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改革开放40年,课程专家锐意进取,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促使中国课程研究走出长期沉迷于国外课程理论的阴影,逐渐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彰显文明互鉴的大国风范。东学西渐是中国课程研究未来发展的重大趋势。中国课程研究应自主创新,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精神,汲取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在意识形态、理论基础、研究范式、队伍建设、文化自觉、话语体系等方面进行战略思考,为世界课程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2.
十六世纪,在欧洲受基督教冲击的天主教,急需寻找欧洲之外的传教场所,于是一批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他们除传播基督教文化外,也带来当时西方的一些哲学科学知识和器物文明。在这次中西文明的相遇和交流中虽然发生过冲突,但耶稣会士也传递了大量的中华文化信息给欧洲,包括不少的儒、道经典著作,这一交流,曾一度引起欧洲的中国热,也影响了一批欧洲启蒙时期的思想家和改革家,有力地推动了欧洲的启蒙运动和中国文化的传播,为世界文明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国哲学走向世界,是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促进中外文明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助力.中国哲学走向世界可以分为外国主动引入和中国自觉迈向世界两个维度.通过梳理20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的东学西渐史,以"他者"视角为镜,以史为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答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的三个关键问题:中国哲学为何要走向世界、中...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研究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长期以来,我们主要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主要由教师讲授,考试形式单一。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教学模式的弊端已逐渐显露出来,构建一种新的适合社会发展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为此,笔者构建了“研究式教学模式”,相应地在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方式、考试测评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旨在通过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他们的能力素质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长期以来,我们主要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主要由教师讲授,考试形式单一.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教学模式的弊端已逐渐显露出来,构建一种新的适合社会发展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为此,笔者构建了"研究式教学模式",相应地在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方式、考试测评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旨在通过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他们的能力素质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6.
课程开发研究在中国课程学研究中占有着重要的一席,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课程学研究发展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40年的课程开发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它们分别是对西方课程开发模式理论的译介、对课程开发基本问题的逻辑思辨和对校本课程开发基本问题的理论探讨。这些方面的研究让我国课程开发研究重与世界同步,既为课程学科积累了智识财富,又为课程实践贡献了理论智慧。未来,我国课程开发研究宜在关注国际学科发展前沿的同时,着力基于本土课程实践的原创性理论研究,为世界贡献中国的课程开发思想和理论。  相似文献   

7.
课程研究在中国大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陆课程研究在不懈的探索中,从依附走向了独立。深化了旧有的研究路向,开辟了新兴的研究格局;探讨并构建了课程理论体系,重建了课程概念,拓展了课程研究范畴;密切了与课程实践的关系;集中探索了课程现代化、课程改革、课程形态、课程研究方法论、课程实验等问题,取得了课程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大陆课程研究将在自我批判和检讨中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8.
我国课程政策研究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孕育期、兴起期和勃兴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课程政策的内涵;2.课程政策的过程;3.课程政策的价值分析;4.课程政策的影响因素;5.课程政策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研究领域比较狭窄、研究方法不够成熟.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学政治课程研究不断深入。文章通过对我国中学政治课程研究成果的回顾,总结了课程研究的发展历程、课程研究的问题与观点,并认为中学政治课程研究中存在着局限于教学论视域、忽视课程基础理论的反思性研究、研究定位的政策化模式、缺乏对课程发展历史的理性探讨等问题,提出了以基础理论研究为指导增强课程的综合研究能力、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总结课程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在比较研究中探讨本土化的课程发展模式等研究视点。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潜在课程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其理论研究已走过了近一个世纪。60年代末,潜在课程——作为一个新崛起的研究课题,以其独特的角度及宽阔的视野在课程研究领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关于潜在课程的研究萌芽,一般认为应追溯到杜威(J.Dewey)和克伯屈(W.Kilpatrick)的思想。或许可以更早,因为从潜在课程研究的内容来看,较为关注教学的教育性,而关于这一问题早在第斯多惠等教育家那里便可以寻到精辟的论说,只是这些萌芽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校课程改革大致经历了恢复与调整、积极探索与尝试、高潮与深化发展三个阶段,从对高校课程理论的摸索到理论的初建至系统深入的研究,从高校课程改革实践的调整、系统优化至逐步完善,我国高校课程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1世纪初叶,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我们的改革仍需不断向前发展.加强课程理论的本土建设以及与课程实践的有效融合、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完善教学内容等都是高校课程改革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课程改革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校课程改革大致经历了恢复与调整、积极探索与尝试、高潮与深化发展三个阶段,从对高校课程理论的摸索到理论的初建至系统深入的研究,从高校课程改革实践的调整、系统优化至逐步完善,我国高校课程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1世纪初叶,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我们的改革仍需不断向前发展。加强课程理论的本土建设以及与课程实践的有效融合、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完善教学内容等都是高校课程改革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课程本质研究及其方法论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一、课程本质认识的演变 课程本质规定着课程研究的方法论取向,是课程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因而常常被认为是“课程论的中心和基调”。课程本质说到底乃是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因为人们一般是通过定义来揭示或表征本质的。但是,课程究竟是什么,不同的课程学者有不同的解答。可以说,有多少个课程学者,也就有多少个课程定义。我国教育学界对课程本质的认识,不仅受到我国古代典籍中“课程”词义的影响,而且也深受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多元课程本质观的一定影响。尽管如此,透过改革开放20年课程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我们依然深深地感受到课程内涵的不断拓展和丰富。  相似文献   

