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下,“双一流”建设正在我国千所大学中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在建设思路上却不一而同:有的大学望洋兴叹、静观其变、坐等良机;有的大学急功近利,热衷于“砸钱买人”“高仿名校”;有些大学长远规划、静心修炼、苦炼内功……无疑,“双一流”建设理应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鼓励大学多元竞争、开发潜能无可厚非,但如若一味急于求成、本末倒置,这场席卷全国的“双一流”建设很可能退化成为“泡沫”行为,最终走调变味,沦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史上的一个败笔.  相似文献   

2.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不区分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自主确定建设学科,对16个首轮建设学科给予公开警示,是这次公布名单的三大“看点”。文章认为“,双一流”建设必须遏制身份化趋势,淡化建设高校、学科的身份色彩,要通过落实和扩大办学自主权,推进大学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促进学校聚焦学科建设,真正办出一流水平。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不再对建设高校进行身份区分,学科以及学科发展建设正式成为“双一流”的主导。文章对“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之间的关系是具有逻辑性、层次性、统一性的关系。文章认为,学科建设的微观实践就是院系的发展问题,学科建设的宏观设计就是大学的发展问题,学科建设的本质就是大学治理与学院治理的统一。从“大学办学院”到“学院办大学”改变了大学治理与学院治理之间的关系。文章还结合第二轮“双一流”建设背景对学院的内涵重新进行阐释,并以此重新审视学院治理问题。  相似文献   

4.
作为我国重点大学建设政策的延续,“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的政府干预行为较为明显,因此如何协调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是“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从资源依赖理论视角来看,“双一流”建设中政府与大学之间存在资源依赖关系,并且是一种非对称资源依赖关系,具体表现为:大学对政府的资源依赖属于索求性依赖,而政府对大学的资源依赖属于选择性依赖;大学使用政府资源的自主性远低于政府使用大学资源的自主性。这种政府与大学之间的非对称资源依赖关系妨碍了大学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造成了大学的同质化发展甚至引发了大学之间的不正当竞争。通过借鉴资源依赖理论相关内容,可从构建契约型合作关系、确保大学外部资源渠道多样化、组建大学联盟和重视大学特色发展四个方面,探索“双一流”建设中政府与大学非对称资源依赖关系的协调路径。  相似文献   

5.
2021年6月以来,河南科技大学进入“双一流”创建的快车道,成为河南省7所“双一流”创建高校之一,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两个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创建行列。校党委、校行政认真贯彻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指示和要求,把“双一流”创建摆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锚定目标不放松,勠力创建“双一流”。学校成立了“双一流”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一流学科”建设指挥部,实施了学校设立“一流学科”建设特区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措施,以扎根中原、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和地方产业发展建设大局的态势,围绕“双一流”创建目标,实施学科“珠峰工程”,推进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建设,力争早日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序列。  相似文献   

6.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立足国际视野,提出了国际化大学建设的全新方案,旨在破除“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带来的大学地位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双一流”建设方案一经提出,全国各省市便迅速投入到了“双一流”建设的大潮之中.但目前国内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内涵尚未有一个清晰界定,“双一流”只是人们对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称谓.为了在推行“双一流”建设中不乱方寸,必须厘清究竟何为“双一流”.要深刻理解“双一流”之内涵,抓住世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第二次机遇期,应当从形而上的维度思忖“双一流”的含蕴.  相似文献   

7.
基于CSSCI数据库对"双一流"大学研究地图进行探讨,发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双一流"大学研究的关注大致可分三个阶段:萌芽期、探索期和发展期。大部分高产研究机构都表现出对"双一流"大学研究逐渐增强的变化趋势。将高产作者群中各位高产作者的"双一流"大学研究成果进行前十年(1998-2007年)和后十年(2008-2017年)数据相比,发现有减少趋势和有增加趋势的高产作者人数大致相当。为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工作,相关建设高校可以考虑在校内组建"双一流"大学建设办公室或者"双一流"大学建设中心等机构,其专门为学校"双一流"大学建设实践工作提供相应的信息咨询与决策参考服务。基于CSSCI数据分析发现,目前"双一流"大学研究领域呈现出八个研究主题,分别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与治理改革、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大学建设及其评价体系、"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启示、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科研竞争力评价、高等教育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双一流"大学建设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此外,"双一流"大学研究领域的四个研究热点主题分别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等教育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科研竞争力评价。目前,"双一流"大学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建议从学科理论、方法路径和实践层面三个方面进行探索进而不断完善"双一流"大学研究内容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8.
该文主要内容围绕"双一流"背景下的高校实验技术团队能力提升路径与方案研究展开。对高校实验技术队伍于推动"双一流"学校建设所发挥的显著的作用进行了阐述,指出做好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中心环节;剖析了"双一流"名校的实验技术团队可能留存的弊端,并从岗位设置、学历与职称成分的完善和管理机制三个方面探讨高校实验技术团队能力提升的路径与策略,为"双一流"视角下提升名校实验技术团队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9.
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和重要基础。《桥梁检测与维护》作为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学生教育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分析“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桥梁检测与维护》课程的现状,探寻出课程教学与“双一流”大学建设内在要求的分歧,并提出课程教学改革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0.
红色文化与“双一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新时代“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体现,是提升“双一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积极探索,不仅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而且能够增强红色文化的辐射性。文章以国内“双一流”大学为研究对象,统计了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红色文化在“双一流”大学官方网站的宣传情况,并阐释了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分析了红色文化与“双一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中出现的问题,最终提出了推进二者融合发展的途径与实践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及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求我国“双一流”大学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然而现有对大学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限于强调大学“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淡化了大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回应以可持续发展视角审视高等教育强国和“双一流”建设的战略需求,提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框架,解决大学可持续发展能力概念理解偏差导致的实践困境,本文借鉴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采用概念结构分析法对“双一流”大学可持续发展能力展开研究阐释,即其本质是“双一流”大学自身特有的、在履行其职能时体现的综合素质,是在建设周期预期建设目标基本达成的情况下对大学发展现状及发展潜力的度量;其维度包括“双一流”大学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育人形态、学术形态、服务形态、文化形态和国际形态;其指标包括多样度、开放度、包容度和优势度。  相似文献   

