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言词句知识的灌输赖以文言课文的教学,而在文言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又总希望所讲的词句知识能够相对地集中,最好每教一篇课文就能解决一两个知识专题。于实践中察知:“扎根串联”一法尚为可取。“扎根”,即为立足一篇,攻其一点。《屈原列传》一文中有诸多被动句,或为“‘见’+动词”式,或为“‘为’+动词”式,或为“‘被’+动词”式,或为“动词+‘于’”式,或为“‘为……所’+动词’式,或则什么表被动的词语都不用。一篇课文之中,被动句式如此之多,是集中进行文言句法教学的有利条件。教学中,我们抓住  相似文献   

2.
讲过多遍的课文,怎样才能“备”出新意来?日前听一位老教师的介绍,颇有收获。“只有把老课文当作新课文备,才能常备不懈,常备常新。”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有两段对话,分别有“王曰:‘何为者也?’”和“王曰:‘缚者曷为者也?’”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句式相同,为什么一用“何”一用“曷”呢?以前讲课时,他只是笼统地解释“曷通何”,似乎也足以对付过去。最近备课时,他对此自问了几个  相似文献   

3.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教材每篇课文前面左上角都列有2—3条“训练重点”,毫无疑问,这是要求教师在教读这篇课文时,指导学生围绕这些重点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以将课文中的有关语文知识化为语文能力。 事物的矛盾是多方面的,那就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一篇课文要通过训练而化为语文能力的知识也是多方面的,同样,就要抓住主要方面的知识进行训练,以起到抓纲带目的作用。而这个主要方面的知识,即课文前面所列的“训练重点”。 一些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恰恰忽视了“训练重点”,他们备课时面面俱到,将《教师教学用书》里所列的资料恨不得都照搬进教案里;讲课时滔滔不绝,而不顾学生的练,就更谈不上抓什么“训练重点”了。显然,这种不抓主要矛盾的备课、讲课是收不到良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小木船》这篇课文时,我布置学生自己预习,然后让学生们质疑。预习后,一个学生举手发问:“课文中‘小木船在地上,摔坏掉了’的‘摔’字和我在画书上看到的‘甩手榴弹的‘甩’字不同,是不是书上用错了?”另外一个学生说:“不是用错了,我看‘摔坏’的‘摔’与‘甩手  相似文献   

5.
每结束一篇课文的教学时,我常启发学生再读课文,发现新问题,提出疑问。上完《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有学生提出:“老师,金鱼在哀求渔夫放了它时说‘为了赎回我自己,您要什么都可以’,但在最后不但不答应老太婆的要求,反而什么都不给了,金鱼不是不守信用吗?”问题的提出,说明这位学生还没有彻底地理解课文。其他同学听后,也窃窃私语。我启发学生:“假如金鱼答应了老太婆当女霸壬的要求,结果会怎样?”  相似文献   

6.
《季氏将伐颛臾》篇中有一句:“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课文注释中对“无乃尔是过与”注成:“这不是你的过错吗?”此注释有不尽善  相似文献   

7.
邓健 《学语文》2004,(4):47-47
在人教2003年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菜园小记》一课中,前半篇课文有四处用了“韭菜”,后半篇又有四处出现了在“韭”字上增加了草字头的“韮菜”。这不免让人生疑起来:“韭菜”是什么?“韮菜”又是什么?二者不一样?  相似文献   

8.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传统课文,老师们通常的处理是: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弄清楚小猴子下山“看见了什么,丢掉了什么”;从而让学生懂得做事要有耐性,不能见一样爱一样,到最后一无所获。教学此课时,我最初的设计也大致如此。因此,学完课文后,我也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这只小猴子,你会怎么办?”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大多数的意见都紧扣“主题”,我十分满意,正准备趁势结束课文的学习。突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如果我是小猴子,我会想办法保存好已经得到的东西,利用得到的东西为大家服务。”我心里一动,顺势将学生…  相似文献   

9.
“桂林山水”(六年制小语课本第11册)是篇‘看图学文’课文。本文篇幅短小,层次清晰,抓住特征,描写细腻,是一篇难得的写景佳作。 在阅读课文时,细心的同学曾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课文的题目叫‘桂林山水’,而且开头还用‘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总写,可为什么课文中心部分的二、三自然段,却先写‘水’后写‘山’呢?这样安排结构顺序,岂不是与文章的标题不符?  相似文献   

10.
有一位教师在教吴伯箫同志的《歌声》一文时,只是简单地向学生提出:“请同学们先把课文仔细地读一读,再好好想一下作者‘写了什么’和‘怎样写的’。”结果,虽然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读一读,好好想一下,可是学生读得并不仔细,想得也并不好。 而另一位教师在教同一篇课文时,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假如叫你写‘歌声’这个作文题,你  相似文献   

