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从黑人文化身份入手,分析了当代颇负盛名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中黑人的三种生活状态,并对美国黑人既是非洲裔又是美国人的双重文化身份进行了探索和挖掘。认为作品中挣扎在文化夹缝中的美国黑人只有加强文化身份意识,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牢记过去并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在美国社会更好地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2.
《大连大学学报》2017,(4):40-44
在群星璀璨的美国黑人文坛,最闪亮的莫过于托尼·莫里森。作为世界闻名的非裔黑人小说家,也是世界上唯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她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创作中都显示出黑人文化传统的深刻烙印。本文以托尼·莫里森《爵士乐》中的美国黑人身份解读为切入点,通过对《爵士乐》中主人公身份"迷失"及"追寻"等主题的梳理,系统分析黑人历史及黑人文化对其身份建构的内涵,解读托尼·莫里森作品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3.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文坛上的一位重要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运用非洲主体身份言说和他者身份言说两种方式,揭示了美国黑人揭示出美国黑人安身立命于性别、阶级、种族三重世界的复杂处境,在发展变化的历史背景中重构了美国黑人的文化身份。本文将结合女性叙述学与鬼怪批评理论,以考察研究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文本话语与黑人历史文化的关系为基础,具体探讨莫里森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对黑人文化身份认同处境的揭示与启迪。  相似文献   

4.
如何在白人主流文化的环境里建构黑人文化身份是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创作的一大主题。莫里森以独特的视角和书写策略,对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问题进行了睿智的思考。本文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莫里森创作中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发展特点和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5.
美国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文化身份定位问题日益突出。笔者对托尼·莫里森的作品《柏油孩子》中的人物吉丁,森,西德尼,昂丁和特蕾丝的文化身份进行了分析。这样的分析是黑人女性文化身份选择和认同的前提,对黑人女性文化身份定位的探索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黑人女性戏剧作为美国的一种文化是其在黑人女性小说之后的一种融合了西方批判思想的文学表现形式,是对经典进行批判式的再次翻译。在美国黑人女性的戏剧表现形式中,创作者释放出自己的性别和种族这两种曾受排斥的情感,不断的进行自我的反思和探索,在这种探索中,强调了身份的重要性,因此"身份认同"策略被不断的挖掘出来。在对黑人女性戏剧的创作中,对其身份的解读变成了最主要的主题。因此本文从对黑人女性戏剧出发,通过他们的身份构建和一些典型的案例来对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发展进行解读并且进行批评。  相似文献   

7.
成长小说《巴德,不是巴迪》以其鲜明的黑人文学特色、独特的叙事策略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美国黑人文学乃至20世纪美国青少年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利用黑人独特的叙事策略达到建构主人公文化身份的目的。通过研究小说的语言特征和其中的非语言因素可以发现,小说通过利用美国黑人英语构成"讲述者文本"并再现特定的文化现象来构建主人公的黑人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8.
黑人女性身份的建构是美国非裔文学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当代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家休斯顿·A·贝克将时间意象注入性别维度,强调时间是变化的时间和审美经验的时间,潜在于语言和文本之中表现黑人女性的身份建构。本文立足于美国黑人女性诗学中的时间意识,通过对《秀拉》的文本解读来阐释黑人女性身份建构过程中所具有的流动性与族群社会性特质,进而思考整个黑人民族文化身份的"流散"与"回归"问题。  相似文献   

9.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通过带有族裔色彩的抒写方式,从女性的视角出发,表现黑人女性处在种族与性别双重压制下的迷茫与困惑、挣扎与反抗,表达黑人妇女渴望改变"他者"的处境并获得身份认同的愿望。基于美国黑人女性文学视角,解析美国社会现象中的问题,将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研究黑人女性文学写作主题和创作手法的文化根源,以及其中的精神和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10.
内战后的美国社会,黑人们虽然取得了法律意义上的平等和解放,但是种族主义仍然盛行,不平等现象随处可见.在这黑白文化的"大杂交"中,由于白人文化的主流地位及其霸权主义倾向,美国黑人及其文化时刻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美国黑人如何界定自己?如何在保存自身文化身份的同时,探求和展现自己的个性?这是每一个美国黑人无法逃避的现实.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在小说<无形人>中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求.  相似文献   

