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职教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创新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搞好职业教育是每个职业教育学校面临和积极探索的重大问题。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科学的、有效的培养模式。但目前,校企合作机制未能真正建立起来,需要国家、学校、企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一、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重构当前,在职业教育中存在着培养目标滞后于社会发展的情况,由此影响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学校的培养模式系统化。  相似文献   

3.
一、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重构 当前,在职业教育中存在着培养目标滞后于社会发展的情况,由此影响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学校的培养模式系统化。  相似文献   

4.
高等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二者之间存在着四个方面的区别:在培养目标上,职业教育培养管理服务人才,技术教育培养技术工艺人才;在培养规格模式上,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杂家品格,技术教育应培养学生的专家品格;在教育特点上,职业教育应重视前瞻性,技术教育则更重视一贯性;在教育内容中,职业教育渗入了更多的德育内容,技术教育更强调专业内容。  相似文献   

5.
一、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重构 当前,在职业教育中存在着培养目标滞后于社会发展的情况,由此影响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学校的培养模式系统化.  相似文献   

6.
德国绿色技能培养,依据职业范围不同有广义和狭义两个维度。广义绿色技能面向传统职业在内的每一个职业,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了解所在职业与环境的作用关系,并要求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对环境资源持负责任的态度。培养模式是将"环境保护"作为标准化的职业特征,写入教育框架计划和框架教学计划。狭义绿色技能是以"低碳、环保、循环"为特征的绿色新兴职业,培养目标是跨职业的关键能力、专业能力、跨职业和职业具体的环境知识和能力。培养模式主要是"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培训":首先通过职业准备教育打好专业基础;再通过继续教育培养专业化的绿色技能。德国绿色技能培养模式可为我国职业教育的绿色技能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浅析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科学的教育理论和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了适应经济、社会以及个体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长期的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确定的具体培养目标和规格、培养内容、培养方案、培养途径和培养评价的规范和样式。  相似文献   

8.
师专人才培养模式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指导下,确定培养目标,并为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为学生预先设置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培养目标所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这些教育教学活动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与特征,具有明显的计划性、系统性和范型性。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的培养特征。 培养模式一般包含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育教学活动组织样式等。 一、目前师专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 第一,在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方面:几十年来,师专培养目标始终定格为合格的初中教师,但对“合格”…  相似文献   

9.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螺旋提升型"培养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学位研究生为主转向以培养专业型学位研究生为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质量标准等方面都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一般的职业教育有很大不同.本文提出一种新颖的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螺旋提升型"培养模式SUTM,改变了传统的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基于类型教育定位,加强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是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发展通道的重要途径。新时期统筹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资源,落实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必须明确其原则,即坚持培养目标的层次性、能力培养的贯通性、职业素养的一致性、培养模式的整体性。针对当前我国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方面面临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割裂、专业体系衔接不畅、课程体系匹配度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脱节等关键问题,需要从整体上规划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构建中高职专业建设协同机制、一体化设计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增强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衔接力度等方面着手推动解决。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问题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通过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校企合作使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与企业保持一致,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促进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2.
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在职业教育领域,完全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培养目标、课程、学校管理等学校教育的全部要素,在整体上全方位地、全过程地融进职业教育,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中专和普通本科院校联合培养园艺专业人才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园艺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尤为重要。教学实践证明两个阶段对园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同。只有进一步提高人才联合培养中培养目标、实践课程、实习岗位与考核管理等内容的有效衔接,才能更好地完善"3+4"模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园艺专业中专和普通本科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衔接方式,主要采用“对口升学”培养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完善了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这对于我们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大力实施“对口招生”等人才培养模式,促使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与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衔接,使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有很大启示。  相似文献   

15.
面向21世纪我国农业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办好各级各类教育的前提和核心问题。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与行业发展密切相关,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特点对人才要求必然不同。深入分析行业变革对培养目标的影响和要求,针对行业发展需求准确定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也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迫切要求。本从面向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走向及其对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影响,探讨面向21世纪我国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16.
综合实验的选题原则及教学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实践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各类职业学校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有的学校引进德国“双元制”,有的学校走加拿大“CBE”之路,无论采取哪种模式,实践证明,实践教学是其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体现职教特色的重要手段,也是强化职业技能教育,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近年来,我院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在实验教学中,开发和完善专业课程综合(性)实验,它以其直观性、客观性、实践…  相似文献   

17.
1.创建学校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创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要紧紧围绕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学校发展的趋势来制定。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应是 :理论研究目标 :探索职业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特别是建立创新教育体系的实践模式 ,包括教育观念、课程体系、评估标准等等。师资培养目标 :培养一支能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 ,一批素质教育的学科带头人。学生培养目标 :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 ,具有创新精神、综合职业能力、全面素质的 ,直接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复…  相似文献   

18.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专业技能为培养核心。订单培养是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为本,以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为中心,以双向服务为宗旨,该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为学校走产学研相结合发展之路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相似文献   

19.
试论职业教育课程的实用性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玉群 《教书育人》2001,(18):40-41
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目前主要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三种类型。前两种主要是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而后一种则是培养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所需的师资。但无论那种类型,作为职业教育,其共同特点是都有着很强的专业(职业)定向性,其培养目标明显地体现出为产品生产和社会服务的专业特征,而实现这种特征的关键是课程。因为,无论什么样的培养目标,都必须通过课程加以实现,课程是把培养目标与教学实际联系起来的唯一途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技术立校.意指职业学校要围绕专业技术的建设.开发和服务等,提升技术含量和服务效能.形成职业教育特质的专业优势和技术个性。十六大明确教育发展的任务是人才培养.构建体系和知识贡献。职业教育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