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学目标: 1.整理分析文章中所写的几种泪。 2.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感情,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3.联系实际生活,细细再品味文章的感情,使之升华。  相似文献   

2.
作者写文章是“情动辞发”,学生读文章则是“披文入情”。阅读教学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感知语言文字,而后经过形象再造,使文章刻画的形象呈现在头脑中。这样学生就能进入课文所描述的艺术境界,领会到文中语句的精妙,领略到文章的情趣,真正达到“物我同在”、“人我同在”、“我在情境中”。受到这种情景的触动,必然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从而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因此,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识,仅有理性思维是不够的,还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情感体验,让学生的感情和课文所表达的感情共鸣。学生入情入境的阅读,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3.
何小五 《学语文》2013,(3):15-16
[教学目标]1.翻译全文,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2.体会文章感情.学习其感情表达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董健健 《学语文》2004,(3):4-54
作文是心灵的写照,是认识的再现,是感情的流露。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感情,就有什么样的文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文如其人,作文与做人相一致。作文与育人相统一,在作文的过程中育人,在育人的过程中作文,这便是作文与育人的辨证法。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应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让学生体会文章结构,领会思想内涵,通过欣赏美、学习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家乡小桥的特点,感受水乡之美。2.品味课文语言,有感情地朗渎课文,体会作者爱乡、怀乡之情。3.学习欣赏文章的写作特点,学习表达。  相似文献   

7.
10多年来,教育漫话文章我写了不少,但从没有谈过语文。不谈语文,有两个心理上的因素:起初是因为感情上的麻木,后来是因为理智上的压抑。  相似文献   

8.
张盈  吴莹莹 《贵州教育》2012,(15):28-30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学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能正确、流利、感情自然地朗读课文。 2.通过文章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认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相似文献   

9.
作文训练是综合性很强的训练,如何指导好写作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十分重要任务。一、培养和激发学生感情是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提到:“文以情动人”,“景语即情语”。“情景交融”,“感情真挚”等等。文章的思想是灵魂,感情可谓之为“灵气”。没有感情的文章不能称之为好文章。因而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10.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学习者必须能心司其情,并能以声传情。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重要目标之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可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音韵之妙、意境之美,又可促进学生有效地内化语言。这对于推进课改,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是十分有益的。那么,如何科学而高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以下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朗读是以充沛的感情,运用爽朗生动的普通话语音,清晰响亮地把文章读出来,它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说话”,是把书面语言变成绘声绘色的有声语言的艺术活动。它能深刻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产生较强的感染力。要较好地朗读一篇作品,首先必须深人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其次是要熟练地掌握普通话,同时,要恰当地运用停顿、重音、语调、语速等朗读技巧。这样的朗读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意趣。  相似文献   

12.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做到发音正确、口齿清楚、语气连贯、态度大方并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培养学生语感。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深刻领会文章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一、说设计理念 有感情朗读,叶圣陶先生谓之美读。要使学生能够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美,达到培养情感、陶冶情操的目的,有感情地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有感情朗读主要是把文章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思想感情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话)。所以要让学生沉浸到作品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意味。  相似文献   

14.
在写作实践中,许多同学常常因为自己写不出语言华美感情丰富风格独特的“漂亮”文章而苦恼,殊不知,好文章可以色彩绚烂,也可以畅自然,词章精致感情跌宕文采飞扬的文章固然美,但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到的,尤其在考场上如果雕章琢句,堆砌辞藻,“为赋新诗强说愁”,反而会以辞害意,弄巧成拙。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 给学生合理化建议,用明快活泼的语言与形式挖掘学生的潜能,指导学生感悟身边小事,有条理地写出心中所想,尽可能地把文章写得内容丰富,感情真实可信。这要求教师在指导时层层递进,勿“填鸭”,而是要启发。  相似文献   

16.
冶进财 《青海教育》2010,(11):27-28
写文章首先要解决写什么,即写作内容的问题,而内容的核心是材料。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感情是文章的血肉,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骨架。思想平平,文章不会深刻;感情淡淡,文章不会感人;材料不精,文章不会吸引读者。而这三者之中,材料又是居中且直接关乎另外二者的因素。主题由材料表达,感情由材料而生,一篇好的文章,材料的选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学生在写作中应如何选择充实、典型、真实、新颖的素材呢?  相似文献   

17.
林荣贵 《成才之路》2011,(35):28-28
所谓朗读是指学生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朗读教学则是指如何引导学生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新的课程标准规定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书声琅琅,被教学名家列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要义。目前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相似文献   

18.
黄丽 《现代语文》2006,(6):57-58
中学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无论是议论、叙事、还是抒情的文章,都是作者对客观事物有感而发,灌注着作者丰富而强烈的情感甚至凝聚着自己的心血和生命。即使以逻辑推理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说明文、议论文如同朱光潜先生说的:“我很相信说理文,如果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感情,要用一点形象思维的”,也同样蕴含着一定程度的感情色彩。以作者情感之火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焰,把情感教育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必须而且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是一种建立在对于文章具有一定理解基础上的综合性学习行为,对于加深学生学习理解、提高学生综合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是语文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要求。小学中段学生年龄普遍偏低,对于文章感情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是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小学中段语文朗读教学入手,就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发表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康乃馨     
文章以一枝“残破”的康乃馨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小男孩对母亲的爱,感情深沉而不做作,用简单的文字和故事表达了“爱不会有残缺”这样深刻的主题,令读者轻易感受到作者的乐观与开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