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当下,以对个体价值的极度尊崇,对主流文化拒斥,以及对日常庸众的蔑视形成的“另类”文学现象,表现出“另类”写作的“私人化写作”、“走向世俗”和“零度叙事”三个明显的“后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当下,以对个体价值的极度尊崇,对主流文化拒斥,以及对日常庸众的蔑视形成的“另类”文学现象,表现出“另类”写作的“私人化写作”,“走向世俗”和“零度叙事”三个明显的“后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3.
苏炜长篇小说超越了先前"知青文学"创作,原因在于小说叙事艺术方面难能可贵的创新:1."听故事/讲故事"和"大故事/小故事"叙事模式;2.通过人物的"偶然性"命运反思理想、爱情、价值、坚守、背叛、有无、得失、虚妄、世俗等价值问题;3.在异域环境中表现小说主题,并描绘出一个时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滁州学院学报》2020,(3):27-33
严歌苓小说的苦难叙事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在其小说的苦难叙事中,价值观的不确定性使其小说苦难叙事具有强大的艺术张力;人性的探究与挖掘使严歌苓小说苦难叙事具有厚重的思想深度;坚韧与接受使严歌苓小说苦难叙事充满了希望与温情;宽容与理解使严歌苓小说苦难叙事走向包涵与融合。其小说的苦难叙事不止于对社会政治文化问题的思考,更具特色的是注重人类共有的、人性层面的开掘,表明出鲜明的人文精神特色,为海外移民文学的开拓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十七年"战争小说是伴随着新政权的诞生,为确立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合法地位而创作的一种革命战争题材小说。"十七年"战争小说的文学史意义主要在于,它是在一个需要规范叙事的年代,合理运用既定的创作原则,从敌我对立双方四维叙事角度,立体建构了一个典型的正义战争叙事模式,并在集权政治的运作下逐渐经典化为一种战争文化写作范式,不仅影响和规范着十七年其他类型文学,甚至在某些方面开"文革"文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6.
铁凝的创作没有回避社会政治叙事立场。但社会政治叙事不是铁凝的创作目的,她擅长日常叙事,她的小说始终以体贴、理解各种社会历史境遇中的"人"为宗旨。对铁凝而言,社会政治叙事只是她小说人物生存的某个具体境遇,也是她与主流话语和谐共处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7.
铁凝的长篇小说《笨花》似乎是以"第三性"(即超性别)的视角撰写的以男性为主角的新历史小说,实际上是采用了日常叙事和宏大叙事相结合的视角、立体地审视了女性的生存境遇和历史意义的女性文学。论文以小说中塑造的三组女性形象为例,说明此小说表面被遮蔽的、实际上在深层仍存在的女性视角以及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女性思绪。小说的成功正在于塑造了这些更深刻更丰满更耐人寻味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8.
段永建 《天中学刊》2007,22(6):80-83
李佩甫作为一位主要从事农村题材创作的作家,在创作中自然衣钵了传统乡土叙事中守望乡土、拒斥城市的情结。进入新时期,他聚焦社会现实、挖掘生活本质,以官本位思想为突破口,既对封建传统积习进行批判,又本着启蒙、救赎与建构的思想,借助其小说文本,在农村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对其所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方式,进行了深刻的思索和探讨,从而实现了对传统乡土叙事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铁凝的创作没有回避社会政治叙事立场.但社会政治叙事不是铁凝的创作目的,她擅长日常叙事,她的小说始终以体贴、理解各种社会历史境遇中的“人”为宗旨.对铁凝而言,社会政治叙事只是她小说人物生存的某个具体境遇,也是她与主流话语和谐共处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0.
"父与子"是一个不断被重复的文学母题,"父与子"的先验矛盾决定了文学中的"父与子"母题有着一种普遍性模式,这一模式在形式上表现为父子二元要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在内容上则意味着对象征秩序的维护与拒斥。通过梳理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可发现在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文本中,父子关系的对立隐喻着传统封建象征秩序下的民族遭际,小说文本普遍采用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及家族逆子视角与"俯视"视点。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正是在"父与子"的反抗和牵扯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叙事模式,营造反叛与背离的叙事张力。  相似文献   