12.
一流的师资是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 而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因此构建一套系统合理的大学教师分类评价体系实现人才评价机制的创新,对于一流师资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现行的大学教师分类评价体系在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及评价方法上与双一流建设发展有许多冲突和不适应,大学教师发展相对滞后。文章通过分析现行的大学教师分类评价体系的现状及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大学教师分类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切实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3.
“双一流”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学校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任何一所大学都想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尤其是在“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中没有踩上时代步伐的高校,如果跨进“双一流”建设的集体,那将意味着学校、学科层次的大幅提升和让人艳羡的经费等等.那么,“双一流”建设与成长的基础何在?  相似文献   

14.
宣勇 《江苏高教》2021,(5):15-17
破除“五唯”以后,如何引导与评价大学的发展,是当下高等教育界共同关心的话题,也是“双一流”建设需要解决的根本性、导向性问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新的经济发展格局中,大学要避免“独善其身”式的内涵发展,从片面追求论文与排名转向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的,通过加强大学能力建设提升内涵的方式进行发展,实现服务国家和引领社会的价值。基于此,浙江工业大学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中心提出了大学能力建设是我国“双一流”建设的未来走向这一命题,并从党的领导、政府治理、“双一流”建设、教师发展、国际化、区域互动等不同层面就如何开展大学能力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从2015年发布大学“双一流”总体方案至今,“双一流”建设成效亟待评估。ESI可以作为一个观测点,通过跟踪检索ESI 2015年至2019年的数据,分析大陆高校及“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变化与成长。中国大陆高校进入ESI的高校数和学科数都有突出表现,2015年11月至2019年11月,高校数和学科数分别增加109所、531个,增幅分别为64.50%、82.20%;工程学增量最多,新进了75所高校;其次是化学53个,材料科学52个。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5年来学科增量274个,增幅51.6%;新进了15所院校,目前有114所院校进入ESI前1%;15所增量院校进入的ESI前1%学科与其对应的“一流学科”建设存在很大的关联。代表进入世界一流学科水平的ESI前1‰,从2015年50个增加至130个,除3所高校3个学科来自于非“双一流”,其余均源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但22个ESI学科领域,目前仅12个进入ESI前1‰。  相似文献   

16.
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是实现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其中避免“双一流”建设重复之前重点建设中存在的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是“双一流”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为此,必须切实建立“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文章指出,“双一流”不能只搞“加法”,还必须依据学校的实际建设成效搞“减法”,要真正把“双一流”建设作为工程,而不再给学校贴身份标签,把大学分为三六九等。  相似文献   

17.
立足我国“双一流”大学高水平学术成果发表占优势地位的现状,构建高水平学术成果发表极化度模型,从全国和区域两个层面分析“双一流”大学对其他高校的“虹吸”“涓滴”效应。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看,我国“双一流”大学高水平学术成果发表处于极高水平,对其他高校形成先“持续虹吸”再“涓滴”影响;从区域层面看,我国西部、中部、东部地区“双一流”大学高水平学术成果发表处于极高水平,各个地区“双一流”大学对其他高校形成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8.
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振兴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与使命,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典型欠发达地区——江西高校为案例样本,从“十三五”时期江西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立项情况着手,重点从质性和量化两个维度对一流学科建设成效进行剖析,深挖江西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存在的共性与短板问题,同时立足江西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实际,提出高水平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地方大学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在准确把握国家有关指导性文件精神的基础上,要认清发展机遇和挑战,发挥优势和特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找准自身发展定位,优化协调结构布局,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地方大学在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中面临着办学定位迷失、学科间的失衡、学科与专业脱节、学科的带动作用有限等困境。地方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应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注重培育优势学科和特色品牌,加大人才梯队建设力度,着力推进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并对未来发展思路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地方大学推进“双一流”建设提供有效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生态位视域下,世界一流大学文化的生态结构体现为精神文化生态、制度文化生态、行为文化生态以及物质文化生态四个层面。世界一流大学战略与文化存在特殊的关系,其战略需适应和超越大学文化,而其文化则会支持和约束大学战略。世界一流大学战略与文化的融合体现为坚守大学使命的个性文化,降低大学生态位的冲突;塑造价值多元的交融文化,促进生态位平衡;倡导自由创新的动态文化,促进大学生态位的协调;打造开放包容的协同文化,促进大学生态位的可持续。这对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启示有:形塑“双一流”高校文化的生态结构,树立“双一流”高校生态位战略理念,促进“双一流”高校生态位战略与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