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琼 《班主任》2014,(1):58-58
正公开课上,我们经常看到这类现象: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在教师的预设之内,教师无以作答时,往往会以"课后老师查了资料再告诉你们"或者"同学们课后查查资料,我们下节课再讨论"等为托词遮掩过去;结束本节课时,有的教师会号召学生课后开展某项活动,或者以"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欣赏课文""欢迎你们来我家乡做客,到时我当导游"等作为结束语。诚然,教师这样设计是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与下堂课教学内容做  相似文献   

2.
在一次送教下乡的活动中,有位教师这样问我:"你的这节课确实上得很精彩,但我很想知道,你平时也是这样上课的吗?"确实,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少则两节课,多则四五节课,再加上其他的与教学有关的活动,如果每节课都像准备公开课那样去准备的话,精力肯定是不够的,但我认为,只要自己做个"有心人",不断地给自己下达准备上公开课的任务,哪怕没有老师听课也要达到公开课的水平和质量,这样,时时给自己加压,才会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3.
现在多数学校每学期都搞公开课教学,本来出发点是好的,目的就是要及时发现教师授课当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间相互交流,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一节公开课成了教师展示自己的舞台,这无可厚非,应该积极准备,可是有些教师指导思想有些偏颇,课堂上台上老师讲的眉飞色舞,学生在底下听得兴高采烈,一节课就这么轰轰烈烈结束了,可是达到了预设的效果了吗?试问平时教学是不是这么搞,笔者认为非也.  相似文献   

4.
公开课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一种面向特定人群作正式的公开的课程讲授形式的活动。从教学的本质来讲,公开课有两种重要的功能,首先,公开课具有教学功能,教师必须有完整的教学设计,对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心中有数,然后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其次,公开课具有教研功能,它承载着教学交流、教学研究、教学示范、教学评比的任务,是老师展示教学水平、交流教学经验的好时机。因此,不论是做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都会高度重视公开课,尤其是做课教师,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会做充分的准备,毫无疑问,这样的准备是有价值的,在反复的钻研中可能会产生有创意、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推动整个教师队伍教学水平的提升。可是,这样的准备也是有误区的,由于外在因素的介入,做课教师备课受诸多方面的影响,致使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发生转变,导致出现一些偏离教学根本的行为和做法。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有着十几年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我上过公开课,也听过包括县级、市级和省级的公开课。而引发我深思的是最近听过的两节公开课。一次是我们灵溪学区在我们学校举办的英语写作和阅读的研讨课。其中一位作课的是年轻的优秀老师。这节课是借班上课,一节课下来几乎没有学生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气氛很沉闷。  相似文献   

6.
一、公开课的尴尬 从教多年,听了许多节课,我发现一个怪现象:每逢公开课,必能在课堂上发现新颖的教学形式,并且大多是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唱主角,好看的图片一张接着一张,精彩的视频一段接着一段,动听的歌曲一首接着一首,而学生就在这纷至沓来的资料中或者遨游、或者发傻;而在不是公开课的课上,往往就是老三步——复习、预习、学习。老师讲课文讲得满嘴白沫,学生记笔记记得手指痉挛。由此产生一个有趣的现象:公开课之后,在授课老师回答听众提问的时段,常常有听众——当然也是老师——提出诸如“请问您平时上课也是这样上的吗”之类的犀利问题。有的老师会很诚恳地回答:“不是,因为这是公开课,肯定要做得精彩一些。”这种答案让人觉得实在,但是也让人产生“这样的课有借鉴意义吗”之类的疑问。有的老师会问答:“是的,我平时上课也是这样上的。”这种答案能让人觉得这课听得值,但是又会产生“他是在撒谎吧”之类的疑问。为什么呢?凡是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知道,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一个精彩的课件更是这样。所以课件太精彩,说是专为公开课准备的,听众难免会觉得没有借鉴意义;说是平时就这样上的,又很难令人相信。毕竟,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后,还有充足的时间天天准备多媒体课件的老师,还真是很难找的。  相似文献   

7.
细致的预设、巧妙的引导、精彩的生成、欢乐的课堂……,在名师名家、一线教师的公开课上,我们都不难见到这样的场景,因为公开课上有我们太多的心血和付出。而作为承载师生双方教学互动的核心阵地——“家常课”,我们是否在落实和表达课改的前卫理念?是否在张扬和历练教师自身的个性才华?是否又在培养和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笔者曾有幸参与了青年名师叶柱老师的一节家常课(家常课,即学校在学期初组织的一项“随堂听课”活动,指提前一天通知教师、紧跟教学进度的一节“开门课”),让我切实感受到叶老师“在寻常中追求超常”的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8.
<正>课标的详细,教参的丰富,网络的发达,使我们高中语文老师们的课堂"精彩纷呈"。老师们一个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经过精心准备,一节节热闹、新颖的公开课竞相亮相在大家面前。我们的语文课很多时候已不像课,而是亦诗、亦歌、更亦剧。这样的公开课很多时候收获一片叫好,可是听得多了,我发现这样的课老师  相似文献   

