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词语不只是记事记言的文字符号,而且大多是带有一定的褒贬感情色彩的。而写在文章里的一个个词语,就更会烙有作者喜怒哀乐的种种情感的印记。词语本身的褒贬色彩,利用发挥得好,可以使感情表达更加沛然淋漓。譬如,臧克家在《纳谏与止谤》有一段话说:“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尽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  相似文献   

2.
词语不只是记事记言的文字符号,而且大多是带有一定的褒贬感情色彩的。而写在文章里的一个个词语,就更会烙有作者喜怒哀乐的种种情感的印记。词语本身有褒贬色彩,利用发挥得好,可以使感情表达更加沛然淋漓。譬如,臧克家在《纳谏与止谤》有一段活说:“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选编了王安石脍炙人口的作品《泊船瓜洲》。《泊船瓜洲》被千古传诵,其中的“绿”字功不可没。 据传,王安石在作《泊船瓜洲》时,先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后来觉得“到”字不好,就改为“过”,接着又改为“入”“满”等字。经过十多次修改,都不大满意。最后他从“春风何时至,又绿湖上出”这句诗受到启发,才决定改用“绿”字。“绿”字成了锤词炼句的典范,也被称为全诗的“诗眼”。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大批的语文教师不懈地追求和探索,方法、手段的不断尝试和创新,让现在的语文课堂越来越多姿多彩。然而,我们无论怎样追求形式的活泼,课堂设计的新颖,总不能丢了语文的根本:对语言文字的玩味与感悟,以及对文字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在新课程理念下,在我们的课堂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而摸索语言规律,提高语文素养,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5.
6.
臧克家先生有言:“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臧先生的《纳谏与止谤》就具有这样的魅力。但细读之余,又觉得其中(包括[自读提示])似乎又有可商榷之处,给人留下几许遗憾。其一:[自读提示]云:“文中先以唐太宗与魏征、齐威王与邹忌做对照,然后是威王与厉王对照,再后是古今对照。”只要粗读课文,就觉得第一个“对照”不妥当。唐太宗与齐威王均是  相似文献   

7.
“评语”虽然简短,但一词一句总关情。  不过,我们有的班主任没有正确认识到“评语”在家长和学生心目中的分量,对评语不是仔细推敲、字斟句酌,而且信笔所至,完成任务了事。在这类老师笔下,“评语”成了新一套的“八股文”,空话、套话多,抹杀了学生的不同特点,几乎每名学生评语的开头都是“该生如何如何”,结尾是“希望怎样怎样”,不痛不痒,千篇一律。  还有个别老师,对于一些差生,在评语中“另笔相待”,他们把评语当作惩罚学生的手段,当作发泄的工具,字字句句“语罚”孩子,这类评语是悖反师德的。“评语”最终还是要…  相似文献   

8.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言语生命意识不断被唤醒的过程。作为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从学生言语生命的动态变化中关注他们的l『青智落差,察觉言语冲动,捕捉言语天性,发现富有生命活力的教学细节,从而唤起言语生命的活力,营造丰富的语文课堂氛围。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摸"字是这样解释:摸mo①用于接触一下(物体)或接触后轻轻移动:我摸了摸他的脸,觉得有点儿发烧。②用手探取:摸鱼/他在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了一张纸条来。③试着了解,试着做:摸底/逐渐摸出一套种水稻的经验来。④在黑暗中行动,认不清道路上行走:摸到床边开亮了灯/摸了半夜才到家。 但在丰富多采的文学作品中,"摸"字的用法不再显得那么呆板单调,而是能生动准确地  相似文献   

10.
沃土任何一粒种子在青羊的土地上都会生根发芽。苏小的今天正是因为生长在青羊区这片沃土之中。“聚精会神抓质量,一心一意谋发展”则更是这片沃土中养料的源泉。我们得益于“五还给”,得益于落实课堂教学“十环节”。随着“一校一景、一校一品”错位发展的理念的提出,追求特色发展已经成了各校的目标。基于我校实际情况和地理位置,我们提出了“固君子之本,育坚韧之节,明思用之道,励凌云之  相似文献   

11.
隋世杰 《中国德育》2004,(2):44-44,48
孔子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型,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用法律命令去治理,用刑罚去制约,百姓即使苟免犯罪,也不知道犯罪是可耻的;用道理引导,用礼教开化,百姓不但知道廉耻,而且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这个古代的治国之道,对于我们今天“治班”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是文章不可缺少的;若无情,则必是败笔,必无感染力和生命力。从叙事看,故事可以编造,人物可以虚拟,情却是假不得的,一假就矫揉造作。从议论看,似乎只要理智不要感情了。其实大谬不然。议论同样离不开兴趣、感情,只不过议论背后的感情人们不易察觉,常常“躲躲闪闪”罢了。  相似文献   

13.
学习《长亭送别》,师生共同赏析名曲《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从诗歌意境、艺术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后,我拓宽了教学内容,以加深课堂的厚度。我说:“‘碧云天。  相似文献   

14.
1984年春季刚开学,学校唯一的化学老师请病假,初三年级两个班的化学课没人上,校长再三要求我代课.那时,我已经教了15年的物理,而这期间根本就没摸过化学书.校长的请求和100多名学生面临停课的现实,让我没法推辞,只好硬着头皮接受任务.  相似文献   

15.
与岳父岳母在一起生活近10年了。从和妻确定恋爱关系后常去蹭饭,到现在因便于接送儿子上学常年吃住在岳父岳母家,这里的一粥一饭早已把我“为人婿”的矜持变成了“为人子”的亲情。  相似文献   

16.
正纵使高楼大厦耸人了云天,潍坊城里的古意还是遮挡不去的。初夏时节,在潍坊的十笏(hu)园里转,精巧的院子曲径通幽,一花一草各得曼妙。怡然于绿杨城郭里的诗书风雅,自然不能忘了郑燮(xie)。那些檐草摇动的寻常巷陌、竹影婆娑的旧宅老屋,恍惚就有这位潍县老知县的身影。  相似文献   

17.
话剧《雷雨》是剧作家曹禺以他的如椽巨笔勾勒的周鲁两个家庭的悲剧史,其构思之巧妙,冲突之尖锐,人物之鲜活,令人叹为观止。究其原凶,他那个性化和内蕴丰厚的语言当是功不可没。下面仅就课节选中周朴同和鲁侍萍相见时用的语气词略谈一二。  相似文献   

18.
华章溢彩 紫藤萝瀑布(节选) 宗璞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相似文献   

19.
20.
郑板桥,1693年出生在江苏兴化,名燮,板桥是他的号,他是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因为他在所作的书画下款都题作“板桥郑燮”的字样,所以人们就称他为郑板桥。郑板桥爱竹,他称竹“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因此,他一生痴竹迷竹,对竹作诗,移竹入画,咏竹言志,画竹传情。在郑板桥的眼中,竹子一枝一叶总关情,因而他的笔端留下了许多关于竹的佳作佳话。以至于人们一提到郑板桥就想到竹,一说起竹就自然要想到郑板桥。郑板桥一生多画兰、竹、石。他以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常青,石万古不败,这正与他倔强不驯的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