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十七八岁的时候在北京一家报社学校对时,闲下来便翻读30年代出版的一本大辞海(那时,大革文化命,书多被“禁”,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读。).抄词条,曾记下苏东坡《和子由渑他怀旧》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飞鸿那复计东西。 感到它写人生飘泊,有一种豁达之美;后来,知道诗为东坡先生劝慰弟弟苏辙所作。这对出门在外,常怀乡愁的青年来说,不仅极易产生共鸣,而且还有一些鼓励作用。 因此,年前接到石建华兄的文集《雪泥》的时候,就感到十分亲切;读其中的作品,人生况味纷纷涌入心头。《改革进行…  相似文献   

2.
文不成章凑成章──读姜昆著《笑面人生》孙虎笑星姜昆最近出了本30万字的散文随笔集,据说一下子就发行了四十五万册,且被“公认为研究中国相声艺术不可多得的力作”(《青年报》1997年1月22日)。用姜昆的话来说:“赵忠祥是开路先锋,我们是后来跟上。这本书...  相似文献   

3.
坐在家里看电视片比在影院看电影惬意随便,看立体片比平面片逼真,彩片比黑白悦目,有声片比默片悦耳—…·。但在无电视、立体、彩片、声片的时代,看无声片会怎样呢?《中国无声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告诉了我们:“此时无声胜有声。”默片的效果完全可以像古代王冕画荷、梅兰芳唱戏所引发出来乡邻的惊叹、外国人叫绝那样的艺术效果,因为它突如其来地在思想、情感、审美等方面给人们打开了一个或者说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这又是鲁迅的《社戏》描写的乡下儿童对社戏的焦灼、期待的心情所不可比拟的,它的陌生感在量和质上又…  相似文献   

4.
中学时学过一篇课文,叫《薛谭学讴》,讲的是薛谭向老帅秦青学唱歌,觉得学得差不多了,就想辞师另立门户。老师没有阻拦,并已摆酒饯行,席间高歌一曲,声震林木,响遏行云,从而使薛谭明白自己尚差得很远,惭愧地请求继续留下来学习,而且“终不言归”。在此后二十多年...  相似文献   

5.
悲凉的生命与丰富的人生──读散文集《西部生命》陈原伴着窗外驶过的车辆的嘈杂声,我独自坐在自己的房间里阅读。我完全沉浸在书的世界里。直到天色完全暗了下来,我仍然无法从书中走出来。白炽灯悬在我的头顶,把我的影子映在书上,我仿佛感到这影子真的就是我那沉入到...  相似文献   

6.
钱念孙的《中国文学演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用演义形式,“旁搜远绍,广采博纳”,尽力从我国汗牛充栋的典籍中发掘动人故事和创作佳话,将其联缀成篇,既为我们勾勒出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演进轨迹,又为我们展示了作家们的作品风采、才清气概和人生情怀。全书能“融理论和形象予一体,汇学术和艺术于一炉”,令读者不仅能初步掌握中国文学发展概况,学到有关文学史知识,而且还能使读者享受到一种读书悦心明智的乐趣。另外由于各篇章的标题采用了中国章回小说讲究对偶的回目的形式,也为本书增色不少。有些地方,在篇章之间还能注…  相似文献   

7.
最近有幸读到王希杰先生的新著《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以下简称《通论》),觉得这是一部推动中国修辞学走向新纪元的理论力作。众所周知,在我国,把修辞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是自1932年起步的,那一年,陈望道先生发表了他的著名的《修辞学发凡》,为中国修辞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1996年工希杰先生的这部《通论》发表止,中国修辞学走过了整整六十四年的历程。其间,中国的修辞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发表了许多有名的论著.例如:杨树达《中国修辞学》(1933)、陈介白《修辞学讲话》(1…  相似文献   

8.
让世界了解中国──读《屈原诗选英译》陶莉近年来,国内翻译界呈欣欣向荣的景象,许许多多的中外名著译本成了译界繁荣景象中的璀璨明珠。而经典作品,尤其是中国学者对中国古典精品的英译更是格外夺目照人。《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中译本的出版,《诗经》、《易...  相似文献   

9.
抗洪抢险的两个多月中,读着报纸上的篇篇报道,看着电视中的幅幅画面,我的心始终被震撼着。面前的这张照片,似乎让这震撼更加强烈,更加壮阔。那毫不掩饰的镜头,永远记录下了1998之夏中华民族在与洪水作殊死搏斗中一幕惊心动魄的真实。 洪水肆虐,九江大堤决口,危急的时刻,危险的地点,解放军战士拼尽全力用身体挡住湍急的水流,洪流滚滚,浊浪排空,洪水以每秒五六万立方米的速度向战士猛扑过来,岿然屹立,坚不可摧,战士们用血肉之躯在洪水中筑起钢铁长城。尽管在和平时期,英雄的人民解放军依然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用血汗和生命为人民再铸赤诚。画面中的战士使人油然想起了爬雪山过草地的红军战士,想起了坚守在上甘岭坑道的志愿军,猛然间,炸碉堡的董存瑞,堵枪眼的黄继光……仿佛久远的英雄一个个走来,矗立眼前,高山仰止,此时,我真真切切地感到了一种伟大,这伟大是在平静中不容易感受到的。 天灾是不幸的,这场洪水给我们的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但灾难又挑战了我们人民的意志,升华了我们民族的美德,张扬了一种伟大,凝聚了一种精神,这是无往不胜的力量和财富。  相似文献   

