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凌虹 《湖南教育》2010,(4):32-34
教材文本是教师教学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的教师片面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不知道将文本置于什么位置;有些教师盲目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无暇关照教材文本,甚至冷落、淡化、遗忘教材文本。其实,文本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最宝贵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也不能忘“本”,否则就是舍本求末。语文教学只有把“本”留住,把“本”激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因为教材编写要兼顾地域性、学生差异等因素,使得教师在用教材教的过程中有很大创生空间,文中以一次有效尝试引发创生教材空间的猜想,在探索中,找寻到多种创生教材的方法,揭示了创生空间的巨大,但创生过程中要紧抓“儿童性”与“数学味”。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教材处理?简言之就是“教什么”、“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以新目标英语为例,在使用过程中教师普遍存在下面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多,难以按时完成;课堂活动多,难以分清主次,合理取舍。二是生词量较大,教师把握不了“重点词”,导致学生掉队。三是对于教学内容,教师不会进行合理调整、删减和补充。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处理教材。  相似文献   

4.
落实2022版课程标准,教师在“用教材”教的过程中更加需要把教师的“讲”让位于学生的“学”,促进学生自主经历教材字面表述的“现实化”内容解构和“儿童化”意义建构的过程。本文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比例”单元的概念教学为例,谈如何从“现实化”教材解构转向“儿童化”思维重构,实现教材理解从“成人思维”“编写思维”“教材思维”的书面表述向儿童思维表达的自主突破,从而推动学生认知的不断深入与核心素养的应然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明静 《学苑教育》2023,(36):79-81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材在辅助教学、促进小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方面的作用,教师应采取解构教材、重组单元和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通过解构教材,教师能够循序渐进地理清教材中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通过重组单元,教师能够构建一种更加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发展需求的单元教学体系;通过任务驱动,教师能够助力学生构建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全面发展核心素养以及逐步塑造优秀品格等。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是由教师决定学生,教材决定教师,给什么教什么,教材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回答,怎么理解。我们的教学总是缺少学生的自主活动,缺少互动性的交往,缺少学生对作品的平等对话和理解,总是要按教师的理解、编写者的解释学课文,缺少平等对话的空间,缺少批判性思维的余地。”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我大开眼界,从根本上给我指明了方向。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用教材教是摆在我们而前的重要课题。以往的教学.教师精心备课,严格遵循教学大纲.课本上有什么教什么。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是学到了知识.却没有了能力。这是典型的教教材,显然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数学教学中我们努力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相似文献   

8.
教学视角是多角度的,是变化着的;从不同角度来观察、认识教学中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能形成一个动态的立体的教学视角系统。 1.教师→教材/学生。用点拨教学的观点来看,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的认识,视角是变化的。这个“变化”具体表现为:①在点拨教学之前,教师既独立地研究教材,又独立地研究学生,同时,又把教材和学生融为一体加以研究。②在点拨教学过程中,教师认识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学生认识教材”的认识过程与认识结果。这句话的意思,展开来说就是:加着重号的“认识”是教师的“认识”;教师“认识”什么呢?主要是“认识”学生学了什么,怎么学的及学的效果如何。当然,学生的“学”,是  相似文献   

9.
“生活中的大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的教学内容,由于生活环境的局限性和内容的特点,学生对千以上的大数不可能有直接的体会和深切的感受,根据教材安排我进行了一节课的教学后,仍然感觉孩子们对“千”尤其是“万”还是不能够完全理解,于是我安排了下面的一节活动课。  相似文献   

10.
一、精讲复式课堂中,教师在进行直接教学的有限时间里,必须遵循“精讲”之教学原则。1.精备“教材”和“学生”。一是精心备好教材。课前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编写的目的。这样,才能正确驾驭好教材,抓住它的“纲”,稳定它的“本”。二是精心备好学生。首先,分层次确立教学目标。一个班级,必有优、中、差生,教师必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达到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的目的。其次,分层设疑。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充分挖  相似文献   

