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莆仙话与闽南话的许多共有词语之用法明显不同于闽东话,体现了词义的共同创新。即使是沿海闽语共同之词语,但就词义创新方面莆仙话也更接近于闽南话,而闽东话的许多固有说法却未见于莆仙话。这种词义上的“共同创新”之特点与莆仙话是从闽南话中分化出来的历史相关联。  相似文献   

2.
蔡国妹 《闽江学院学报》2007,28(4):39-41,74
处于闽东和闽南交界地界的莆仙话是闽东话对闽南话长期影响和渗透的产物,但往往体现出其自身独立发展演变的特征。入声舒化现象是莆仙方言最具有研究价值的特征之一,即部分白读的入声已舒声化,阳入白读混入阳平,阴入白读混入阳去。这种分化以文白读和古韵摄为条件。其产生于一百多年前,产生原理是喉塞韵尾-弱化消失,音节延长,单独成调,在语言系统的经济性原则的作用下,并入调值和调类相近的舒声类。这种入声调的演变过程在闽语的其他方言点及南部吴语和徽语中也同样存在。  相似文献   

3.
宏观上,“词汇的融合”通过数据表明,莆仙话更接近闽南话而与闽东话稍远,莆仙话的词汇独有率比其与闽南话或闽东话的共有率更高,这是其独立为闽语次方言的一个重要依据;微观上,“词语的叠置”、“词语的合璧”和“词义的泛化”是莆仙话由于地缘临近而混合闽东话某些特征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4.
从声母的文白异读、韵母的文白异读、声韵的文白异读、声调的文白异读四个方面举例讨论了富平城关话的文白异读现象,并认为其文白异读具有区别词义、透视历史层次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文白异读是祁县话也是晋语很重要的语言现象,祁县话的文白异读很丰富,由于“白话”太多,以致外地人很难听懂,而晋中地区各县方言之不同也表现为白读的不同。本文介绍了祁县话文白异读的类型以及文白异读的表现特点。  相似文献   

6.
上宁乡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上宁乡话正处于湘语长益片向娄邵片过渡的前沿,上宁乡话的文白异读对湘语的发展演变是一个重要的反映。论文将从声、韵、调三个方面对上宁乡话的文白异读进行分类描写,并通过和娄邵片、长益片语音特点的比较来看上宁乡话在文白异读系统上的特点和异读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7.
莆仙方言是闽语五大次方言之一,它是受闽东话的影响从闽南话分化出来而形成的一种极具特色的过渡性方言,很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但据以往研究资料,在闽语中莆仙方言的研究者和研究成果都比较少。莆仙方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开发表的文献,集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在研究内容、方法、视角等方面进一步拓展,以促进和加强莆仙方言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地处福州与闽南之间的莆仙地区是福建主要侨乡之一,印度尼西亚是其重要的侨居地。从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人文适应性3个层面分析近代莆仙侨乡民居建筑的审美文化。莆仙侨乡民居建筑兼具闽东福州与闽南的传统建筑文化特征,与南洋建筑文化融合过程中表现出局部的洋化现象,形成了东南两方兼得相宜、内敛尝试性开放、中外兼容并蓄的闽东南侨乡民居建筑文化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9.
黄冈话的文白异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黄冈话的文白异读。一、考察文白异读的主要类型:见系开口二等字的文白异读等,凡五类;二、联系新旧读、零星异读,见系开口二等蟹摄字的读音等语言事实,证明:黄冈话文白异读是方言间互相渗透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文白异读的研究是方言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以<方言调查字表>为调查依据,从声、韵、调三个方面对浙江黄岩话的文白异读情况进行详细的整理和描述,探讨并总结黄岩话中文白异读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太谷方言文白异读现象丰富且复杂.古全浊平声今塞音、塞擦音的字,文读送气音,白读不送气音;初、崇、昌、船、禅母部分字文读送气塞擦音声母[tsh],白读擦音声母[s]或[f];部分影母字和疑母字文读零声母[o],白读鼻音声母[n]或[η].曾、梗两摄文读鼻尾韵,白读是开尾韵;果摄开口一等个别字文读[∞]韵母,白读[ie]韵母.白读音与白读音结合较稳固,地名多保留白读音,反映风俗的词语一般读白读音.  相似文献   

