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声韵""情韵""意韵"是音乐的根本质素。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追求音乐的"音韵之美""情韵之美""意韵之美"。只有让音乐课堂流溢出"三美",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
围绕着强化课堂教学的"三步走"意识展开论述,阐述了让学生用心灵感悟音乐之美,让学生用行动、技能追求音乐之美,让学生以音乐特长表现、创造音乐之美的三种意识,并逐条展开论述,最终得出结论,"三步走"的意识对强化课堂教学效益的作用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3.
性灵含有"自然天性""个性""性情""真情""灵动""灵感""灵妙"等多种意蕴,这些都是人性智慧之光的汇集。这些智慧之光的汇集会让一首歌,一支舞,一段乐表现得活灵活现,出神入化,提升音乐表演的品味。文章旨在论述通过"性灵"的表达为音乐表演注入生命的灵感、纯真的天性、个性的灵气、灵动的韵律。使音乐表演闪烁着"性灵"之光,从而彰显音乐表演的生命之美、自然之美、创造之美。  相似文献   

4.
音乐教材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因此,选择与编写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材的内容是极其重要的,它是音乐教学审美化的基础和前提。音乐教材的审美要素包括: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只有优美的曲调,才能产生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音乐欣赏教材要体现经典性与文献性,展示人类音乐文化的精粹,展示美的结晶。器乐教材"美"的着眼点则在于简洁、精炼的编配,通过配器显示其音色、织体的丰富之美、变化之美、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5.
<正>《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关注音乐本体,提倡学科综合",即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以音乐为主体,把音乐与其他有关学科结合起来。因此,音乐教学必须把课堂作为培养素养更高、人格更美、生命更美、生存价值更高的一代新人的主阵地。但是,在音乐课中提倡学科综合,会减少音乐的内涵吗?通过哪种有效渠道凸显音乐的综合之美呢?本文将就这些问题稍作论述。一、优化教学方法,呈现音乐综合之美《礼记·学记》中讲:"善学者,师逸而功倍。"要使学生学得好,  相似文献   

6.
先秦道家音乐思想主张音乐呈现应该"顺应自然"、随意任性、自适自得,强调音乐活动中审美者必须静虑澄心,保持心胸的空灵,以达成任心率性、天然自在、空灵高妙的"天乐"之域,推崇"天籁"与"大美"之音,认为高妙音乐的生成是本真自然、"自然天成",是"大道"之美的生动呈现。就其学理渊源看,这种思想的形成与道家美学的"无为"与"道法自然"的思想分不开。  相似文献   

7.
当下,在语用环境下,一些古诗教学忽视了"诗"体,所进行的"语用"训练是机械的,将原本情趣盎然、鲜活灵动的古诗肢解得支离破碎。古诗教学要坚持本色,圆融"语用"之美。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音乐之美、意境之美、语言之美,让学生走进古诗,感受诗意,传承民族的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8.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是晚唐文学家温庭筠的代表词作,经刘欢作曲、姚贝娜演绎后成为电视剧《甄嬛传》的插曲之一。在《甄嬛传》中该曲的音乐与画面相结合,将美学效果展现的淋漓尽致。"音画美"主要从"辞藻美"、"音乐美"及"音画结合之美"来剖析,从而体会其人物情节及音乐意境。  相似文献   

9.
<正>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往往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它包括课堂教学的顶层设计(整体架构)与教学引导策略(教学实施路径)。我在面向高中生的"赏析江苏民歌《茉莉花》"一课的教学设计中,从《茉莉花》的音乐文化之美、音乐形态之美、音乐情韵之美、音乐足迹之美等四个方面去架构课堂,依据由表及里、由点及面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关注、体验、比较、探究等课堂活动去认识《茉莉花》的艺术、文化价值,获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自古以来,音乐就是人类最具有普遍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是人类古老文化和历史的载体和见证。音乐欣赏教学作为小学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了解民族民间音乐,接触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等一系列任务。音乐欣赏可以使学生感受美,了解美,表现美,实践美。在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可是,作为一名音乐教  相似文献   

