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准确表达、协作交际的能力.语文是最开放的学科,应在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语文能力.而学生的习作过程是学生个性学习和创造活动的过程,是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从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看,习作是学生最直接的个性化创造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设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体验,采用开放式的习作训练,给学生作文插上腾飞的翅膀,发展健康的个性.  相似文献   

2.
在习作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创造有趣的实践活动来吸引学生、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开展好实践活动,引导儿童积极探索,体验儿童自身的价值,获得成功感.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爱上写作,自由表达真情实感,享受习作的快乐.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积累的习惯,并鼓励其将观察、发现的信息自由地表达出来。 2.通过本次习作指导,让学生对已有的素材进行整理二——分析——选择,培养他们处理和运用材料的能力。 3.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到习作训练中,尽量让其在表达过程中有成功的体验。  相似文献   

4.
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那样直接交给学生,而是通过教师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的主体——学生,教师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同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各种尝试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通过习作来反映生活,描述生活,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个性认识和真切体验。那么,如何架设生活与习作的桥梁呢?一、链接生活——丰富体验作文教学必须依托大语文教育环境,把习作与生活链接起来,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等学校、家庭、社会、自然各种环境中,引导学生用童心去感受生活,用童眼去观察生活,用童身去体验生活,增强积累,丰富体验,为习作开渠导源。1.引生活之水,灌习作之园。一是要以文化为食粮,…  相似文献   

7.
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而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类化、迁移后逐步形成的。体验是能力培养的基础,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去体验学习。  相似文献   

8.
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活动,是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要.数学探究活动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基本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在体验中感受数学,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对过程的体验,主张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数学规律,在创造和成功中学习数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适用于学生对所有科目的学习.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实践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很关键.就我的体验和理解,中学历史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应该是指导者、学习者、参与者、促进者.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目标1.学习故事续写的基本方法;2.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培养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1.
习作是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活动,集中了个体的全部生活体验,是内心世界的真实外露。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小学生习作兴趣,进入写作状态,发掘习作潜能等手段提高习作教学效率。在习作教学中,要努力寻找更有效、更适合每个学生的习作途径,使学生更加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表达,真正提高习作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教育教学的目标,已经逐渐转变为全面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分析判断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的能力.走向学习型社会更看重培养的,也是学生的应变能力,独立思考、大胆求索的精神.学习的任务不仅仅是满足学生获取某一结论性的内容,而是要让学生把重点放在掌握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上.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学习需要自定学习目标,对学习活动产生自觉的意识反应,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尝试,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性特点,让学生发挥自主性,形成渐进的自主学习系统,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积累的习惯,并鼓励其将观察、发现的信息自由地表达出来。2.通过本次习作指导,让学生对已有的素材进行整理——分析——选择,培养他们处理和运用材料的能力。3.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到习作训练中,尽量让其在表达过程中有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一、设计情境,漫谈课外生活1.情境创设:今天我们要进行一个“精彩课外活动大比拼”的游戏,请大家回忆一下自己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将其中最有趣味的一两件事,介绍给同学们分享。介绍之后由大家共同评选出“最具情趣活动奖”。2.学生进行口语交际。3.教师根…  相似文献   

14.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要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童趣资源,引导学生从课文走向大自然,去体验、感受多彩的童趣活动,享受美好的童年生活,从中学会观察、分析与动手实践,做好小练笔,积累习作素材.利用童趣的素材训炼学生说完整话,说有条理的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说话写话的兴趣,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会习作,为以后的习作水平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1.学生能在室外美术活动中通过行为造型“花朵”以及运用各种材料组拼“花朵”,在活动中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2.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重点运用各种形式、各种材料装饰组拼成花朵。教学难点组织教学,组拼成花朵的过程中各种材料的恰当运用。教学准备  相似文献   

16.
《课程标准》特别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活动。教师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猜想、验证等活动,让学生去创造数学;引导学生利用抽象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应用数学,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是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重要前提和关键。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准确表达、协作交际的能力。语文是最开放的学科,应在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语文能力。而学生的习作过程是学生个性学习和创造活动的过程,是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从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看,习作是学生最直接的个性化创造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设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体验,采用开放式的习作训练,给学生作文插上腾飞的翅膀,发展健康的个性。一、引导实践开放作文的训练途径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教学只有在打破了课堂的限制,步入五彩缤纷、无限广阔的社会,才会显示其强大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在习作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创造有趣的实践活动来吸引学生、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开展好实践活动,引导儿童积极探索,体验儿童自身的价值,获得成功感。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爱上写作,自由表达真情实感,享受习作的快乐。  相似文献   

19.
体验了一个学年的数学教学,我颇有感触.在《数学课程标准》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20.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学习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 ,在其理论应用于数学学习过程中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和亲身经历对问题进行探索研究 ,获得数学知识的初步体验 ,加深对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思考和感悟 ,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欲望 .同时研究性学习方式进入课堂 ,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和谐、愉快、平等的教学氛围 .学生可以发表不同意见 ,甚至异想天开 ,能有效参与到教学中去 ,创造性地提出和解决问题 ,学生的思维能力异常活跃 ,学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1 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体验性”优势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研究性学习的“体验性”是学生主动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