10.
一本好书,应该能够给读者提供促其生存与发展的动力,这种动力不仅来自于丰富的有价值的具体知识,还来自于渗透在字里行间心血凝成的生命感悟。  相似文献   

11.
由黑龙江省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陈磊著《闯入华尔街的中国女孩》一书,是我与爱人董玉梅含着泪水读完,而又读了几遍的书。我们向各自单位同志推荐,都是普遍叫好。陈磊的父母是我们的好朋友,其父在绥化市任职期间,陈磊还是一个小学生,还没有闪出天才的火花。就这短短的几年,在学校与老师、父母的精心培育下,成熟了、成功了,为中国、为黑龙江争了光、争了气。 苏英与春江同志合著的《为女儿擎起一片蓝天》书中,我们已看到了成功父母的所做所行及独特的教子之方,说实话,当时读春江夫妇这部专著时我们并没有太激动。可读到陈磊这…  相似文献   

12.
时常徘徊于书肆,搔首犹豫,手抚挑出的新书举棋不定。有时也不是因为囊中羞涩,而是心中那种莫名的鸡肋感,有些书错过了,想找时直惋惜,一朝买下又觉得欠醇度,像一杯兑了水的烧酒,品起来不过瘾。当然,选书毕竟不是选对象,不必那般认真周到,日后也不会终生厮守,又何必苛求呢?但是,对爱书者来说,若是访得几本“辉光灼人”的佳作,那番惬意不逊于初恋时的月夜幽会。 读家与写家一样,有自己的偏好,不过在写家叫风格,我所好是短小、充满思想颗粒、自由、轻松又富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苏秉传教授在其生命的最后时段撰写的一部考古学著作。苏秉培教授是中国考古学重要奠基者之一,是中国大学考古学教育的主要创始人和新中国考古学的最重要指导者。他为中国考古事业的奠基及其壮大、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把中国考古学推进到了一个新时代。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他晚年为使中国考志学扎根于公众之中而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思的认识,带头做了很多工作。《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的写作,是他使中国考古学扎根于广大公众之中而作出的一次最重要的努力。由三联书店出版的《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除《开头的…  相似文献   

14.
古人很重视劝学.读书之乐在古人诗中涉及不少。诸如《朱柏庐治家格言》(即《朱子家训》)、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屈原的《离骚》和《楚辞》等等,还有从幼童的蒙学《三字经》到《四书》《五经》以至《二十四史》,诸子百家,无不充满谆谆劝学之意。而其中元人翁森以春夏秋冬为题,歌咏读书乐趣和情调的《四时读书乐》,更是一首优美的情致高尚的劝学诗。  相似文献   

15.
明静先生的新著《走过岁月──人生悟谈》(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9月出版),是一本视角独特、思想深邃、内容博大、观点新颖、形式活泼的高品位的力作。作者以“知天命”的丰厚的人生阅历和体悟为社础,以对世纪之交中国人的人生问题的深刻洞察为依据,从生命、生活、学习、成功、人格、婚姻、情感、心灵、交友等二十个维度,切入人生这一永恒的主题,用“平静之心,平常之态,平常之活,谈平常之事,从中探求做人的道理”,真可谓探微从道管,结撰是心精。它是每一位跋涉人生者的良师益友,尤其对那些步入人生误区甚或走进人生荒漠的人,它…  相似文献   

16.
我国庙会文化的研究在学术史上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当然,研究的难度也很大。因为它不但要求研究者具有深广的田野作业,即亲临实地的科学考察,而且要求研究者对相关的文献典籍非常熟悉,特别是要具备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和地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破解庙会文化所蕴含的一系列密码。 20世纪初叶,西方人文学科传入中国,关于庙会研究也曾经出现过一度的热潮,如二三十年代对北京的妙峰山、河南的太昊陵、山东的东岳庙,都引起过学者们的关注,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上来讲不能说令人满意。其主…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精英的艺术群像──读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院士》小舟科学金字塔是分层的,院士,由于其非凡的科学成就,成为塔尘那耀眼的明珠。然而,科学金字塔是如此深奥莫测,使得文学家们望而知步,这个题材领域便成为空白。1978年,著名作家徐迟率先涉足这个空旷的领域...  相似文献   

18.
《写在人生边上》校读记●汪少华钱钟书先生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于1941年和1983年先后由上海开明书店、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以钱先生修改过的一九八二年版为基础,由杨润时、栾贵明负责校核”后又予以出版。然而这本280...  相似文献   

19.
早就注意到张弘的名字,知道她还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时,就发表了童话《新镇长和他的禁令》。她还当过小记者,采访过不少同龄人。作为一个习作者,她对生活的了解多了一个角度,也多了一种途径。后来,听说她学的是新闻专业,毕业后成了真正的记者。特别让我注意到的,是她发表了不少优秀的童话,如《霍去病的马》、《上古的埙》、《傩舞》等受到普遍的好评。她的童话有着丰富的底蕴,属于那种让人回味、引人思考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