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的背景     
夏丐尊 《教育》2008,(12):60-60
不论绘画戏剧小说,凡是一种艺术,大概都应当有背景。背景就是将事物的情况烘托显现出来,叫人不但看见事物,并且在事物以外,受着别样感动刺激的一种周围的景象。事物的好坏,不是单独可以判定的,必须摆入一种背景的当中,方才可以认得它的真相,了解它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徜徉于童话、神话、诗歌、寓言等的世界,那一个个虚构的故事和景象,丰富奇特,引人遐思。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件一物,都是联想。客观事物总是互相联系的,具有各种不同  相似文献   

3.
美丽的风景引人无限遐想,让人沉醉其中而又其趣无穷,然而,风景往往在那不熟悉的地方。因为,“熟悉”让喜欢寻找的眼睛变得熟视无睹,让天生敏感的心灵变得漫不经心。哪儿是风景?它就在人心灵触动、激情点燃的瞬间。作文作为对自然与生活图景的描绘,一篇好的作文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它表现了作者惊喜的发现、跳动的情感和美丽的感悟;它浓缩了作者对万千事物的体验和感动。然而,反思当前“应试教育”下的作文教学,不难发现,教师正在努力让学生的眼睛停留在这些地方:熟悉的题材、熟悉的结构、熟悉的语言等,努力帮助学生建立“熟悉感”。可以想…  相似文献   

4.
茅盾散文《风景谈》,题目上“风景”二字与通常的说法有些不同。通常理解的“风景”,是指由自然现象所构成的可供观赏的景致,而在这里指的是风物、景象。如此使用,倒也并非出于杜撰,它本来也可以这么理解,只是与常用义稍异而已。两种用义的区别,在于:一指自然的、静态的景物,一指“加入了人的活动”的地方风物、景象。茅盾之所以用这个文题,大约就是要利用“风景”的两义,从一个不惹眼的角度来写一个敏感性的地方:他要忆述亲见亲闻的延安生活,却又故意写得模糊一点,这也是一种遮眼之术。  相似文献   

5.
素材解读如果你把风景只理解为自然美景的话,风景是个小众化话题;如果你把美的、让人留恋的,都理解为风景的话。那风景又是个大话题。从狭义角度,风景,指一定地域内由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物以及某些自然现象形成的可供人欣赏的景象。  相似文献   

6.
一九二四年朱自清先生任教于浙江温州,以那里优美的山水风景为题材写了一组散文,名叫《温州的踪迹》。《绿》就是其中的一篇。它描写了温州附近梅雨潭的风光。这是一篇把诗的抒情浓厚、画的境界优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熔于一炉的写景佳作。任何事物都有它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点,风景也是这样。为了把某处风景准确、清晰地告诉读者,就必须抓准风景的特点来写。《绿》这一篇写梅雨潭就是如此。作者通过自  相似文献   

7.
价值释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需要是事物因其存在和发展而对某种东西的依赖性。需要是一切事物都具有的普遍属性。就是石头,也具有需要。因为石头的存在依赖于它与其内外环境的平衡:石头的存在需要它与其内外环境的平衡。那么,是否可以说价值就是一事物对于另一事物的需要的效用?不可以。因为一事物对于另一事物的需要的效用并不都是价值;一事物只有对于“具有分辨好坏利害的评价能力和趋利避害的选择能力”的另一事物的需要的效用才是价值。而“分辨好坏利害的评价能力和趋利避害的选择能力”,也就是所谓的主体性:主体是能够自主选择的活动,是具有分辨好坏利害能力的活动,是能够为了保持自己存在而趋利避害的活动。所以,一事物只有对于主体的需要的效用,才是价值。相对主体的需要来说的那个对于主体需要具有效用的事物,也就是所谓的客体。因此,价值只能定义为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效用,只能用主客体模式来界定。  相似文献   