9.
在音乐研讨会做课的过程中,几位教师在互相评课中说到教师的教态都能够做到自然,有亲和力,突然有一位老师告诉我:“其实这是因为做课,如果在平时上课,我可不能天天面带微笑来上课,课堂会收不住的。”话音未落其他教师们纷纷表示有同感。我不禁思索,我们听到的一些省级、国家级公开课老师都是这样富有感染力和有激情的上课,也不见有学生捣乱,老师们马上反驳我说那是因为有听课的老师在,学生不敢,做课老师也就不用花费力气组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0.
曾几何时,多么渴望听课,特别是听名师的课。常常为一堂好课激动不已,热血澎湃;常常为一个好的设计拍案叫绝,叹为观止。但是,也常常听到这样的感慨:这样的课好是好,可惜学不像。公开课学不像,是不是公开课的背后隐藏着一些平常上课没有的东西呢?课前谈话,可是煽情大凡公开课,教师都会充分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与学生交流。不愧为名师,往往三言两语,就使学生兴奋起来。不妨先来看看于永正老师和支玉恒老师是怎样进行课前谈话的。于永正老师:“我看同学们的脸上有两个标点符号,一是问号,二是感叹号。有问号的学生是想问,老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有…  相似文献   

11.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中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由于课讲得实在精彩,迷住了听者,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课后,一位教师请教这位老教师,“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老教师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  相似文献   

12.
田俊萍 《学语文》2014,(5):7-10
"同课异构"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教研方式。一篇课文由多位老师来上,进行横向比较,这样还可以体现评选的可比性、公平性。 近几年,我也参加了一些赛课的评选,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好课是磨出来的。众所周知,为了一节公开课,尤其是评选课要花费参赛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参赛老师既要深入研读文本,又要对未知的教学对象做多种预设,因为是赛课,还要制作课件,上出新意,真是会死不少脑细胞。但也就是在这折磨人的过程中,让我一次次蜕变,一次次成熟起来。  相似文献   

13.
从一节公开课做起2012年8月,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课题组要召开研讨会,让我代表河南省上一节语文课。我的第一反应是惊喜,随即又有些担忧。喜的是像我这样一名教育战线上的老兵能有机会去参加这样的活动,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交流,这可是一个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大好机会;忧的是作为校长,怎么比得过长期在一线教学的老师,如果外出讲课不成功,学校的老师们会怎  相似文献   

14.
日前,笔者到一所学校听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五课第一节),以下是这节课的片段: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这节课我们换一种形式来上好吗?我们今天请三位同学来做主持人,由他们当老师主讲,我跟其他同学一样,也做学生认真听讲!大家掌声欢迎!(教师退下,同学一上台)  相似文献   

15.
正当一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讨论老师,老师讲述老师,我们该如何预设这节课?当教学设计时想像中的老师们被特别邀请到现场聆听关于自己的故事,期待着和孩子们进行真诚的交流,又该如何在预设的基础上把握和生成这节课?精心思考和打磨的公开课总是令人难以忘怀和久久回味,日前,本人在八年级(10)班执教了一节思想品德公开课《我知我师,我爱我师》,在这节课上,我坚持以学生为本,尝试着厘清各种授课线索和矛盾纠葛,努力在课堂上做一个合理的引导者,不让自己"淹没"在现场众多的老师之中,同时又尝试着让自己自然地融入到这场关于老师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16.
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在有限的课堂里,抓住教学中关键的一"点"来发挥,往往就是抓住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最佳时机,抓住了这一"点",就可以推及其余,使学生主动、轻松、愉悦地接受知识,使他们成为真正会学习、会创造的人。以下是我对一堂不成功的公开课的一点思考。我曾执教一堂校际公开课《来画虫》,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做了大量的准备,搜集了很多昆虫的图片,绘制了精美的范图,还制作了漂亮的课件。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欣赏了大量的昆虫和大师的作品,讲解了作品的构图方  相似文献   

17.
季锋 《内蒙古教育》2009,(17):41-43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1.公开课不敢上 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在多次参加全省的教材培训或者青年教师赛课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上教材里的作文的老师往往表现得不尽如人意,比如在一次青年教师会课上,一位教师上了《我身边的小能人》,台下老师似乎个个是专家,把这位教师的教学批得一无是处,试问:还有哪个教师敢上这样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18.
郝维联 《学周刊C版》2011,(3):193-193
常常有老师这样评价实训课:实训课就是教师演示,学生照着做.作为一名职专的实训课教师,我也因此而苦恼,照葫芦画瓢,教师教学没有动力,学生学习也缺乏兴趣.我觉得有必要打破这种实训课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一条适合职专学生特点的实训课教与学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下面是我听过的一节公开课.是一年级赦学《我又长高了》的教学片段,这节课教师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建立1米-100厘米这样一个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课前教师让学生准备一张长10厘米,宽1厘米的彩色纸条。  相似文献   

20.
表演性质的公开课在实际教学交流活动中并不鲜见。那么,“借班上课”是不是就一定能够真实地反映教师的水平呢?面对素不相识的学生,教师如何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情况的有效教学?李镇西老师只选择作文课做公开课,因为可以预先通过学生作文了解学生,那么别的课、别的学科呢?为什么公开课会落到这样尴尬的境地?请看《话说“借班上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