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敏 《贵州教育》2013,(8):31-34
《用数对确定位置》是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5页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习了用"第几"来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二年级的时候又学习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初步具备了用有序数来表示物体位置的经验。本课时的教学正是基于前面学生已有认识基础和活动经验上的进一步提升,引导学生学会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同时也为学生奠定第三学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笔者执教这一课时,通过具体情境中多样化的  相似文献   

2.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学习了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的具体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是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的延伸和发展,通过贴近生活的情境——具体的座位图,让学生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深度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3.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它是建立在一年级(上册)学习用一个“第几”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以及二年级(上册)学习用两个“第几”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的基础上的。本单元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使原来凭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到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从而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两道例题把教学内容分成两段编排。第一段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  相似文献   

4.
<正>"位置"是《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上、下、前、后、左、右和东、西、南、北等词语描述物体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一内容的学习,基于现实的需要,根据"行与列"这两个因素来确定物体的位置,继而学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在"读懂"平面图的基础上用有序数对来刻画二维空间中某点的位置。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从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如"靠近讲台的为第一行""靠近门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5-1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定,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周维娜 《教育》2022,(4):45-47
"位置"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是对应学段目标"探索一些图形的位置关系,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要求而设计编排的,是数学课程改革新增的内容,主要学习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与列这两个因素确定物体的位置,继而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同时学会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基于生活实际与现实...  相似文献   

7.
<正>“用数对确定位置”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了用前后、上下、左右、东南西北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和简洁的路线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中的具体位置。于学生而言,描述物体的位置有生活基础,并不难,问题在于如何将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进行融合。本节课以任务驱动,借国际跳棋的情境,解决“棋子在哪儿”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深度卷入。  相似文献   

8.
1.关于教学思路的探讨。 《确定位置》是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教学重点是学生能用方向和距离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是在确定位置过程中对角度的判断与测量。  相似文献   

9.
教材简析: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它是建立在一年级(上册)学习用一个第几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以及二年级(上册)学习用两个第几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的基础上的。本单元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安排的“确定位置”这一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学习内容的学习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为第三学段“图形与坐标”的学习打下基础。本案例中的问题情境,趣味性和有效性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作用处理协调,不但展示出数学课的简洁美和逻辑美,还放射出浓郁的“数学味”。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54~56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能根据给定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使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的同学们在一年级下学期时,已经学习了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四年级下学期"位置与方向"的学习,知道了在平面内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同学们在这学期(六年级上学期)学习"位置"时,学会了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以及如何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转眼间又到期末了,同学们还记得"位置"中的知识吗?现在咱们就一起来复习吧。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54~56页。[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能根据给定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背景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位置"."位置"这一内容初步渗透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上下、前后和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即从两个维度来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背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位置”。“位置”这一内容初步渗透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上下、前后和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即从两个维度来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是小学阶段确定位置体系中最后一部分内容,学生先前经历了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物体的所在位置,用方向词东南西北等描述物体的所在方向和行走路线,用数对确定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等四次“位置确定”,其知识结构在学生思维中已经形成一定的经验体系,因此本单元的教学是将学生的经验体系进一步拓展,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换,通过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等共同参与描述二维空间中某一位置点的位置,使得学生的空间观念、思维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  相似文献   

17.
本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54页《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例1。从教材编排的系统性来观察,学生的认知基础如下:一年级(上册)学习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二年级(上册)学习用"第几排第几个"的形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以及用东、南、西、北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二年级(下册)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方向并用方向词描述行走路线;五年级(下册)学习用"数对"确定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准确地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结合具体情境确定位置,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正确表示位置的方法。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1.游戏导入。师:同学们,我们玩个小游戏。在答题纸上先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你用最简单的语言、最快的速度描述出你的位置。写好后放到这个盒子…  相似文献   

19.
<正>“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是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方位,会用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方向以及相互位置关系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引导他们学习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进一步丰富精准刻画平面上物体位置的方法经验。用更长远的眼光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将来理解“用方位角和距离刻画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以及“用极坐标(含距离和极角)刻画平面上点的位置”等知识。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北师大课标版四年级上册八单元确定位置(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2.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3.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