14.
海莺 《教育导刊》2003,(2):30-32
课程行动研究是一种切合教师实际与需要的研究方法。它旨在提高教师研究意识与教育研究人员的参与意识,促进课程的发展。课程行动研究需要教师在实践中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课题与研究方式,并在研究中加强理论学习,注重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5.
课程实验是课程研究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式之一。在当今世界课程改革与实践发展过程中,课程实验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实验的推进,课程实验的理论和方法问题已经成为课程领域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之一。但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对课程实验本体论方面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实施办法研究较多,  相似文献   

16.
课程行动研究是一种切合教师实际与需要的研究方法,它旨在提高教师研究意识与教育研究人员的参与意识,促进课程的发展。课程行动研究需要教师在实践中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课题与研究方式,并在研究中加强理论学习,注重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南京市69所学校开展的课程研究进行再研究,结果发现,以学校为主体的课程研究特点鲜明:其内容具有校本化的逻辑起点,其方式具有范式转型的意义,其目标具有明确发展价值,其意识具有本土文化自觉。但同时也存在着研究的问题意识不足、研究方法的规范性不够以及研究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多为"嫁接"的现象。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在研究内容上聚焦有核心发展价值的问题、研究方法上重视实证分析、研究取向上立足本土实际,提升课程研究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课程行动研究是一种切合教师实际与需要的研究方法,它旨在提高教师研究意识与教育研究人员的参与意识,促进课程的发展.课程行动研究需要教师在实践中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课题与研究方式,并在研究中加强理论学习,注重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南京市69所学校开展的课程研究进行再研究,结果发现,以学校为主体的课程研究特点鲜明:其内容具有校本化的逻辑起点,其方式具有范式转型的意义,其目标具有明确发展价值,其意识具有本土文化自觉。但同时也存在着研究的问题意识不足、研究方法的规范性不够以及研究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多为"嫁接"的现象。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在研究内容上聚焦有核心发展价值的问题、研究方法上重视实证分析、研究取向上立足本土实际,提升课程研究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顿渐之争"古已有之,而宗密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好的梳理。他总结了六种关于"顿渐"的不同观点,其中他对"顿悟顿修""顿悟渐修"以及"法无顿渐,顿渐在机"这三种观点比较赞赏。不过宗密最提倡的观点还是"顿悟渐修",这是因为"顿悟渐修"和宗密的其他思想组成一个理论系统。宗密的"顿悟渐修"思想具有卓越的历史意义,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争议。不过学界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对宗密思想本身的研究,而对于相关争议的研究则略显不足,因此对这些争议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宗密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