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业技术教育》2022,(3):44-45
<正>入选理由立足职业教育办学优势,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根据乡村人才需求,地区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创新“订单式”农技人才培养、援疆帮扶乡村教师培训、农业现代化机械类人才培育等模式与方式,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南疆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为高职院校涉农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目前,对涉农专业存在认知误区、专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融合不深、“校农合作”重视不足是高职院校涉农人才培养的主要瓶颈,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涉农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主动适应乡村振兴对多元化涉农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通过思想引领培养“三农”情愫、专业整合强化人才支撑、依托社会服务搭建“校农合作”平台、完善相关体制机制等途径创新涉农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并提升师生主动服务“三农”的社会意识和实践技能。  相似文献   

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人才培养和输送基地,农村职业教育要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在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新定位,但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还因“崇道轻技”的传统观念受到歧视,存在专业设置未能完全对接产业、人才数量与质量供需失衡、追踪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应构建目标明确、对象清晰、培训内容精准对接产业项目、具备激励与追踪反馈作用的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效能,助力乡村产业的振兴。  相似文献   

4.
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下简称“一村一”)人才培养教学方式及教学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村一”教育要培育高素质的乡村振兴人才。如何将“一村一”学历教育长期培育与新型职业农民非学历教育短期培训有机融合,有效开展线上线下教学,实现学员学历和能力“双提升”,已成为改革“一村一”教学方式及教学管理模式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全省建立试点、开展实践,探索适用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一村一”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强化“大国三农”思政教育,培育具有“三农”情怀的“一懂两爱”高素质农业专业人才是新时代农林高校的重要任务。本研究以某农林高校在读研究生为例,调研和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研究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农林高校研究生面对的就业形势提出解决对策,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林高校研究生就业教育的新路径和新方法,推动农林高校人才培养教育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6.
数字扶智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针对我国乡村教育体系中存在的“知识鸿沟”“数字鸿沟”等问题,提出本科职业教育数字扶智长效机制建设路径,即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数字素养培育为根本,以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为基础,以教学改革创新为关键,以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机制建设为保障,构建本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新机制、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背景下,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成为拉动经济双循环的新兴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全新思路。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山东农业强省战略,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专业(农村电商方向),建构了“双主体、三融合、四协同”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在宏观层面提出了以学校为主导的“双主体”育人理念,在中观层面构建了以产出为导向的“三融合”人才培养过程,在微观层面建立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四协同”教育教学模式。该模式有效解决了电商人才适应性不足的问题,对我国职业院校开展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说明了乡村旅游新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方向、新要求,然后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民族院校乡村旅游“双创”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接着阐述了产教融合构筑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新生态,最后论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民族院校乡村旅游“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9.
客观分析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所能涵盖、达到的效果或其功能所能涉及到的范围与内容,有利于我们科学认识并尊重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并在“尽力”与“量力”之间达成平衡。从理论层面来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可及性主要包括: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持;促进乡村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本土化;促进乡村农民向现代新型职业农民转化;为乡风建设提供持久的“纯化剂”。从现实层面来看,乡村人力资本储备的衰减影响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阈值的可及性,国家制度性支持不足降低了职业教育赋能村民程度的可及性,参与主体的分散性耗散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资源的可及性。为此,要使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可及性得以实现,需要扩大办学规模、增强服务能力,提高乡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质量;强化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主体的赋能,增强村民的主体性构建;重构职业教育服务体系,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精准度。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乡村迈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变化对高校双创教育工作提出新挑战。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探索高校双创人才培养路径,构建集“专、赛、创、产、教、培、学”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人才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1.
曾碧玲 《教师》2023,(1):105-107
文章首先对中职教学改革服务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分析,然后以福建省惠安开成职业中专学校建筑装饰专业毕业设计项目式教学为例,通过建设乡村振兴服务基地、建立服务乡村建设的长效机制、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形式,产教融合面向乡村开展技术服务,探索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方法,在乡村装饰设计项目式教学过程中进行“三教”改革。借助“三教”改革与产教融合孵化服务乡村振兴的成果,提升乡村建设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高校和地方政府要依据“三重螺旋模型理论”,根据乡村振兴发展需要,优化构建新型校地战略合作关系,共建新时代“乡村振兴学院”,遵循政策性、区域性、阶段性和特色性的基本原则,深入探索人才培养、技术扶持、政策研究、示范建设“四位一体”办学定位,建立有效的运行保障机制,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3.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主力军”,培育一批生产经营能力强、技能水平高、社会服务意识超前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涉及多元主体协同、多重资源要素交互循环,是一项复杂动态的培育工程。从共生理论视域出发,形成一套包含共育单元、共育环境和共育模式三要素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分析框架,并依托逻辑学理论体系,探索以“政产行会企校”共同体为逻辑起点、多元复合子系统为逻辑中介、一体化共育模式为逻辑终点的行动逻辑,进一步提出挖掘多元主体的培育潜力、构建多向统筹的共育网络、完善培育质量监控系统、运用一体化共育模式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4.
王晓  赵红琼  高志涛  李斌 《大学教育》2023,(24):131-133+140
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我国农林类高校肩负着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农业和畜牧业是新疆的支柱产业,发展好农业农村经济对于当地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新疆农业大学是新疆农林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科技创新等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学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建强师资队伍、改革教育教学体系,铸牢校企合作“融通点”、畅通乡村振兴“保障线”、拓宽科教成果“应用面”,形成了“点、线、面”人才培养途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为新疆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和科技保障。  相似文献   

15.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欠缺,创新能力有限的问题日益突出,生物新兴产业的升级转型需要大批具备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通过发挥三明学院生物学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应用型学科的专业优势,开展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生物技术工学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探索“1357”金字塔式地方应用型生物技术工学人才培养新路径,即“一条育人主线,三面效果评价,五类课程体系,七种元素融合”的改革举措,以期响应乡村振兴和生物产业需要,培育新时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6.
乡村工匠的培养需要“政、校、培、企”多方协同。本文根据乡村工匠的职业思想特点和各方资源优势,结合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融入黄炎培职教思想,从培养规划、培养平台、培育体系、评价机制、激励举措五个维度,构建乡村工匠培养模式,为乡村技能人才培养、乡村产业振兴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乡村名师自主培育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具有振兴乡村教育的时代意蕴与战略意义。透过198个微课,扫描乡村名师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发现乡村名师自主培育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的空间较大。乡村名师从“克服教学技术恐惧,建设创新应用的良好心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夯实创新应用的技术保障”,“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三方面,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的自主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8.
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的振兴。在新时代,高职院校承担着更多的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责任。建设乡村振兴学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要求、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必然需求、培育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的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建设乡村振兴学院推进乡村人才培养存在办学模式还不够成熟、办学职能还不够完善、办学保障还不够到位的现实困境,需要多管齐下探索高职院校乡村振兴学院推进乡村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培养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开放教育在助推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较大作用。然而,乡村呈现“空心化”趋势,人员流失较大;开放教育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尚未实现全覆盖;开放教育供给失衡、供需不协调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工程相对复杂,开放教育力不从心是开放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为此,要加大产教融合;完善开放教育服务体系;推进开放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建设乡村振兴教师队伍,为乡村振兴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林院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培养具有“大国三农”情怀、旨在解决复杂乡村工程问题的复合型人才,农林院校要针对工程类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要求,更新原有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农林院校工程类专业创新型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