8.
三月的乡思     
徜徉于童话、神话,诗歌、寓言等的世界,那一个个虚构的故事和景象,丰富奇特,引人遐思。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件一物。都是联想。客观事物总是互相联系的,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头脑中,形成各种不同的联想: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有相似特点的事物成类似联想;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等等。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些新形象是已积累的知觉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本人就实际教学过程中所遇典型事例发表刍议:  相似文献   

9.
王忠玲 《教师》2010,(21):68-69
所谓诗歌的意象,是指主体(诗人)审美思想与审美情感的“意”同作为审美客体的景象、事物和场景的“象”,在文学语言中的融会和契合。换言之,它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说得再简洁一些,就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它是诗的语言,诗人往往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也要用意象来进行表达。  相似文献   

10.
吴海燕 《河北教育》2007,(10):26-27
情境,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景象、场景和环境;二是指人物、情节,以及由场景、景象所唤起的人的情绪和内心境界。情境教学法就是根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情景或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实施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师生互动中主动地接受和领会信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英语课堂应该努力成为“情”、“境”交融的舞台,  相似文献   

11.
衬托是一种巧妙的表现手法,按照其构成与作用可分为正衬和反衬。反衬是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背景,来衬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因为它能鲜明的突出主体,表达作者的爱憎之情,因而它比正衬更有力量。  相似文献   

12.
反客为主就是利用事物相关和参照的关系,通过对相关事物动态的描写来衬写事物主体的写法。如写铁轨上驰行的火车,为了突出火车的快,作者将铁轨两旁的树木作为参照物,通过对树木纷纷向后倒去景象的描绘,来突出火车奔驰之快。这种将静物动写、动物静写、以客体衬主体的方法,能使文  相似文献   

13.
所谓逆饰就是利用事物间相关和参照的关系,通过对相关事物动态的描写来衬写事物主体的一种修辞方法。如写在铁轨上驰行的火车,为了突出火车的快,作者将铁轨两旁的树木作为参照物,通过对树木纷纷向后倒去景象的描绘,来突出火车奔驰之快。这种将静物动写,动物  相似文献   

14.
巩艳 《现代语文》2008,(9):78-79
一、背景依据 诗歌好比一条河流,意象就是一路风景,韵律就是奔放的节奏,而思路、情感则是风景和韵律的灵魂。我们的目标是通过风景与节奏触摸灵魂。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联想?联想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或是由当前事物回忆此事物的过去及有关该事物的其他情况;或是由这件事物回忆想到另一事物。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想像。  相似文献   

16.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拥有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能看到的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做一道习题算一道习题,智慧则能从石头和沙子中看到风景,从习题中受到启发,获得创新的灵感!  相似文献   

17.
唐步荣 《语文知识》2001,(11):47-49
所谓逆饰就是利用事物间相关和参照的关系,通过对相关事物动态的描写来衬托事物主体的一种修辞方法。如写在铁轨上驰行的火车,为了突出火车的快,作者将铁轨两旁的树木作为参照物,通过对树木纷纷向后倒去景象的描绘,来突出火车奔驰之快。这种将静物动写,动物静写,以客  相似文献   

18.
所谓诗歌的意象,是指主体(诗人)审美思想与审美情感的"意"同作为审美客体的景象、事物和场景的"象",在文学语言中的融会和契合.换言之,它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说得再简洁一些,就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它是诗的语言,诗人往往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也要用意象来进行表达.  相似文献   

19.
逼真和如画     
逼真和如画是艺术批评的两个标准。看到一幅画,一个雕塑品,赞美它好,说逼真。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画得活像,雕塑得像真的一样,这是说“逼真”好。我们游览风景,赞美风景好,说风景如画,就是“如画”好。究竟作品像真的事物好呢,还是真的事物像作品好呢?再说“逼真”又有什么好?“如画”又有什么好呢?用到文学批评上来,作品描写一个人,写得活像,是好的。作品描写风  相似文献   

20.
“快乐写作”,就是写作主体用自己的心灵观照事物和表现事物,是一种充满快乐的个体行为,写作主体因快乐而写作,因写作而快乐。文章从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批改等方面,对在高中作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快乐写作进行阐述,论述让学生快乐写作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