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鉴赏古诗词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而读不懂古诗词又成为鉴赏古诗词最大的障碍。古诗词为什么难以读懂?这是由古诗的特点决定的。古代诗词是借形象抒情言志的文学作品,具有以下特点:背景显特殊性,语言带文言性,内容有跳跃性,意象具延续性,表达呈多样性。如何才能读懂古诗词呢?笔者根据教学积累,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读诗三问解要素,登堂入室"泡"诗意。一、读诗"三问",读懂古诗词五大元素,是读懂古  相似文献   

2.
<正>在历年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是重点考查的知识点之一,就其考点来看不外乎考查诗歌鉴赏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两个大的考点。很多考生在回答此题时,语言啰嗦、张冠李戴、措辞不当、要点不全。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读懂诗歌的内涵。笔者认为,要答好诗歌鉴赏题,首先要读懂诗歌。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读懂诗歌呢?检验读懂诗歌的标准主要从三个方面去加以判断:一是诗歌"写了什么";二是诗歌是"怎样写的";三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是为"得意";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是为"得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这两方面都能有收获。审视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停留在读懂内容、了解主旨上的情况较为普遍,教师重视"内容探究"环节,"得意"目标落实得较好,而"得言"目标却没有得到足  相似文献   

4.
人们一提到语言,便要说: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这是侧重于语言的功能。当然,语言也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特别是当人们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时,思维往往表现为形式,语言则是思维的内容;而人们进行语言活动时,情形恰好相反:思维为内容,语言则为形式了,所以,一个人的表达如何,往往反映这个人的思维情况,或敏捷、或迟  相似文献   

5.
闫苏 《湖北教育》2000,(6):35-35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章,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在今天以前和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所以,作文应是生活实践、思维和语言的统一。不与生活实际、思维规律相结合,没有内容,作文起来也就只是无源之水,照抄习作了。如何改变这一状况,使学生作文时真正是有感而发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多做尝试: 一、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拓展并激活学生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成为作文的“会学者”  相似文献   

6.
涂家鑫 《成才之路》2012,(16):31-31
正诗歌鉴赏是古诗文阅读的一个重要题型。诗人通过生动感人的诗句,表现自己的感情,传达自己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所谓的"思想内容"。面对高考试卷中的诗词题,许多学生因没有读懂读通诗歌,没弄明白思想内容,导致做题失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呢?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做  相似文献   

7.
不同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了任务型语言学习与交际语言教学之间表现于"专注形式"和"忽视形式"的本质区别,任务途径原理的核心原则--"区别于专注形式的专注形式"可以全面地深层次阐释这一本质区别.交际能力理论以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决定交际语言教学的内容,而认知学习理论以对学习本质的认识决定任务型语言学习的过程.前者的课堂活动是"规则型"的,追求语言运用实际状况的真实,其内容语言的运用和语言的运用规则就是其教学目的;后者的课堂活动是"非规则型"的,顺应语言习得普遍路径顺序的自然,其内容通过解决问题实现意义不是其学习目的而只是促使学习发生的手段.任务型语言学习课堂活动的目的是学习者的中介语发展.  相似文献   

8.
表达说话者主观态度中日语副词对照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交际中说话人不仅要表达命题意义而且要表达言者意义,而后者体现了语言的主观性。所谓“主观性”是指语言的一种特性,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有的语言表现“主观性”的形式很明显,如日语交流时几乎不可避免地要用明确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说话人对所说内容和对听话人的态度或感情。因此日本的学者很早就开始注意日语中的“主观性”成分。那么,相对应的汉语副词又可以是那些,又是如何表现的呢?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  相似文献   

9.
剪辑艺术在影视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让影片的表现形式更丰富多样、如何挖掘更多的的镜头语言来表现创作的意图,都成为剪辑这个领域不断探索的内容。本文将把论述的范畴限定在影视艺术中最具先锋实验性的一种形式——"短片艺术"和剪辑类型中的"表现剪辑"内,试分析艺术短片是如何通过表现剪辑的手段来增强短片的艺术感染力、传达创作者的创作精神的。  相似文献   