11.
"中和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孔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和之美"的音乐审美标准,适应当时统治阶级和音乐审美的需要,也对后世文学、音乐的创作以及审美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道家美学中,老子将"至美"和"大美"归结为"道",践行并追求"至虚极,守静篤"的所谓本源的、绝对的大美。他提出"道分气象"且"有无相生"。在音乐美学方面《老子》提出了"大音"与"五音"这一对立范畴。"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绘画者借以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的绘画技法。笔者认为,绘画中的"留白"与老子说提出的"大音"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本文借"留白"这一传统绘画技法,以比较的方式,谈中国传统音乐中休止所蕴含的意境之美,兼谈音乐中"留白"的艺术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3.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音乐本身充满了情感,它是情感的艺术,它是对人的情感的直接模拟和升华.音乐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感染功能,通过旋律的优美,艺术地再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人类创造之美.  相似文献   

14.
音乐作为人类社会最为古老、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是人类思想表达和情感宣泄的最佳方式之一,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积淀了无数的精华,随着年代的更迭而背负着旷世重任.音乐课程标准要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传播音乐之美,培养学生发现美、感悟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操,让学生逐渐培育起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然而,在现实的小学音乐教学中,这种最初的愿景并没有真正实现,虽然大多数学生对上音乐课怀有无尽的激情,但很多时候,这种激情并不是建立在崇尚音乐本真之美或真正喜爱音乐课堂的基础上的,而是把音乐课作为放纵自我、松弛神经的游戏基地,这种虚假的兴趣或激情不利于小学音乐课程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音乐审美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其独特的功能。音乐课堂作为解读美之内涵与外延的教学实践平台,需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崇尚美。当前小学音乐课堂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针对此现状,笔者就音乐审美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音乐是人类最美的语言,聆听美妙的音乐既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也可以释放激情、鼓舞斗志。为了在音乐课堂传达和渗透美育思想,培养和锻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可以将音乐和语文、美术、数学等学科融合到一起,并通过挖掘这些学科中的音乐要素,升华音乐的旋律之美、音色之美与意境之美,进而为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17.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的教学理念渐渐清晰——用音乐之美浸润学生的心灵.音乐之美体现在"旋律的高低起伏,节奏的疏密变化,和声的丰富色彩,音色的优美动听";音乐之美还体现在"以美育人的教育功能上".教学中,通过美的感悟、美的传承、美的累积,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美的感悟.在多年的音乐教学研究中,我充分分析学情,把握教材横向、纵向的联系,努力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契合点,从而真正把教和学结合起来,使师生的互动和心灵的对话成为一种习惯,促进课堂的最优化.音乐教育的作用,首先就是要开发每一个人对音乐艺术力量与生俱来的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8.
姚靓 《考试周刊》2014,(15):170-170
理想的音乐课堂应是质朴、简约、高效的课堂。教师应想方设法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努力形成初中音乐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体系,将课堂的"意外"巧妙地转化为教学资源,捕捉"灵动之美",构建高效音乐课堂。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说:"鹤足的挺拔之美是逃离危险的结果,熊掌的雄壮之美是捕捉食物的结果",音乐的艺术之美也许就是陶冶情操的结果了。在优美的旋律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其中的诗情画意,而且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在百家争鸣的音乐主张下,呈现以百花齐放的并存态势。儒、道作为其中的代表,它们以不同的审美观念阐释着音乐的美,并通过行之有效的观点依据展示着音乐所属的价值,在两者共性与个性的关联下,以独特的美学内涵,共同为我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发展增添了一份姿色。"和"为音乐的本质,"适"为音乐的方法,"用"为音乐的功效,本文从"和之美"、"适以度"、"用而至"三个层面对儒、道音乐美学观点予以浅析,意在探寻两者的内在规律和关联,明确各自的审美主张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