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今天,校本教研已成为时代对每一个教师的基本要求;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已经成为每一个教师的职业生存方式。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模式,其根本目的是全面、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可以说校本教究就是行动研究:我们的每一个位教师都是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课题,师生对话的教室就是研究室,学校的整个教师群体就是研究共同体,学校的发展与教师教育实践智慧的升华就是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校本教研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融理论学习、课程实践和教学研究于一体的以教学为主体的教育活动。实践表明:为了提高教研实效,在教研组的带动下,让教研渗透到教师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使教研成为教师的一种工作习惯,就会提高学校的整体教研水平。  相似文献   

3.
课程改革特别是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对原 有的学校教研制度和教研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 战。学校教研如何面对新课程?这是每一所学 校、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 对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校教研面临的新挑战 学校是课程改革和实施的基本单位,学校 教研的重心在学校,围绕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 问题展开研究,寻找改进策略,促进师生和学 校的发展,是学校教研的基本任务和特征,但  相似文献   

4.
校本课例教研是以教师所在学校为基本单位,在优秀教师、教学专家或研究人员的指导或引领下,通过对课例的研究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形式。这种教研活动形式,能促使教师仔细考虑课例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项活动和每一种方法,帮助教师有效地发现特定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活动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积极性的影响.有利于教师发展教学反思能力、分享教学智慧、  相似文献   

5.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即"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一、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方式要使教学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教学活动必须同时也是研究活动;复杂的教学情境,需要  相似文献   

6.
(一)校本教研作为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的基本制度,就是要让“研究”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职业特征,教师即研究者,从而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促进学生与学校的和谐、持续发展。它的主要特点是问题来源于教师的日常教学过程,着眼于行动研究,关注教学行为的连环跟进,以改进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7.
校本教研是“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为了学校”而开展的教研活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由教书匠走向专家型教师的重要措施和途径。是学校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推动力.是教师专业生存的一种基本状态,也是消减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途径,应该成为当今教师职业生命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式。因此,校本教研视角之下.教师必须在学习、研究状态下教学,在教学、反思过程中研究,使学习、教学、研究相统一,用研究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环节.用科研态度提升自己教学环节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我校开展校本教研已经有近10年的历史。我们认为,力求有效是校本教研成功的关键。所谓“校本教研的有效性”,是以校本教研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基础,达到以下3方面的要求:(1)研究目的的强化。校本研究以促进教师、学生、校长和学校的发展为基本指向。(2)研究意识的内化。每一个研究者即教师形成自觉的研究意识。(3)研究成果的转化。一方面,将研究的成果转化到具体的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实践中去,解决日常教学和学校管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打造高效课堂,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上至各级教研部门下至学校,都加大了举行教研活动的力度。上好课、上精品课已成为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对上课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上课教师不懈的专业追求。因此,磨课已成为上课之前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提升环节。所谓的磨课指的是一段时间内,帮助上课教师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学预案和试教进行认真研究、反复推敲、细致打磨,以促使该课成为质量较高的精品课的过程。随着各级教研  相似文献   

10.
曹艳萍 《教师》2011,(4):14-15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教研真正让学校教研组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领导、教师间的一种平等、合作、沟通与互相启迪的教研文化,增强了教师的合作  相似文献   

11.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教研真正让学校教研组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领导、教师间的一种平等、合作、沟通与互相启迪的教研文化,增强了教师的合作  相似文献   

12.
校本课例教研是以教师所在学校为基本单位,在优秀教师、教学专家或研究人员的指导或引领下,通过对课例的研究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形式。这种教研活动形式,能促使教师仔细考虑课例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项活动和每一种方法,帮助教师有效地发现特定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活动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积极性的影响,有利于教师发展教学反思能力、分享教学智慧、丰富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3.
“教研场”是学校教研工作存在的一种基本形态,是对学校教研工作所处的时间、空间和研究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状态的总称。学校“教研场”像一只无形的手,左右着学校教研工作的效率。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努力构建学校高效的“教研场”。转变教师的教研观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事实上,我们的许多教师是依靠经验化的方式处理教育教学。现代社会的教师需要由经验型向科研学…  相似文献   

14.
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助推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学校应从教研管理的角度入手,对通过数学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学校管理者应从树立正确理念,实施教研兴校;开展教学研修,发挥教研作用;积极开展教育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几个方面着手,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实施科研兴教工程,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助推学校发展,是摆在每一个学校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对传统教研模式的反思 浦东新区在尝试教研模式变革的过程中,历经了一个从管理模式逐步走向研究模式的变化。长期以来,浦东新区的教研因受宽阔地域且教育资源非均衡分布的影响,区域教研模式一直带有比较强势的行政特征,即通过教研室的统一部署、组织与管理,对学校及学科教师提出相关的教研工作目标和要求。其基本做法是学科教研员通过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或布置基本的教学参考案例及教学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16.
吴向东 《物理教师》2003,24(3):38-39
在当今整个中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如何能够做好科研促教 ,如何能使每一位教师成为新世纪的学者型的人才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学校的教研组 (科组 )就像是学校教研教学这张大网的一个结点 .它虽然很小 ,但却是学校教学教研之间最重要的环节 .激活了它 ,就激活了整个学校以科研促教的氛围 .然而 ,据我了解 ,在如今很多学校教研组长 (科组长 )是一个很尴尬的角色 .因为他虽然要承担教研教学的管理工作 ,但没有制约教师的权利 (比如年度考核 ,先进教师的评审的决定权 ) .这样使得科组活动很难正常化 ,即使有正常的科组活动也是老一…  相似文献   

17.
昆明市五华区是云南省首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自2002年开始课程改革实验以来,为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积极探索如何把学校建构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五华区中小学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已成为该区教师培训的一大亮点。2004年,五华区被评为全国实验性、示范性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基地。一、校本教研助推师资培训校本教研基本理念是“以学校为本”,其基本特征是:以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要为目标,以解决学校或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为内容,以行动研究及本校教师的互助学习为支撑开展教学科研,使教师…  相似文献   

18.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他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的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行为研究活动;是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的研究制度。我校本着教科研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的目标,全力营造校本教研氛围,树立起了校长是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每一个教师都是研究员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我校数学教研组一直在沿以"单元主题教学"为特色的教研之路前行,基本形成学校数学"单元主题教学"研究体系和相关资源。教研组每一学年都围绕一个相同的大主题进行研究,贯穿在一学年教研活动的各个项目中,从不同的角度对主题进行诠释。研究、展示、评价等各方面都以团队合作共建的途径展开,促进了学生、教师、团队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校本研究可以界定为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具体学校中存在的各种具体而真实的教学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服务学校教育教学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研究。它旨在努力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开展校本研究的主体是教师。但是,中小学教师习惯于按常规教学,习惯于按经验教学,认为教研工作只是教研人员的事。基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