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汉字书写教学中,有很多细节性的内容需要处理,比如“羽”在上下结构的字中,处于上面时,其中的“钩”要写成“竖”,同样“雨”字处于上面时,第三笔“横折钩”要写成“横折”等等,这类型的问题是书法上的要求导致的。  相似文献   

2.
《语文知识》1995年第9期刊登了魏兆云同志的文章《浅谈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该文开头就提出“语文教材的基点是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我们觉得这种说法带有很大的片面性,提出来与作者商榷,以期得到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学一学 这一期我们来学习横折钩类的偏旁部首。“ ”是这类偏旁的基本字根。书写时注意,横画略略右上斜,转折时顿一顿,写成—个方折,竖画重按行笔,写得比横画粗一点为妙,出钩不宜太长。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识字(二)第1课。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新笔画“竖钩”。2.理解量词“群、堆、颗”的意思,积累并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相似文献   

5.
《语文知识》1991年第12期刊登了刘章同志的《古诗文中的十二时》一文,1992年第3期又刊登了徐安基同志关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十二时辰表示法”的文章。两文都对古代十二时辰同现代一日二十四小时的对应关系“按先后次序”排表作了说明,现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6.
在东滩初中视导时,我们发现学生的作文上错别字比较少。他们究竟是怎样帮助学生减少错别字的呢?听老师们说:“要想学生少写错别字,教师自己必须先注意,要把正确的字教给学生,教师写错了,学生也会跟着写错。”这话很对。我们在别的学校就看到过这种现象:语文老师在黑板上把“欺骗”错写成“期骗”,学生在笔记里也就写成了“期骗”;物理老师把“电量”写成“电(?)”,学生的作业里也写了“电(?)”。东滩初中的校长告诉我们:“过去我们总是强调语文老师要注意消灭错别字,语文老师也的确做了不少  相似文献   

7.
当当当,大猫写字学校又开学啦!猫老师:大家来看看“老马识途”中“马”字的竖折折钩、“画龙点睛”中“睛”字的横折钩、“鸟飞兔走”中“飞”字的横折斜钩、“朝三暮四”中“四”字的竖弯,大家看见了吧,我们今天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练好这几个笔画。  相似文献   

8.
正第六讲钩法钩法,在汉字中形态多样。钩画名称,往往是根据其所依附的主笔命名:钩画与竖画组合称为竖钩,与横画组合称为横钩,其它还有斜钩、卧钩、竖弯钩、竖折折钩、横折钩、横折弯钩等等。例如:"事、巧、思、机(机)、讫(讫)、元、阁(阁)、功、穴、夷"等字。(图1)所有钩画,都是在一个长笔画末端,改变用笔方向,折笔用侧  相似文献   

9.
《天津师大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五期刊载了薛纪湉同志的《在“较深的意义”上界说真理》一文,提出“把真理界说为正确反映事物规律的理性认识”的观点,认为不应把正确的感性认识纳入真理范畴。同刊一九八四年第二期发表了陶胜先同志的《真理应  相似文献   

10.
《语文知识》1993年第4期上发表了宋广富同志的《关于“兵精足用”的“足用”》一文,文章中心说的是对高一册语文《赤壁之战》一课中“兵精足用”句的“用”字应该怎样理解的问题。宋同志认为“课本注释说:‘足用,足够使用。’……这条注释欠妥当。”又认为“‘足用’应解释为:‘物资充足’。……‘兵精足用’意  相似文献   

11.
读罢《语文建设》2002年第9期付炳熙先生的《语文新课程的知识观》和2002年第11期苏培成先生与之争鸣的文章《不能为了“新”而否定正确的“旧”》,我深受启发和鼓舞的同时,想以一个一线教师的身份也发表几点看法。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应该…  相似文献   

12.
龙溪淼同志在《谈谈“三人行”的“行”》(见《语文知识》94年第3期)一文中否定了“三人行”中朱熹所作的“出行”的解释,认为应解释为:“表示处所,犹这里、那里。用在人称的后面。”我不敢苟同,特此商榷。  相似文献   

13.
苏轼《石钟山记》甲有云:“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对于句中的“临汝”,历来诸家注本都认为是现在的河南临汝县。现行统编语文教材原来也是这样解释的。可是从1984年秋以后再版的课本却改为:“临汝,现在江西省临川县境内。”这大概是人教社中语室的同志根据同年《语文学习》第四期《“临汝”在哪里》一文而作的校勘。我认为前者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4.
学习现代汉语文字部分也可以利用图表的方式,把分散的知识点集中在表格中,给人以视觉的冲击,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一、笔画和笔顺笔画指的是构成汉字的各种形状的点和线。在工整地书写楷书的时候,从落笔到提笔就叫一笔或一画。传统上把汉字的基本笔画分为八种,即:横、竖、撇、点、捺、提、钩、折。196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规定了五种基本笔画,即:横、竖、撇、点、折。传统笔画中的“捺”被归并到“点”类,“提”被归并到“横”类,“竖钩”被归并到“竖”类,“竖钩”以外的所有复合笔画…  相似文献   

15.
<正> 最近,先后看到了潘凤湘同志写的《改革语文教学初探》(甲)(南昌市教育局《教学动态》1979年第2期)、《语文教读法初探》(乙)(《江西教育》1980年第1期)和胡经修、余应源同志写的《教会学生读书——南昌二中潘凤湘老师教学经验介绍》丙(江西师院《语文教学》1980年第3期)(以下引文按甲乙丙序号标明),使我们知道潘凤湘同志近三十年来“热心于语文教学改革”、“坚持不懈地探索中学语文教学的新方法”(丙)取得了丰硕成果。潘凤湘同志那种“始终立足于改革,从实际出发,大胆创  相似文献   

16.
《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是陶斯亮同志用“心”写成的,用“血”写成的。 全文有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陶铸同志在一九六七年  相似文献   

17.
《中国语文通讯》一九八一年第四期发表了陈迪明同志《文言里确有“×者”一类后置定语》一文,陈同志认为:“战士还者”一类不是“范围定语 中心词”的结构,而是前正后偏的定名结构,“还者”一类,都是“形容词性或动词性结构,作后置定语”,“者”是后置定语的标志。 此说可以商榷。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不加思索”这一成语,好多人认为它用错了,是“不假思索”之误,如朱旗先生的《“不假思索”与“不加考虑”》(见《语文知识》1991年第8期)、《“不假思索”能作“不加思索”吗?》(见《语文月刊》1996年第5期)、朱兆功先生的《是“不假思索”,不是“不加思索”》(见《语文知识》1996年第12期)。  相似文献   

19.
马中礼同志认为《战国策》中“坐行蒲服”的“蒲服”即“匍匐”不一定准确,他以为“蒲服”应理解为“穿着用蒲草编织的衣服”,并说,“匍匐”直接写作“蒲服”的例子还从未见过。(《“蒲服”并非“匍匐”》见《语文知识》1994年第3期第39页)  相似文献   

20.
鲁迅著名小说《一件小事》的主要人物,是知识分子“我”,还是人力车工人,历来存在不同意见。北京《中学语文教学》八○年第八期姚健同志的文章,江西《语文教学》八○年第四期唐荣昆同志的文章,又再一次系统地论述:是前者而不是后者。这个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正确归纳《一件小事》的主题,而且关系到探索鲁迅前期的思想发展,不能不认真进行讨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