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2020,(6):12-19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作为风险沟通重要手段的政府疫情新闻发布,在传播政策、公开信息、回应关切、凝聚人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发布信息不专业、回应质疑不充分等问题。本文以"风险的社会放大"为理论视角,对作为风险沟通手段的政府疫情新闻发布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作为风险沟通手段的政府新闻发布,在新闻发言人行为表现、疫情信息的专业供给、公共传播的价值表达等方面存在不足。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调整新闻发布过程中行政逻辑与专业逻辑之间的关系,实现国家与公众、行政机构与专业机构之间权力的再平衡。  相似文献   

2.
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SARF)创立至今已30余年,大量研究者借助这一框架开展了风险传播的实证研究。然而,学界对SARF的理解意见不一,SARF自身又存在诸多尚未明晰的地方。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研究者对究竟何为放大的对象缺乏统一认识;二是研究者对于如何判别风险放大认识模糊;三是SARF一方面批评风险的技术概念及风险评估,另一方面又将技术专家的风险评估作为判断社会反应是否适当的基准,导致逻辑上艰涩难解;四是研究者对风险传播的社会过程的深义理解不够。相关研究的质量因此受限。论文在对SARF的原始文献进行仔细考证和分析后,就放大的对象、判别风险放大的表征、专家风险评估的地位等问题进行阐释,对SARF未曾言明的问题予以廓清和补足。最后,向上溯源,回到SARF产生的理论和现实背景,诠释框架本身及相关研究面临困境的原因,以期推动后继研究的改进和深化。  相似文献   

3.
当下中国已经处于风险社会。在一些环境风险议题中,出现了民众的感知风险高于技术风险的现象。本研究以西方"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为理论出发点,以山东民众反对建设荣成石岛湾核电站和乳山红石顶核电站事件为案例,探讨在中国语境下环境风险放大过程中的公众认知与舆论特征。通过深度访谈和内容分析,发现环境风险主要经由信息过程、制度结构和个体反应等三重机制的影响而得到放大。具体而言,传统媒体、新媒体、以及专家和意见领袖的意见争夺决定了风险的信息过程。利益相关方的暗箱操作、信息控制和社会团体缺失等制度结构因素,导致民众对信息缺乏信任而进行"对抗性解读"。另外,民众接收信息时的愤怒情绪及对风险项目的 "污名化"过程,也促进了风险放大。  相似文献   

4.
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研究了传播与风险扩大之间的复杂关系,而媒体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传播路径之一。本文试借鉴这一理论框架,从"放大"的视角来观察微博在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方面的特点。并以"陈永洲事件"作为案例,宏观上观察事件在微博中的放大途径,微观上观察微博文本中的"责难信号"以及信息流等问题,试图发现在新媒体环境下,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媒体是如何报道的,受众又是如何与之互动的。  相似文献   

5.
马超 《编辑之友》2016,(10):66-7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已经进入乌尔里希·贝克所提到的“风险社会”.一方面,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新媒体为风险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另一方面,在社交媒体盛行的环境下,信息发布的主体、信息数量、信息的敏感性和信息发布的时间都有可能放大风险.此外,社交媒体上关于风险事件的争鸣也会放大风险,而风险的化解则依赖于社交媒体的风险沟通和风险治理.  相似文献   

6.
关于风险事件的新闻报道,由于编辑个体受媒介外环境、媒体定位、编辑理念、编辑个体认知等方面的影响,容易有意或无意地增加文本偏向性的解读张力而导致风险的社会放大.但媒体本不应是风险的放大器,而应是社会的稳定器,因而作为新闻文本生成的重要把关者,编辑个体应该从自身职责、解读张力、风险特性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尽量避免或消解受...  相似文献   