10.
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兼顾语言的内容与形式,不厚此薄彼,引导学生在读懂文本主要内容、品读语言丰富内涵、体悟作者真挚情感的同时,自主感悟文本语言多样的表达形式,体会其不同的表达效果,领悟作者用词造句、谋篇布局、抒情言志的匠心独运,并注重对文本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内化与迁移的实践,让学生"意""言"兼得。  相似文献   

11.
在做高考古诗词鉴赏题时,学生普遍感到古诗词难以读懂。所谓读懂,应该是在了解诗词写作背景、题目、注释、意象基础之上,了解诗词的字面义,将诗词用散文语言翻译出来,然后再深入地把握其情感主旨,艺术风格。但古诗词的语言和散文不同,它是独特的"诗家语",其语言凝练含蓄,言简意丰,又因为声律和修辞上的需要,往往会省略很多词语,诗句也常会打乱语序,叙述可以有跳跃,给学生阅读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这就需要让学生把握调序和补充两个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读懂古代诗文,吃透它们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情感,是同学们学好古诗文作品的关键。在考试中,翻译重点字句、赏析作品意境、揣摩作者情感、简述诗文内容等题型是常见考法,只不过设题的形式有所不同,考题也五花八门。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这些考查方式都需要我们在读懂古诗文意思的基础上,或找原文原句,或用自己的语言答题。可以说,组织语言概述内容是必备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本期,我们借助几道例题,一起探索古诗文概括题的解题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初学诗歌者,往往会因诗歌与读者的距离而无法读透诗意,对诗歌的形式——语言有陌生感,对诗歌的内容——诗情缺乏深入理解。"四读法"是一种实在的学习方法,即从诗歌的字音读起,渐而读懂诗歌意思,读出诗歌感情,并获取感悟。  相似文献   

14.
<正>故事,是儿童最喜爱的文学形式之一,而讲故事,也是最能锻炼儿童将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相结合的途径之一。儿童要讲一个故事,要先阅读故事,掌握情节,读懂意思,然后在头脑中重组,再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将一篇课文讲成一个好听的故事,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以下几个"助力器"。1.定标题,凸显故事的主线。在学习讲故事前,老师先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  相似文献   

15.
"语文学科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运用一定的语言形式去表达一定的语言内容,透过语言形式理解语言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获得言语形式运用规律、技巧及言语本身。"语文教材中文本的语言因素,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茆在兵 《广西教育》2013,(29):57-57
"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下面,笔者以苏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十四课《学会合作》为例,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读写结合,做到一举两得。一、在品味中学会词语运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可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达到读懂课文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运用词语表情达意。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重视词语的品味理解及恰当运用。笔者在教学《学会合作》时,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7.
邵伟 《学语文》2007,(5):29-29
一、一对矛盾古诗词鉴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思维过程,其中包含着许多内容,诸如源流与发展、背景与主题、形象与感情、结构与技巧、语言与格律、风格与流派等。而高考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仅有一句话:"能读懂简易古诗文"。如何使学生在应试教育尚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一、就地取材多思善取当下,中学写作的难度并不表现为"怎么写的艺术形式问题",而是表现为"写什么的材料内容问题"。作家余华回答记者关于他的小说简洁的语言风格时,余华风趣地说,他识字不多,所以语言简洁。而在一些文学随笔中,余华还表示,当他有话想说时,一种表达就会找上门来,这是多么美妙的表达。我们纵观余华的许  相似文献   

19.
体态语是用手势、姿态和表情来表达某种意思的一种无声的语言。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无时无刻不表现着各自的体态,表达着不同的内心感受。如何识别对方的体态进而发起正向的体态,是进行有效体态互动的基础,是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进行了苏州教育学会十五课题“教师体态语对幼儿个性和谐发展影响”的研究,在工作实践中做了尝试。一、读懂幼儿的体态幼儿的体态如同一本书,内涵丰富,千姿百态。可以说幼儿的每一种体态,都是他们特定的心理反映,教师必须仔细观察,恰当分析,读懂幼儿的体态。为此,我们…  相似文献   

20.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早已成为语文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热点和重点。那么,在语用观照下的阅读教学该做出哪些努力,才能实现阅读教学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相匹配的转向呢?一是由读懂文本内容向读懂文本表达转向;二是由学习语文知识向学习语用知识转向;三是由研究语言向组织学生言语实践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