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课程。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挖掘教育资源,让这门新课程展现出独有的魅力?这就要求我们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开展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回归生活,还原生活,努力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游戏与活动为主要形式,融综合教育于一体,充分动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以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为主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要想使课程得以顺利开展,笔者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尝试,认为课程教学应以"活"字当头,即处理教材活、运用媒体活、课堂形式活、评价工具活.  相似文献   

3.
吴海云 《辅导员》2011,(6):44-45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游戏与活动为主要形式,融综合教育于一体,充分动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以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为主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要想使课程得以顺利开展,笔者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尝试,认为课程教学应以"活"字当头,即处理教材  相似文献   

4.
为了克服以往德育目标脱离现实生活的根基,内容繁多、缺少重点和德育活动跟着形势跑(今日什么月,明日什么节)以及德育主要靠运动(表面看声势浩大、轰轰烈烈,其实是认认真真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等诸多弊端,我们尝试了以"大主题、长周期"的课题为载体,开展了原生态体验德育--理想德育、有效德育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沟通与交往"作为我国聋校课改实验的一门新课程,已经在不少聋校开始实验。但有些学校仍未能真正落实到位,聋生交际素养的提升尚不明显,主要是认识层面和课堂操作层面还存有误区。比如将沟通与交往课窄化为一般的语言训练课或手语训练课,缺少主题,缺少情境创设,沟通交往活动处于单项活动,缺乏交互性,由于没有正式的教材,教师不能创造性地开发教材。我校于2008年进行了"听障学生主题式交际活动课的研究",尝试以生活为蓝本,以单元主题形式呈现,教师精心编排、创设富  相似文献   

6.
<正>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崭新的课程资源观引领下开发、设计、实施的一门整合程度很高的新课程,它以丰富广泛的课程资源为内容源泉,以"主题"为内容呈现形式,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实施途径和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在新课程资源观的指导下进行主题的开发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  相似文献   

7.
现代幼儿心理发展理论揭示,体验学习是儿童最基本的学习形式.幼儿必须在特定的生活和学习情境中通过生活具体地、多种感官参与来进行学习.如果缺少了动手、动脑、动身的机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有效学习.因此,幼儿的学习与亲身体验是分不开的. 我园开展的体验式美术活动就是以体验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美术教学观和教学形式.这种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活动与结果其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行后知".它关注的不是美术的技法,而是把对这些技法的认识和儿童的生命体验紧密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8.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形式,那么,怎样的"活动"是合理的、恰当的?哪些活动是真正有效的?设计课堂活动应注意些什么?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并研究。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课程的顺利实施2003年9月《品德与生活》如沐春风般进入了我们的校园,给新课程增添了更多生机。《品德与生活》课程在内容、形式、理念上较《思想品德》都有重大突破,要想真正上好这门课,我们广大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新课标,钻研新教材,尤其是要更新教育思想,树立新的理念。在教学中做到:以活动为中心,以情感为主线,转变教师角色,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一、以活动为中心,发挥教材的创造性、开放性,使学生在建构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  相似文献   

10.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要求教师"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课标中也明确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活动教学已成为品德课程的重要教学手段.由此,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活动轰轰烈烈.我想,实效性应是我们品德活动教学不懈的追求.不管活动怎么设计,有效的才是最好的.那么,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来引导儿童更好地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以下几方面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多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这门课程以活动型的教  相似文献   

12.
"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简称.我们认为"三生教育"主题活动的设计一定要有不同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的针对性和差异性,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有开放性和活动性。知识的来源并不限于课本,学生周围的人,学生身边的事物都是学习的资源。要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好各种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以全新的方式开展思想品德教学。一、开放课堂,让学生"活动"起来思想品德教育源于生活,是具体化和个性化的"怎样做人"的教育,作为教育者一定  相似文献   

14.
"小课题研究"是科学实践活动的形式之一,是立足学生的经验,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展开的研究活动。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着眼于综合素质的提高,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发现、自主探究与科学研究等认识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要做到"四性统一",即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相统一,让  相似文献   

15.
<正>学生无论在大自然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会接触到大量美的事物。但是每个人对美的感受不同,存在着自觉或不自觉造成的差别。一个人如果能自觉地培养自己审美、创造美的能力,没有一定的美学知识是不行的。这也恰恰是我们开展美育的首要条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为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美育,自己首先要有一双认识美和发现美的慧眼。于是,我们利用各种形式向学生传授美学知识,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6.
正英语是一门语言,具有很强的交际性和很高的使用价值。传统的以背与记为主的灌输记忆式教学模式已无法更好地适应教学形势的发展,这对我们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英语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词汇、语法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使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相联系,使语言形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使语言技能发展成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编写有助于开展交际活动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要设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造交际活动情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积极参与语言实践  相似文献   

17.
潘海强 《时代教育》2010,(5):221-221
我国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曾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篇文章的产生要经过"生活感受--酝酿构思--倾吐表达"三个阶段.因此,作文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的生活越丰富,写作内容就越充实.首先,应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实践,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使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同时,在实践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捕捉素材的能力.其次,倡导不拘一格的写作形式,生活多样,写作形式也多样.鼓励学生真实写作并结合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各种写作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写作.  相似文献   

18.
"非连续性文本"是以表格、图表、图画等形式出现的,学生学习非连续性文本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要读懂它、运用它。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生活性、实践性、直观性等特点。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实际,把生活引入教学;利用任务驱动解决问题;开展综合活动,亲身实践,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顾名思义,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宋代诗人陆游有这样一句名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简洁实在地概括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远离纸上谈兵,在实践的土壤中扎下认识的根须.  相似文献   

20.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坚持加强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功能。"《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入生活,观察生活,并积极热爱生活,懂得生活是我们学习的根本,而不是为了学习就应忽略生活。一、生活是一门学问我们在鼓励学生走入生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懂得生活也是一门学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