7.
马原 《声屏世界》2009,(11):51-52
作为科技发展的一个表征,新媒体为我们构筑了一个更为方便快捷的舆论监督传播网络。然而,公共事件发生时,新媒体在充当舆论监督利器的同时,也导致了社会风险次级效应的发生。这种次级效应直接导致了社会风险的放大,从而产生了更大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8.
企业社会责任是衡量广告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非财务信息披露的重要载体,是企业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要桥梁。本文分析五大国际广告集团所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现其社会责任活动的展开主要集中于15个领域。经比较美国宏盟集团和日本电通集团社会责任报告,本文认为,国际广告集团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体系的形成与企业定位、遵循的社会责任理论和价值观以及社会责任运作体系相关,而形成CSR运作体系的根本在于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9.
毕翔  唐存琛 《图书馆》2020,(2):68-74
突发公共事件舆情从潜伏期到平静期造成了远超事件本身的衍生效应。在事件趋于消散后的一段周期内,舆情仍对社会产生影响、构成风险。文章基于风险社会与公共政策分析理论,对后舆情时期的事件与公众态度趋向、社会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政务舆情事件例证政府行为变革的模式,论证了在后舆情时期应对社会风险做出的组织与管理改良、制度与决策调整等方面行为的必要性及其可引导并控制舆情反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风险社会与危机传播都是近期学界所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将对风险社会及其特征进行阐释,对风险社会理论对于中国社会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并将对风险社会中危机传播的策略和方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的构建际遇着风险社会来临的现实背景。风险社会中,风险冲突是社会常态,风险沟通是解决风险冲突的关键。它强调所有利益相关者在开放、公开、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民主协商,代表了人类社会治理风险的一种新思路,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数字保存风险之一的可用性风险设计检测方法,依据可用性的含义及可用性风险的类型,设置可用性的风险点,基于知网抽取实验样本,设计可用性风险的检测算法,运行检测代码,统计并分析检测结果和可能的产生原因,制定可能的降低风险措施。  相似文献   

13.
媒介触达了社会各个领域,也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媒介不再只是传播信息的一种中介,而是融入到整个社会之中,参与并影响着社会事务的发展,推动着媒介化社会的形成。本文着重阐述了媒介化与媒介化社会的理论渊源,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媒介化社会网络信息传播面临的风险,希望通过重视主流内容传播、回归新闻专业主义、持续加强信息公开、完善网络信息法规、提升媒体把关能力、提高公众媒介素养等措施,助力网络信息在媒介化社会中的健康传播,推动社会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14.
社会运动如何在大众媒体上获得可见性?哪些因素影响着它的可见性?本文以南京老城南保护事件为例探究这个问题,对这起地方性社会运动获得全国性舆论关注的"传播过程"进行了细致展现,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运动得以成功传播的三个原因:"特定的议题"、"分化的国家"和"割据的媒体"。  相似文献   

15.
风险与决策相伴,科学的决策离不开媒体的风险沟通。怒江水电工程遭遇政府、民间与媒体的不同声音,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和符号意义,工程的搁置更是凸现了风险决策的民主。风险传播从侧重教育宣传式的单向传播,走向注重公众参与的双向传播,促进风险决策的民主。  相似文献   

16.
王侠 《中国出版》2012,(19):16-16
进入21世纪,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步入老龄社会。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医疗水平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们逐渐步入风险社会,而新媒体的发展使得我们在风险传播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特点,公众利用新媒体平台参与到风险传播之中,新媒体对风险的放大与呈现,新媒体推进了协商民主的进程等等,使得我们对新媒体环境中的风险传播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发展日益迅速的同时,已在不自觉中步入了风险时代,各种公共危机事件频频发生。本文分析了风险社会视阈下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舆论引导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公共危机事件中舆论引导的举措。  相似文献   

19.
智媒时代的算法推荐技术有效解决了既往传播环境下的信息超载性危机,极大提升了信息生产、分发和管理的工作效能。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算法推荐语境下信息内容野蛮生长、信息传播自我封闭以及暗箱操作的潜在风险,容易引发价值观导向错乱、信息茧房与群体极化、算法垄断与算法歧视等诸多社会风险。为此,从加强政治引领、实施分级管理、强化协同治理和推动公开透明等维度,提出会同多方建立、健全智媒时代的算法推荐监管体系与协同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图书馆学研究必须强化社会服务使命意识,一方面,着力解决图书馆业务和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应用问题,另一方面,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包括立法决策服务、智库服务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