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语义角度可把"V得+NP+都+VP"这一格式分成两大类,并从语义指向和句法两个方面探讨了两种格式的特点,提出了该格式进行变换需具备的几个条件,以及分化该格式歧义的一些办法.  相似文献   

2.
看+把+N/Pron+V/A+的格式是一种常见的口语表达法,N/Pron指可以进入这种格式的名词或代词,V/A指可以进入这种格式的动词或形容词(为行文方便,下文简称看格式)。如: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汉语中"NP_1+V_1+NP_1+的+N_1,NP_2+V_2+NP_2+的+N_2"此类格式进行初步探索,从形式到意义进行分析和解释,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该类结构,同时对该格式中真伪定语的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在+N_1+的+N_2"格式存在的句法歧义进行分化,发现该格式具体可分为"在+N_1[方位名词]+的+N_2[处所名词]"和"在+N_1[处所名词]+的+N_2[处所名词]"两种多义格式类型。导致该格式歧义主要有四个限制因素:一是不同语境中,"在"既可以是介词,也可以是动词;二是N_2[处所名词]具有[-方位]的语义特征;三是N_1、N_2必须都能作"在"的宾语;四是N_1和N_2之间必须能构成修饰关系,且"在+N_1[处所名词]+的+N_2[处所名词]"格式还必须满足N_1[处所名词]?N_2[处所名词]。该格式的句法歧义与"在"有关,在不同的语境中,"在"的语义指向不同,形成了多指歧义关系,这是导致其句法歧义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一些动词在进入"第1人称+V+了2"格式后,可以零语境或依托语境表达行为将然,本文概括了此类动词的特点,并揭示了该类动词进入将然义"第1人称+V+了2"格式后所表现出的共通的意象图式。就"第1人称+V+了2"格式整体的将然意义,文章分别从听话人语义解读、说话人语义建构两个立场进行了分析,并阐释了该格式"近时将来"、"意志将来"的将来时特征。  相似文献   

6.
从一道高考语病题是否有歧义的争论出发,分析语文界对于"数词+个+所属名词+的+名词"格式的歧义认识的定势思维的误区,并进一步探讨语法学界仅从句法、语义平面认定该格式有歧义存在的可能性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柳州师专学报》2017,(2):69-73
在四川方言中,存在着两种特殊的表量格式,分别为格式1"数1+打+数2+量"和格式2"量+把+量"。打和把本身都是动作动词,在历史流变中形成分别以两者为形式标志的表量结构,以"打"和"把"为形式标志进行组合的表量结构对于量词和数词也有一定的选择和要求;两种形式有表量多少的语义偏向,与衍推序列有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再+X+不过”格式中的“X”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对“再+X+不过”格式的句法和语义进行了探讨。从音节特征看,“X”主要是单双音节、多音节;从范畴特征看,“X”主要是形容词、心理动词,且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从句法特征来看,“再+X+不过”主要作谓语和定语,作状语和补语的情况不多。“再+X+不过”的语义特征有三方面:陈述性、倾向主观性、极值描写性。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V+A+N”格式为切入点,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形式与意义两个层面展开对歧义格式的研究。通过研究发现:“V+A+N”格式是一个潜在歧义结构。在该格式实例化过程中,若A既可指向V,又可指向N,潜在的歧义得以保持,成为真歧义结构。能够进入真歧义结构的V、A和N有着一定的条件。真歧义结构“V+A+N”可作两种意义理解。人们在认知理解这一格式的不同实例时,选择意义的优先顺序是不同的。在这一过程中,语义、语用两方面的标准在无形中制约着人们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讨论“向+NP+VP”和“V+向+NP”这两种格式在VP、NP、动词后趋向补语所表示的意义以及介词“向”后的动态助词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湘南学院学报》2018,(1):77-82
现代汉语语境中,存在着"VP1+不+VP2"和"VP2+不+VP1"的表意形式,如"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一类。该格式中,由于"VP1、VP2、不"这三构成要素前后顺序的不同,会形成选择、预设条件等不同的表意模式。这应该和"不"的否定辖域及VP1、VP2的内部动宾关系有关。通过对比分析"VP1+不+VP2、VP2+不+VP1、不+VP1+VP2、不+VP2+VP1"四种格式,探讨其语义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朱蓉蓉 《华章》2007,(12):231-232
排歧问题是在现代汉语本体研究和计算机句处理中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句式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和语言运用分析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对"把+N+给+N\Pron+Vt+补语"这一句法格式进行分析和歧义消解.  相似文献   

