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菁 《湖北教育》2010,(3):27-28
《品德与社会》是直接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帮助他们解决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的一门课程。因此,借助《品德与社会》学科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教会学生生存技能,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有助于培养他们自信、自律、自强的品格。笔者结合华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第二学期第3单元《吃得更放心》一课展开教学,有效地渗入生命教育,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好途径之一。把生命教育渗透于品德课中,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中。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巧妙地把生命教育的内容深入其中,充分挖掘品德课教材中可以利用的生命教育因素,让品德课成为学生热爱生命,分享生命快乐的最好场所。下面,本人以苏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  相似文献   

3.
苏炳炎 《教师》2013,(34):51-52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加强生命教育的好工具,教师要把握《课程标准》理念,明确教材内容要求,并以强烈的生命意识、神圣的职业感和浓厚的人文情怀,努力追求教学的生命活力;要综合运用体验、活动以及评价等教学方式,提升课堂的生命教育实效,让学生在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正确的生命价值引领,达成课程的生命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4.
<正>教育的真谛是向人类传播生命的气息,造就幸福人生。当前一些小学生漠视其他自然生命,轻视自己生命。注重生命教育,关注学生生命成为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教育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让生命意识浸润学生心灵,完满学生人格,让学生们健康快乐成长。生命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持久的浸润过程,仅凭每周两节的品德与生活或者品德与社会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广泛拓展,广泛开辟生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彰显人文精神、生命关怀和人生价值的生命教育。主要以"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为例,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生命、远离危险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李久会 《考试周刊》2009,(12):140-14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规定:“《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与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品德与社会》的“体验性”特征较之其他学科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担负着“初步了解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生活,懂得个人成长与家庭、学校的关系,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初步了解公共生活的规则”等教育任务。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品德与社会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两门很重要的课程,然而受到传统意识、师资力量、课程资源、评价体制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尴尬,导致该课程教学常规工作得不到有效的落实,课堂效率低下。针对以上诸多弊端,龙海市品德学科教研组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为要让本课程良性发展,产生应有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李素云 《科学教育》2007,13(2):11-12
《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生命教育要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初中《生命科学》正是生命教育的显性学科,教材中有许多围绕生命教育的内容,因此生命科学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一种很好的载体。作为生命科学老师要在日常教学中要增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意识,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显性和隐性的生命教育的内容并加以拓展,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拓展活动为主要研究途径,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使学生懂得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意识,学会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易志鹏 《文教资料》2012,(18):189-190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育人课程,其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使学生在了解和认识家庭、社会、国家等不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在学习祖国文化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意识、友善的人际关系、基本的社会技能和日常行为习惯、参与社会生活的责任感,等等。传统的品德教学将道德知识等同于一般学科知识,进行简单化的灌输和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情绪感受和情感品质在道德内化过程中的作用,造成学校德育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因此,《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急需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12.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生命教育处处体现,品德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生命的奥秘、品味生命的美好、享受成长的快乐,最终提升生命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生命教育处处体现,品德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生命的奥秘、品味生命的美好、享受成长的快乐,最终提升生命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育要回归生活,要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其中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这是课程标准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而《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特点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参与社会生活,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生活)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该学科对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作为一门开放性学科,品德与社会(生活)题目的命制应当也是开放的,在开放题上面着手,进行新的尝试,有利于学生获取更多的认识。本文中,笔者分析了品德与社会(生活)开放题命制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更好地进行品德与社会(生活)开放题的命制,希望能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生命教育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小学阶段的重要目标。本文阐述了生命教育视角下"健康与安全"教育的内涵,针对小学生"健康与安全"的认知现状,结合当今小学生成长的特点、成长的环境及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编排情况,探讨小学生"健康与安全"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祖书兰 《考试周刊》2013,(59):41-42
<正>生命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中小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生命质量,进而拥有美好人生。一直以来,农村中小学对生命教育这一教育方式没有全新的认识。其实,生命教育内涵极为丰富,它在学生生命活动中涉及情感态度、道德观念、价值体现等诸多因素。小学生命教育课程资源除在《品德与生活》中集中体现外,语文教材是极为重要的课程资源。那么,在小学语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近些年来开设的旨在培养小学生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的学科,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教学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品德进行教育,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综合能力。这门课程的开设有效地解决了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生命意义的教育,为学生整个人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使课程从知识形态走向生命形态,去重建具有生活意义的课堂教学时,就会真正在学生的发展中体现《品德与社会》这门新课程的生命价值,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生命教育在品德教学中涵盖了多重主题,有着明确的价值追求。如远离意外伤害,熟悉安全防护,意外伤害救护,热爱和平等。从教材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中出现了大量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