11.
关于《什么是知识》一课,《初中语文第六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八三年六月第一版。以下简称《教参》)认为“课文的中心论题是‘什么是知识,”。我这种说法是欠妥当的。什么是论题?五册课本的知识专章《论点和论据》、《论证》均没有涉及这一概念,六册的知识专章《立论和  相似文献   

12.
中师《阅读和写作》(第一册)课文《让我们再看你一眼》里有这样一句话:“谁要‘游戏’知识,知识也将‘游戏’他。”在讲到这句话所运用的修辞方法时,许多老师认为是“回环”,我认为这里不是“回环”,而应该是“顶真”。  相似文献   

13.
一、揭示课题处推想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最容易让学生一目了然直接进入推想的窗口。初学一篇课文,揭示课题时,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等方面入手进行推想,揣摩文章内容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写的,文章的写作目的又是什么等等。这样,在学生大脑里形成一种“阅读期待”,然后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将所读内容与自己的预测进行验证、比较,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如教学《赤壁之战》时,抓住题眼——“战”,引导学生推测、猜想:“同学们,你们看看课题中的‘战’字,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严伯春 《师道》2006,(1):42-42
《游天然动物园》这篇课文,对于小学六年级学生来说,一点阅读障碍也没有。如何让课文中所描写的动物之趣成为课堂的学习之趣,我想到了一个妙招:为动物“拍照”!上课了,在指导学生将课文通读之后,我在课题《游天然动物园》之后加了破折号,要求学生用课文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感受。“乐趣无穷”,马上有学生回答,这是明显的。我要求学生接着把作者最后的那段游览感受读一读:“‘哈哈!……’我们在欢笑声中结束了这次愉快的野游。米库米天然动物园之行的乐趣是无穷的,无怪乎每年从世界各地前去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下面该我出手了。“想不想咱们…  相似文献   

15.
襄樊市王定国、周杏荣老师来稿称: 初中第二册语文第二十五课《<论语>六则》中有《述而》篇的这样一则:“子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其中“何有于我哉”一句,课本的注释是:“哪一样我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可是这一句在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却是这样注解的:“对我来说有什么呀?也就是说,这三件事对我来说都不难。”同样的一句话,两种注解的意思完全相反。究竟哪一种合理呢?  相似文献   

16.
第一课时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看图学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伏尔加河在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的? 生:伏尔加河在俄国。课文最后一段点明了。师:为什么说“俄国”,而不讲“苏联”呢? 生:这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最后一段也点明了。师:大家看出了这幅名画产生的时代,这一点很重要,对帮助我们理解这幅画,读懂这篇课文关系很密切。“纤夫”是什么人?“纤”与“夫”在这个词里各是什么意思? 生:纤,是船上的纤绳;纤夫,就是拉船的人,是一种苦力。师: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这幅挂图,然后说说图上画了一些什么?近景是什么?背景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赵家菊 《江西教育》2003,(20):23-24
在课堂教学中,有一种“教”就像那知时节的好雨,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便是“无痕之教”!一、设问无痕例: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西门豹》时,提出的五个问题是:(1)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不痛快?(2)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佩服不佩服?(3)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4)  相似文献   

18.
有些课文的题目,看起来似乎一般,但如果细细地加以品味的话,却可以领悟出深刻的旨意来。在总结《钻石》(小语八册)这篇课文时,我问学生:“为什么课文要取‘钻石’为题?”有的学生回答:“因为课文写的是这位姑娘把拾到的一  相似文献   

19.
“欲擒故纵”的意思是:为了更好地控制,有意放松一步。这个意思在教学中也是有所应用的。这里举两例加以说明。《粜米》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还是不要粜的好,我们摇回去放在家里吧!’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的愤激的话。”这里一个“喷”字用得实在好,其含义是非常深刻的。这个“喷”字是农民们巨大的不可抑制的反抗力量的体现。怎样让学生理解呢?我没有直接问“喷”字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而是首先范读了一遍,  相似文献   

20.
前些日子在西门里小学听了一节语文讲读课《方志敏烈士二三事》。课后听作课老师介绍说:“这课,过去我讲过多次了,可以说是一篇老课文了。老课文也有新问题,如文中的‘哼’字,以前我都读成‘hēng’,这次这样读总觉得不太贴切。经查字典发现是个多音字,本文应取‘hng’音,怎么读呢?请教了其他老师,才找到了它的准确读音。所以老课文,也要做新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