12.
中古四声在闽北方言的今读与古今声母的类型存在着制约关系,同属内陆闽语的闽中方言也有所体现。考察中古上声在内陆闽语的演变:首先统计各方言今读声调的字音数的分布比例,把握古上声在方言中的演变大势;然后以声母今读保留浊音的石陂方言为纲,依古声母清、全浊和次浊三类顺序,从文读和白读两个层面分别加以考察,以明晰古上声在内陆闽语今读调类的文白层次与对应情况,并勾画文白层次的分布特征,追索其在相关历史文献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邵阳方言的文白异读非常丰富,且有自身特点.从声母、韵母两个方面描写邵阳方言的文白系统,并探讨了文白异读所透露出语音演变规律及特点.  相似文献   

14.
汉语方言中的历史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邦新 《中国语文》2012,(5):387-402,479
汉语方言中的历史层次可能是语言中特有的现象,近年来引起研究者浓烈的兴趣。历史层次基本上指文白异读,一般的了解白读是白话音,文读就是读书音。除闽语以及极少数方言之外,其他方言的文白异读都是局部的、片面的,只有闽语等少数方言是相当全面的。官话、吴语、晋语、客家话、赣语、湘语、粤语大体跟北京音一样,文读未必是读书音,而是一种白话音,时间或早或晚。当两种白话音融合的时候,用其中一种强势的白话音来读书,因为用这种白话音读书,慢慢就成为文读。这是两种白话音的混合引起的现象,其中也许还有更早期的底层。另一种情形较为全面,就像闽语跟儋州话,白读是本有的,文读真的是所谓读书音,由于科举盛行,文读是为了读书从强势方言借进来的语音,以及离标准音远的地方引进的形形色色的外来方言。  相似文献   

15.
研究海南闽方言与民俗关系,得出闽方言区民俗孕育和产生了闽方言俗语。用闽方言区的鸡民俗与鸡俗语为例,说明了越是广泛流行的民俗越能产生丰富的相应俗语。海南闽方言区独特民俗也产生了独特俗语,从这些独特俗语中也可以体会到海南独特民俗事象。  相似文献   

16.
闽南语是中国古老的语言,它的发音保留许多古音的特色,闽南语在声韵学、字义学、民俗学等多方面有非常重大的价值.从<诗经>一些语词所存在的古义至今仍被活用于日常闽南语中的实例,可证明<诗经>与闽南语有着一脉相承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文白异读有三个很重要的性质。一是文白异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这种系统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并且系统性不应当被推至极至。二是文白异读是因他方言作用而引起的,“自己的”和“外来的”之间具有相对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读音是可以突破一方方原有音系的。三是一字的文读音和白读音对应的意义具有相关性,这种相关性表现在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徐州方言入声字存在着年龄层面上新老两派文白异读系统,老派音文读和白读之间,韵母不存在对立,大都是[e],而声调上对立整齐,凸显了文白异读中声调手段的强表达功能;文读的阴平调值向44靠拢。新派音则显示了普通话对方言的覆盖作用。探讨了移民因素对徐州方言文白异读格局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讨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一,如何利用文白异读来确立一方言的语音层次,强调应区分文读音和文读层音、白读音和白读层音;二,分析了文白异读所涉及的各种复杂的语音层次;三,讨论了文读层音与白读层音之间的关系,强调文白异读是不同方言系统在共时音系中的叠置的说法是不全面的,文章最后否定了北京话白读层音是由文读层音"衍生"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考察中古去声在内陆闽语的演变。首先统计各方言今读声调的字音数的分布比例,把握古去声在方言中的演变大势;然后以声母今读保留浊音的石陂方言为纲,依古声母清、全浊和次浊三类顺序,从文读和白读两个层面分别加以考察;最后对因接触而产生的一些变异现象进行分析,分析集中于来自共同语和南平"土官话"的影响,包含调类和调值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