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近年转入新闻传播史研究后,出于学科背景的原因,曾经设想结合原有的政治学、历史学基础,关注一下政治传播,尤其是在现当代中国的境遇.也因此,获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1日出版了舒德森的《好公民》后,很感兴趣. 熟悉的读者可能还记得,前几年国内就翻译出版过舒德森的《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及《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最近才知道,舒德森曾在访谈中表示,已出版的几本书中,《好公民》最重要.  相似文献   

2.
处于不同时代的美国学者沃尔特.李普曼和迈克尔.舒德森两人都热衷于探讨新闻与民主的关系,但两人思想的分歧是明显的。概而言之,就新闻是否能够促进民主问题,李普曼是悲观主义的,舒德森是乐观主义的;就新闻如何促进民主问题,李普曼是批判性的,最终滑向了政治精英论,舒德森是建设性的,即民主需要一个"不可爱"的新闻界。  相似文献   

3.
乔云霞 《新闻界》2003,(6):27-28
新闻舆论监督是公民通过新闻媒介表达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是对社会权力(包括权力机构和个人)、公共政策进行评价与监督。它既是遏制权力腐败的“利剑”,又是保障公民权利免受侵犯的“盾牌”。运用舆论监督权力是现代社会弘扬的一种民主政治理念,同时也是现代法制国家推崇的一种宪政信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全面振兴最重要的政治保证和制度保证。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强调“要着重加强…  相似文献   

4.
1987年我党首次提出的新闻传媒"舆论监督"的新功能突破了"喉舌论"的理念下的媒介权力与党(政治)权力的单一的从属性结构模式,这一突破建构了当代中国媒介权力监督党(政治)权力的最初合法性,推动了当代中国新闻传媒反腐败报道的实践中所出现的官方"规定动作"之外的"自选动作"--"揭腐报道"的兴起.但是,由于突破之后,媒体权力与政治权力之间一直未能建构起新的明晰的结构关系,因而导致了新闻传媒舆论监督的具体实践的历程上充满了权力双方的博弈与角逐.而"揭腐报道"实践的起伏,也正反映了媒介权力与政治权力结构关系的动摇不定.  相似文献   

5.
言论自由,新闻、出版自由是现代民主社会确立的公民的基本自由之一,它对保障公民对政府的监督,保证政府听取民意、凝聚民智,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促进民主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任何一种权力都具有侵略性,新闻出版自由尽管不是权力,但是作为一种积极的、动态的权利,一旦被占有优势的强者肆意行使,就会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形成新闻侵权。当新闻出版自由与人们的其他权利发生冲突时,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是当代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题。本文从新闻侵权抗辩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分析。新闻侵权与抗辩事由的概念新闻自由对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  相似文献   

6.
媒介运作失范与公民非有序性政治参与 由于我国的特殊的媒介体制,新闻监督在我国多体现为一级党政权力的延伸和补充.这就使得新闻监督在很多时候异化为政府部门通过媒介行使的自上而下的行政监督和管理,从而使传媒业者和社会公众都产生了错觉,认为新闻监督具有超越国家行政机关的无上权力.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8,(1):12-17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对美国知名社会学家、新闻研究者迈克尔·舒德森的学术思想进行深入的考察、归纳和解析,尝试勾勒其不同研究议题背后的逻辑地图,并结合一手深访资料探讨舒德森的"新闻学的非学科化"思想的内涵及影响。本文认为舒德森对任何形式的"决定论"的戒慎态度,以及成熟的社会史研究视角,对中国本土新闻传播研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闻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是当前新闻改革中的热门话题。这个关系处理得好坏,影响新闻改革的成败。一类意见把新闻与政治等同起来,认为新闻就是政治,新闻工作是政治工作。另一类意见主张淡化甚至摆脱新闻同政治的关系。有的认为,要把党性、喉舌等政治性概念从新闻学的核心内容中排除出去,新闻学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有的不加分析地、笼统地主张新闻不代表政治权力说话。  相似文献   

9.
新闻舆论监督是通过传播媒体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对社会权力(包括权力机构别个人),公共政策进行评价与监督。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介功能多样化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一种民主的理念,是言论自由的表现.是现代国家民主政治的标志之一。舆论监督的实质是将国家事务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将党和政府的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将从事国家管理的公民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它是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力的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10.
新闻自由对于现代民主政治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新闻媒体是广大公众了解国际国内大事的信息来源,是技术、商业、文化进步的推动器,是各种观点交流的平台,是各种意识形态和政治主张交锋的战场。各民主国家都非常重视维护新闻自由的重要性,并逐步形成了一些成熟的制度。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是新闻自由的基础。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及其引申出来的新闻自由是民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基础,也是公民实现知情权和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的根本保障。但我国宪法同时又规定:“中华人民共…  相似文献   

