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德育课程是德育活动的基本载体。改革德育课程,选择德育课程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践德育价值的首要出发点。德育课程改革通过学科德育课程表达或嵌入德育价值,以隐性德育课程渗透德育价值,用校本德育课程传达德育价值,是未来德育实践新价值观的基本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2.
隐蔽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以其独有的特点、功能及其施教方法与学校德育工作密切相连,要全面改善高校德育过程,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必须完善德育课程体系,促使隐蔽德育课程的作用由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化。  相似文献   

3.
国家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但是,将这门课仅仅当作一门课程来对待,会导致这门课在学校宏观德育建设中的缺位,影响其育人效果的取得,并容易造成校本德育课程对国家德育课程的僭越.这同时也不利于这门课程目标的落实,不利于多学科内容的整合,也不利于国家德育课程的实施.为此,需要在观念层面明确国家德育课程的德育地位;在体制上搭建教学部门与德育管理部门的联动机制;在行动层面处理好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一与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德育课程在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开发利用校本德育课程不仅成为一种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成为一种个体发展的需求。开发利用校本德育课程必须做到:目标制定力求“以人为本”,内容选取趋向“生活化”,课程实施引入“组织参与模式”,评价方面建立学生品德档案袋。  相似文献   

5.
注重德育课程研究 探索现代德育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佘双好 《中国德育》2002,(12):21-23
  相似文献   

6.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关键与重心,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就是指立足本校特点,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挖掘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各种德育资源,并整合各种德育资源,贴近学生、学校、社会,开展德育校本课程研究,创造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将德育工作落在实处,提升德育工作效益,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本文就如何挖掘校内外德育资源,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提升德育工作的效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高职课程改革进程中,德育课程的改革是高职课程改革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对高职课程设置、教材的内容及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德育课程设置中突显隐性课程的价值,高职德育课程的改革必须要把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置于同等重要地位,注意德育课程的建设方法,把隐性德育课程渗透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8.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推进德育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校以开发德育校本课程为入口和龙头,全面推进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德育内容不断完善,适应学生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使德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促进德育形式的不断变革与创新;使德育思路得到根本转变,实现了显性与隐性,他育与自育,学校、家庭与社会,知与行的结合;改进德育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和谐健康发展,从而有效提高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小学德育课程的主要问题是德育实效性差,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德育研究缺乏实践关怀。针对这种现状,通过实践访谈和调查,了解一线教师对目前小学德育课程的态度与认识,揭示存在的问题,为小学德育课程的建构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0.
认知性德育课程与活动性德育课程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恒平 《天津教育》2003,(12):11-13
在我国,“德育课程”这一专业术语是近几年才开始使用的,在以往的德育理论和实践中,多以“德育组织形式”、“德育途径”来体现。在德育实践中,有一个问题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并妥善处理的,那就是德育课程的主要性质或主体部分究竟是认知性的还是活动性的,抑或两者并重。无论在欧美还是中国,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既是一个从未得到解决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不得不解决的实际问题。一、认知性德育课程和活动性德育课程的要义认知性德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以直接传授道德知识或价值,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为目的的正规课程。顾名思义,认知性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11.
校本德育课程既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也是学校德育特色的体现,但在开发过程中,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校本德育课程开发过程中,除了遵循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原则和程序外,还需厘清几对关系。本文着力于此,以期更好地开发校本德育课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效率。  相似文献   

12.
德育课程建设作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一环,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内容。古今中外不同的民族文化哲思理路为德育课程建设提供了不同的路径经验,“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是中西方截然不同的哲学思路,决定了双方在高等教育德育课程设置上的分野。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把教化功能融入课程体系当中,实现了知性与德性的完美融合。这种传统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逐渐式微,最终导致传统文化德育职能在现代课程体系中的缺失。进入新时代,高校面对德育存在的种种困境,应重回“天人合一”的思考方式,实现德育课程向课程德育的转变,构建课程德育体系,真正肩负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3.
隋艳苹 《生活教育》2014,(13):101-102
"生活德育"是德育回归主体、回归规律的体现。作为德育的主体,学生在"衣、食、住、行、人际交往"等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体验、生成和发展"爱生命、爱自己、爱他人、爱环境、爱艺术"的道德情感和行为。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德育课程得到重大发展,但德育课程至今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仍然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也是不争的事实。德育课程的弱势地位,固然与德育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相关,但人们对德育普遍持有的偏颇价值观则是问题的根源所在。重塑德育课程形象和提高德育课程地位,需要端正对德育价值的认识,确立幸福的德育价值观,并以之引领德育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德育课程是中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为什么进行德育教学改革、德育课程改革的瓶颈是什么、德育课程怎样改革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显性德育课程在我国高校德育课程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但要真正实现德育的战略目标,还必须以隐性德育课程为补充,使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有机地相结合,加强隐性德育课程在高校德育课程建设中的互补作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19.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优化形式,使内容设计表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时代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樊学艺 《中国德育》2006,1(12):86-86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课堂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德育课程是德育课堂的核心。调查显示,当前德育课程缺乏实效,德育课程开设情况不佳,学生对德育课和德育教师的认可度不高,德育课在生活中的作用不够理想。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重的。1.“权威性、约束性、强制性,被动性、他教性”和“成人化、形式化、违心化”是人们对传统德育弊端的概括。长期以来,学校德育的政治性、目的性、功利性太强,教学过程中“完成任务”、“走过场”、“照本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