11.
淡漠与消耗:王小波小说中的“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中“一个孤零零的现象”,王小波小说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质地。论文对王小波小说中的“性”进行分析,认为与通常在弗洛伊德“性解放”视阈中编织的“性”叙事不同,王小波小说中的“性”是在福柯“从性中解放”的意义上写出的,它关涉的是游戏、快感和主体的自由,它以其无目的“消耗”来反抗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以其对“虐恋”游戏的呈现来戏弄权力,揭示权力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12.
李劼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相当出色的长篇小说家。他的三部连续性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渡》无疑是中国现代长篇历史小说的开端。小说在结构模式,人物塑造,风俗特征。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突破。它根植于法国19世纪小说,以“风俗史”、“非英雄”的审美追求,展现出了现代历史小说新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3.
“新写实”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刘恒在其“农民系列”小说《力气》《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狼窝》等等中塑造了一个个平庸却具有震撼力的农民形象,这些农民形象之所以能够令读者触目惊心,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展示着一种动人的“力气”形象。农民形象们本身正是这种“力气”的载体与展示舞台。通过对刘恒“农民系列”小说中主人公身上“力气”的解读。笔者认为这种“力气”源于一个“兴奋点”,流淌着“希望之光”,承载着“生存”、“赎罪”的重负,最终归于有意义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论文试图通过分析20世纪30年代“丰收成灾”小说创作热潮背后革命话语的“现实”争夺,揭示其所重构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实”与“反帝反封建”的当下革命需求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对以“丰收成灾”题材为代表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进行历史打捞和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一个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奇迹和异数,一生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三十多部中短篇小说,百余篇散文,另有译作及文学评论等,可以说她是一个创作丰富的作家。她的名字经常与"传奇"这两个字联系在一起,显赫的身世,杰出的才情,还有她的冷艳,她的孤傲,一切都凝聚在她离去瞬间的那个背影中。让我们拿出那些没有被岁月遗忘的文字,感受一下张氏文字特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乡土是莫言小说创作的源泉。他的作品讲述近代以来山东农村的故事,展现出一幅幅奇异瑰丽、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推动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乡土"不仅和文学相联系,也和中国悠久的历史、高深的哲学和灿烂的文化相联系。莫言的小说让我们深入理解"乡土中国"的意义,让我们回顾历史,认识自己,直面现实,去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美丽家园。  相似文献   

17.
当代武侠小说的发展,以台湾与香港为主要重镇,并透过媒体传播,迅速成为通俗文学的主流,尤其作家金庸更代表着华人武侠小说创作的重要指标。由于金庸武侠小说的阅读热潮,以及媒体将金庸武侠小说改编为电影与戏剧的风潮,因而衍生“金庸现象”。故以台湾1950-1990年代金庸武侠小说的流通情况作为论述主轴,亦藉由金庸武侠小说对台湾武侠文学的各种影响,进而析论“金庸现象”,并剖析开启“金庸现象”的历史与文化因素,与“金庸现象”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效应。另外,研究台湾1950-1990年代的社会环境,与金庸武侠小说从“创作”、“禁止出版”至“开放出版”历程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小说叙事中出现了大量"失控"的场面。通过对各种类型"失控"场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失控"是某种精神创痛的泄露。"失控"场面将多方面地揭示各色人等灵魂的真相。在不同小说家的笔下,"失控"的层次性和"失控"的连锁性呈现出奇异的叙事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文学中存在城乡比例失调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市场经济、商业化的操作造成了乡土写作在“80后”文学中受冷落的局面。本文从目前唯一有影响力的“农村80后”作者李傻傻入手,具体分析新生代的乡土文学。  相似文献   

20.
"垮掉的一代",是1950年代反主流文化重要的文学表现和文学流派。当时许多的美国青年,蔑视传统观念并以奇装异服、厌学弃业、浪迹底层社会等"脱俗"方式来表达抗议。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和精神领袖,杰克.凯鲁亚克创造的"生活实录"小说和"自动写作法",真实地写照出这样的文化影响,在人本性、导向性、批判性、创新性和写作的技术性等与小说创作的文化特征相关的几乎所有范畴,作了深刻的反映和全方位的审美传达,从而体现了"垮掉"文学独具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