11.
向俊 《声屏世界》2011,(10):20-22
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与其它的新闻栏目相比.能够以其公众的立场、独立的调查手段、严密的逻辑和细节的呈现,完成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读,从而充分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及话语权。那么,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对于公民话语权的建构有着什么样的意义?本文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为例,从公民知情权的拓展、话语权利的建构和理性秩序的建立三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2.
赵莉 《新闻世界》2008,(9):29-30
众所周知.群众监督和报刊批评是所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极为关注并花费了许多精力给予研究的新闻学课题。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又注入了许多新的思想和新的经验。这些新的思想、经验,又结合他关于真实报道、公开报道等原则的阐述把监督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列宁在后期又强调把群众监督纳入法治轨道,给以后的政治实践和新闻实践以新的思路和新的启发。今天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既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下面,我就我国的信息公开与公民的知情权来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3.
特定宣传话语作为权力精英用来维护政治权威性的非强制性手段,因与权力的合谋与生俱来便具有权威性、严肃性的"魅"之底色。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及技术的变革,公众对宣传合法性的怀疑及对新闻图片解释权的增强,使宣传话语的权威严肃乃至真实之"魅"逐渐开始褪去神秘性光晕。本文认为,网民通过狂欢娱乐化处理、悬置语境预设解读图式等策略,对政治类新闻图片进行了"祛魅"。"祛魅"意味着去权威化、世俗化,但如果拿捏不当,则存在走向虚无、极化或"再赋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政经资讯     
【话语】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温家宝总理只有民主才不会出现人亡政息。——温家宝与网友在线交流中说事情不怕报道、不怕公开,只要报道得客观公正就好。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8,(4):62-71
新闻研究者和从业者关于新闻业危机的讨论形成了两种典型的话语框架:"普遍性框架"和"历史性框架"。前者诉诸新闻专业主义的普适价值,将美国19世纪以来的商业新闻视作新闻业的最高形式和普适范式;后者则要求将新闻专业主义置于商业新闻业兴起的社会史语境,通过对经济-历史权力的分析明确这一实践范式的历史性和局限性。一方面,普遍性话语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代表着民主公共生活的基本价值追求。另一方面,变化着的新闻实践,迫切需要研究者超越价值呼吁,从历史和现实中为新闻业危机寻求解释与进路。本文通过对新闻业早期历史的回溯和对当前数字化转型的分析,阐明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性和内在危机倾向,揭示新闻业危机背后更为深刻的价值危机,并尝试探讨重建新闻业公共价值的可能进路。  相似文献   

16.
公共新闻崛起的背景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新闻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美国新闻界兴起的一个社会运动,是新闻界面对社会的批评和信任危机而提出的解决方案。公共新闻理念诞生是对全球传媒体系、新自由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的综合作用的反叛,是从传媒消费主义向媒介公民的回归。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媒体的反民主趋势正在加剧。公共新闻则致力于公民知情权的保障与新闻自由的捍卫。因此,公共新闻理论及其实践是"社会责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在媒体民主功能式微的历史条件下社会责任论演进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论述了政务信息化对民主政治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作者认为,政务信息化能催化政治权力分散,为民主政治奠定基础;能培养人们的民主意识,为民主政治提供动力;能改善公民参政渠道,为民主政治提供保障;会引发一些新的问题,给民主政治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俄罗斯信息公开立法及其实践情况,认为,俄罗斯的信息公开制度从立法层面已经确立,但在实践中却不能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充分实现。其直接原因在于俄罗斯缺乏法制传统和民主实践。此外,这一现象也是俄罗斯政治与经济转型期的现实折射。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对审判机关进行舆论监督,促使审判机关依法裁判是社会监督的体现,也是一种特殊的民主监督形式。新闻监督与审判机关行使审判权的关系新闻监督以其监督面广、反应快、影响面大、作用力强而使公众实现言论自由和知情权,而人民法院作为我国的审判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则是我国法律赋予的权力。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第一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8,(2)
随着新闻业生产实践与传播生态的变革,事实真相迷离下的新闻从业者书写权力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对54位新闻从业者的深度访谈发现,在充满不确定性、主观性的后真相语境中,新闻实践中的书写主体、书写规则、书写话语等逐渐突破传统新闻生产惯习,书写权力成为争夺焦点并主导着新闻生产传播。新闻业边界的模糊带来新闻书写主体的多元化,新闻从业者与公众共同参与新闻实践;媒介组织的社会化对传统新闻选择与编辑标准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新闻生产中的书写规则被不断改写;随着新闻视觉化表达的兴起,颠覆了组织化新闻生产中新闻话语的独白式、单一同质性,新闻书写话语逐渐呈现出互动交往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