13.
文章拟以"难免+不+XP"格式的羡余否定现象为研究内容,整体介绍这一结构的羡余与非羡余否定,并结合格式实际对羡余否定现象予以深层次阐释,分析其形成动因。  相似文献   

14.
周小兵同志在《“刚+V+M”和“刚才+V+M”》一文中(《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对“刚+V+M”与“刚才+V+M”两种格式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比较,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1)“刚才”句中的M只能表示较短的时段,而“刚”句中的M不但能表示较短的时段,还可以表示较长的时段。“刚”并不是纯客观地表示“发生在不久之前”,而是表示叙述者主观上认为“发生在不久之前”。 (2)在“刚”句中,M所指的时段的终点就是叙述时点;在“刚才”句中,M所指的时段在叙述时点之前。 (3)“刚”实际上表示完成体的范畴,所饰动词的时态相当于英语中的现在完成时或现在完成进行时;而“刚才”句中的谓语动词的时态相当于英语的过去时。 然而就这两种格式的实际情况来看,上述结论似有可补充之处。本文打算从四个方面对这两个格式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以就教于作者及同行。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1616个宾语为"一+量词+名词"的"把"字句进行分类统计的基础上,从语用、语义、语法三个层面对其进行了考察分析.结果显示:"把+一+量+名词"句式从语用角度来看,主要用于对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的行为和某一原理进行描写和叙述. "一+量+名词"作为宾语主要出现在表示位移的"把+宾语+动词+介词短语"和"把+宾语+动词+趋向补语"的句式中."一+量+名词"作为"把"字宾语,当名词与所指对象具有不可分离的从属或连带关系、或所指对象就存在于交际双方所处的环境之中、受话人可以看到或识别出来时,这一格式为"定指";当"一+量+名词"仅仅虚指该成分所代表的事物,这个事物是否存在于特定语境中,发话人也不清楚时,这一格式为"不定指".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汉语中,汉语母语者对"(V+O+)V+的"的使用率极高,但是在对外汉语教材以及对外汉语教学中鲜有出现,这值得深思,从语义特征、产生机制及其格式义等几个方面综述前人对"(V+O+)V+的"的研究,以期对该格式以后的研究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通过比较<汉语"数+量+名"格式的来源>和<也论汉语"数·量·名"形式的产生>两篇文章,对"数+量+名"结构来源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很+不V”中动词的考察,发现该格式具有较浓的口语色彩;同时,动词的情感意义也决定了它能否进入该格式,在心理动词中,只有表愉快等积极意义的词才可以进入“很+不V”中。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介绍了英语中动句研究现状,从形式和底层结构两个方面对"NP+V起来+AP"格式和英语中动句作了对比分析,发现两者之间虽然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它们的异远大于同。我们认为,"NP+V起来+AP"是汉语中的话题句。用英语研究中的中动句理论来分析汉语"NP+V起来+AP"格式不太恰当。  相似文献   

20.
"NP+V上去+AP"的句法结构应当分析为"主语+谓语中心+补语"。关于该格式句法结构的研究,如"状语说"和"谓语中心说"都存在解释力不足的问题。"上去"在该格式中的用法与它作为趋向动词时的用法存在较大差异,可将它分析为状态范畴。按照功能范畴假设与控制理论,能够为AP不同的语义指向,以及句首NP为外围格的情况提供句法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