界纪录。1970年倪志欣以2.29m的成绩打破了由前苏联运动员布鲁梅尔所保持的男子跳高世界纪录。随后,中国在80年代初又出现了跳高明星朱建华,一年内曾三破男子跳高世界纪录,在世界田径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很多教练对背越式跳高起跳放脚时脚纵轴、肩轴与横杆的角度对起跳效果的影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在许多田径教科书上也没能对这一技术环节的动作进行较好地规范,以至于运动员在这一技术环节上出现较多错误,本文章对这一极其重要的关键技术做了较为详细地分析。  相似文献   

7.
我国男、女跳高都曾达到过世界先进水平,多方面原因造成我国近10多年来跳高运动水平的滑坡,其中运动损伤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主要原因.以参加2009年全国田径大奖系列赛(嘉兴站)男、女子跳高比赛的18名跳高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调查我国优秀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运动损伤并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优秀背越式跳高运动员的损伤原因,为科学训练、预...  相似文献   

8.
背越式跳高助跑最后两步的技术动作对跳高起跳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跳高运动员试跳中最好成绩高度和最终失败高度是两种极限高度。运用三维摄影解析和运动学的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最好成绩高度和最终失败高度最后两步助跑技术进行研究,并参照国际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技术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男子跳高运动员存在助跑速度过低、失败高度倒1步步长偏小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踝关节跖屈、背屈肌群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与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基础上,从踝关节的解剖学特征、生物力学特征、肌肉工作形式和肌力测试手段,及对踝关节跖屈、背屈肌肉力量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同时指出以往研究的不足.指出对于普通青年的踝关节的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腾空与过竿是背越式跳高的两个相互联系的技术阶段 ,也是影响背越式跳高成绩的主要环节。本文阐述了利用弹簧踏跳板和多块海绵包对腾空与过竿技术进行教学的方法 ,对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提高练习兴趣 ,减少运动损伤和加快技术动作形成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以重心法获得的纵跳高度作为参照标准,比较叉腰纵跳和摆臂纵跳情况下不同高度计算方法之间的差异。方法:采集20名男性受试者叉腰纵跳和摆臂纵跳时的运动学和地面反力数据,分别采用重心法、腰点法、腾空时间法、离地速度法、地面反力积分法计算纵跳高度。结果:5种方法所得纵跳高度之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01),与重心法相比,其他4种方法所得结果误差从小到大依次为腰点法、地面反力积分法、腾空时间法和离地速度法,4种方法计算高度与重心法计算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高度相关(0.914≤R≤0.974)。结论:腰点法、腾空时间法、离地速度法、地面反力积分法在计算纵跳高度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系统误差,但在一定程度上几种方法仍可替代重心法,且计算的结果可用于实际纵跳高度的预测。推荐使用腰点法和地面反力积分法计算纵跳高度。  相似文献   

12.
对普通人群几种不同形式纵跳的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5名普通大学生进行了不同形式纵跳的测试,比较其动力学各项指标。结果表明,许多动力学指标差异有显著性;缓冲技术环节方面,普通人群摆臂技术明显不足,而对缓冲幅度要求与运动员差异无显著性;蹬伸技术环节方面,普通人群由于快肌成分相对不发达,爆发力差而蹬伸无力;在各种纵跳形式下,实际高度与按冲量计算的高度差异无显著性,而与按腾空时间计算的高度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3.
负荷时间长短对纵跳能力影响的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同运动负荷时间后纵跳的运动学特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大强度持续运动约3分钟左右,纵跳的跳起高度、起跳速度等运动学指标显著上升,蹬伸时间及到达最大力值的时间缩短;运动5分钟后,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正好相反;只有在适宜的运动负荷时间后,纵跳的运动学特征才进行有利于运动能力发挥的较好的组合状态。  相似文献   

14.
为探寻反应力量对跳远成绩的影响因素,本文以20名男子跳远专项运动员为实验对象,进行不同下落高度的单腿跳深的测力台实验。将采集、处理后的数据与跳远成绩进行的相关分析,实验结果显示:运动员的适宜下落高度(R=0.742,P0.05)、适宜下落高度的F/体重/AB(R=0.788,P0.01)与跳远成绩呈显著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根据运动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原理,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沈阳体育学院24名二级以上运动员跳深纵跳、跳深跳远、跳高和跳远起跳进行测试,力求阐明四者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以便为今后在跳高、跳远训练中采用合适的跳跃练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跳深练习最佳下落高度的确定在跳深训练负荷的精细化、个性化控制中至关重要。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对最佳下落高度的评价方法进行对比,认为最大下蹲跳高度百分比法适合运动水平较低且测试器材有限的群体,使运动员在不降低跳深运动表现的情况下降低下肢损伤风险;对训练负荷强度的精确性有较高要求的个体,当其训练目标对触地时间与跳起高度有较高要求时,建议使用反应力量指数法;最大输出功率法、最大纵跳高度法可能导致触地时间的延长,降低跳深练习的运动表现。指出,教练员应密切结合专项特点及运动项目技术动作的专项特征选择跳深练习最佳下落高度的评价方法,今后研究应将重点集中于训练研究。  相似文献   

17.
纵跳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运用文献分析与逻辑归纳等研究方法,针对目前纵跳理论研究中的若干重要命题进行分析,探讨了纵跳动作时相划分的原则与方法、动作协调性的表现形式、能量转化的机制以及影响纵跳效果的各种生物力学因素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8.
VJ-I型光电纵跳仪的研制及不同纵跳方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现代的光电技术研制了VJ-I型光电纵跳仪,该仪器主要由光电开关、控制电路、计时装置和高度计算4部分组成,可以方便、可靠地测出纵跳的高度,作为评价人体弹跳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利用该仪器对纵跳高度的实测也客观地反映出摆臂、缓冲对起跳的重要意义,以及动作不连贯对起跳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篮球运动员下肢纵跳力量的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理学角度阐述了纵跳力的生理机制和影响因素,提出纵跳力量训练应遵循的原则,介绍了几种重要而常见的纵跳力训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指出训练中的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力量训练方法,为科学训练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录像研究、资料查阅、数理分析等方法,依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分析了撑竿跳高过程中的能量来源与转化, 总结出助跑、起跳、团身展体、引体推竿这四个过程是动能获得的根源;在整个跳跃过程中,一部分能量被损耗,另一部分转化为身体重心腾至最高点时的势能和过竿时的水平动能, 并提出:加强能量来源与减少能量损失是获得较高腾高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