11.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展现了主人公寻找黑人民族文化,确立自我身份的过程。主人公对文化身份的探寻经历了迷惘、觉醒、顿悟三个阶段,他对黑人文化的态度从排斥、逃离到最终接受并融入其中。这一艰辛的身份追寻之旅充分说明建构黑人文化身份的关键在于接受本民族文化,自我身份认证的本质就寓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中。  相似文献   

12.
文化身份认同关系到个体的自我归属和精神命运,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性和分裂会导向主体的焦虑感和无根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身份具有流动性,差异性、断裂性的特点,传统文化身份的恒定性,单一性受到了挑战。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她感受到黑人对族裔文化传统的遗忘导致自我缺失,通过黑人族裔文化身份历史流变的书写,寻求白人语境中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重塑和建构。  相似文献   

13.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作品中始终关注黑人文化以及黑人身份的转变,并将黑人元素和文化融入作品的创作中。而作为接受西方主流文学熏陶的黑人作家,她也通过互文意义上的杂糅,糅合了西方经典文本,(如古希腊神话)以揭示非裔美国人的身份困惑和转换。其作品中对黑人传统文化因素如飞翔神话、黑人布鲁斯的运用,让黑人文化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场域中重新构建自我身份。  相似文献   

14.
美国人的身份和形象经常在他们的电影中得到定位或者争议.美国黑人的身份从"黑鬼"到"非裔美国人"可以通过黑人形象在上世纪美国电影以及美国黑人历史上的各个事件中反映出.本文简要论述了20世纪早期美国电影中五种刻板黑人形象的定型,以及五种形象对后来黑人在电影中形象刻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学人物的文化身份阐释是当代形象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美国少数族裔中黑人女性群体的代言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她的作品中,揭示了美国黑人,特别是黑人妇女所遭受的社会压抑和性别歧视,唤起了黑人的自省和改变自我命运的勇气,同时也唤起整个社会对改善黑人成长环境的思索。本文通过对《宠儿》这部作品的分析,从独特的视角透视了美国黑人妇女多重的、复杂的族裔文化身份,同时也昭示了一个民族的觉醒。  相似文献   

16.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美国黑人女性戏剧不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众多的当代黑人女性优秀戏剧作品的发表及她们所取得的成就,无不表明黑人女性的写作再也不是"边缘性"的,其身份也逐渐与"第三者"决裂。笔者从当代黑人女性戏剧中主要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安排等多方面来解析当代美国黑人女性戏剧,从而加深对黑人女性戏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6,(46):28-29
托尼·莫里森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讲述了以佩科拉一家为代表的黑人在白人文化为主导的社会中逐渐丧失黑人文化身份的这一社会现象,而以克劳蒂亚一家为代表的美国黑人却在恪守黑人家庭和社区职责的同时,大力弘扬黑人文化传统,建立合理、健康、独立的黑人文化身份,从而完整保留自身的黑人性。  相似文献   

18.
文化身份认同和边缘学自我批评与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两者相得益彰,同为研究美国文学领域中的重要因素。步入20世纪中后期,由于黑人运动的不断发展,使得黑人文学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不断显现,一大批优秀黑人女性作家产生,为这一时期的黑人女性文学注入了活力,同时也拓展了美国文学的研究思路。对于黑人女性文学而言,女性文化身份的认同是研究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关键。女性身份认同的研究可以重新构建人们的思维方式,颠覆人们心中传统的看待女性的特定模式,同时也为其他种族了解黑人女性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黑人文艺复兴之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人文艺复兴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美国黑人文化"首府"纽约黑人聚居区哈莱姆为中心,由黑人知识分子和文学艺术精英们所发动的一场旨在通过艺术作品弘扬黑人传统文化、提高黑人民族自尊心、争取黑白融合的文化运动.黑人文艺复兴使美国黑人变成一个对美国文学艺术做出卓越贡献的少数民族,树立了新黑人形象,极大地提高了黑人的社会自我意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黑人成为世界大舞台上的一成员,极大地拓展了国际间的文化与社会交往.  相似文献   

20.
黑人文化身份的自我建构是托尼.莫里森作品的重要主题,其早期作品展示了美国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从单向依附、二元对立到和解对话的历程,探讨了双重意识下黑人寻求自我文化独立时与白人文化从对立到和解并相融合的可能性以及实现其独立完整的文化身份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