11.
陈客斌 《福建教育》2007,(11):56-56
多一点主动提出问题,少一点被动思考问题。在传统的自然课中,教师为了完成自己所设计的“知识目标”、“教学任务”,只得把学生硬往教案上拉。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提出的问题,然后按照教师的意愿进行观察、实验,得出共同的结论,就算是圆满的自然课。新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如教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蜗牛》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蜗牛的基础上问:“观察了蜗牛后,你们有什么发现或是有什么问题想研究吗?”学生纷纷提出问题,如“蜗牛的身体分为几部分”、“蜗牛靠什么爬行”、“蜗牛的壳有什么作用”等。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之中融入美育,能够净化学生心灵,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蔓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蔓育,教师要有“美”的教学观念和“美”的修养,要注意挖掘教材中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因素,要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体会教材中的“美”,以达到培养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3.
刚性的“教材权威”观念,教材的单一性、封闭性、稳固性和恒定性,制约着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性,造成教学过程中过强的规定性、封闭性、绝对性和僵化模式,使得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对教材的解构过程,无法体现知识的综合性、多元性和开放性。教材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能动作用的生命体之一,拥有鲜明的主体性。中学语文教材必须破除“权威”观念,摆脱工具地位,真正成为具有能动作用的、多层次多元的、具有主体意识和综合性、开放性、可读性以及个性化特点的“场”系统。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背景之下的概念教学,更加需要教师的“讲”让位于学生的“学”,引领学生主动开展教材字面表述的“现实化”内容解构和“儿童化”意义建构,继而驱动学生经历从字面认读到儿童认知、从字面表述到儿童表达、从字面应答到儿童应对的教材概念意义的重构过程,实现教材书面表述的“成人思维”“编写思维”“教材思维”的自主突破,推动学生数学认知的不断深入与核心素养的应然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阅读张老师的“时分、秒的认识”教学案例,作为语文教师,我亦深感触。教材是有待活化的材料,教师必须对其进“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赋予其生命的活力。何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建构主义学习观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一句话,要关注学习起点,合理开发教材。如何捕捉起点?张老师在案例中设计的“哪些同学会看这些钟表上的时刻”这一问题,给了我们启示———“先学后教”。语文教学也应该如此,“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通过这些教学环节,教师准确地捕捉学生…  相似文献   

16.
学生创造力薄弱,原因何在呢?我以为,原因之一是教学不民主,学生的思想被两个“绝对正确”所束缚。一是教材“绝对正确”,二是教师“绝对正确”,打破这两个“绝对正确”,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创造力。教学需要教材,这是常识;然而不能把教材神圣化,以为上了书的就绝对正确,特别是对于稚气未消的学生,更是如此。如果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走进了“唯书”的境地,那学生的创造力从何而来?我们要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敢于对教材质疑,勇于班门弄斧。学生用每事问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要掌握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既依赖于学生的数学认知状况,又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措施.笔者以“什么是周长”教学为例,尝试从教材、学生入手,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周长”概念的本质,探寻概念教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广西教育》2008,(26):21-21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钟启泉在《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第1期上撰文指出,教师究竟用什么方法处置教材,究竞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这是区分新旧教学的分水岭。在“教教材”的场合,教师显然违背了教育研究的根本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以为教师的责任就是如何把教科书提供的现成知识,通过教师自己的“咀嚼”之后喂给学生,  相似文献   

19.
黄昌明 《教学月刊》2002,(11):26-28
柳斌同志指出:“教材规定了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要渠道,它对教学活动起着规定和制约的作用,既规定了教师教什么,也大体制约着教师怎么教;既规定了学生学什么,也大体制约着学生怎么学。所以,教材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  相似文献   

20.
周兵 《科学课》2009,(4):12-13
传统的教材观是教师只依赖于课本进行教学,书上写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书上没写的,教师就不敢教;书上写了的,教师不敢不教。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越来越深人人心。老师们也认识到,教材只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依据和一些范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不仅要做教材的使用者,更应成为教材的重组者、开发者,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