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声屏世界》2007,(9):29-29
记者缺少新闻线索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怎样获取线索似乎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新闻线索从哪来?一度成为我每天头痛不已的事情。甚至闹得夜不能眠。  相似文献   

3.
一、发现新闻线索要有政治敏感采写有分量的新闻稿件,如果没有较强的政治敏感和敏锐的洞察力,也就不可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有新闻价值的线索,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经常注意报刊、电台的宣传动向和社会思想动态,使自己对宣传“气候”摸得准,吃得透,能按一定时期的报道意图来确定自己的采写行动。一次,我们在市科委采访中发现,目前淮北市已拥有一支庞大的民间科研队伍,40多家民间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在国家没有分文投资的情况下,采取“自筹资金、自定项目、自选课题、自找市场…  相似文献   

4.
张欣民 《新闻三昧》2006,(12):46-48
我当过大报的通讯员,曾为《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写稿,也当过企业报通讯员,为《首钢报》写稿;我也当过《首钢报》记者,现在又供职于《中国冶金报》。做新闻工作,最苦恼的是“不知道写什么”,也就是手里没有可供采访报道的新闻线索。我们每个人活动的范围都是很有限的,有时我们可能在新闻现场,但大量的新闻发生时,我们不可能事事在场,一个记者是这样,一个通讯员也是这样。所以,在我们生活工作的有限的范围里怎样发现新闻线索,源源不断地写出新闻报道呢?我想结合自己的工作和体会,谈谈如何发现新闻线索。1、处处留意,周围时…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国家的富有,群众生活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和视觉观念的不断更新,黑白摄影在新闻报道中,远远满足不了读者的要求,使得彩色新闻图象日益流行。如《中国乡镇企业报》、《市场》报,以及其他报纸,每期都以五彩缤纷的图象吸引着读者。各类期刊的封面、插页,更是色彩鲜明,不但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受,而且增加真实感,提高了可读性。  相似文献   

6.
九十年代初,笔者去北京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进行短期进修学习时,《人民日报》的艾丰老师,在讲课时曾很动感情地向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学员说:如果把报纸比作大树,那么,通讯员就是大树深入到土壤里的根须。要做一名优秀的记者,身边必须团结有一批“叫得应”、“喊得动”的通讯员们,以起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张新闻照片的拍摄经过王岩1994年7月5日清晨5时,我和新华社驻以色列的另两位记者匆匆赶往以色列政府新闻办公室指定的地点集合,在IDF(以色列国防军)护送下,前往杰里科采访巴解主席阿拉法特先生返回杰里科的庆典仪式。自从两个月前巴勒斯坦警察接管杰里科...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照片的拍摄中,构图、角度、焦距固然重要,但曝光准确与否则成了照片成败的关键.一般来讲,在晴朗的、温和的自然光条件下曝光组合难度微乎其微.当光线变暗或在室内拍摄时,其难度就增大了.一些人在光线较暗的环境内拍摄只注意使用闪光灯,但是,虽然闪光灯是处理低光景物的现成工具,  相似文献   

9.
我是摄影记者,工作中有过不少教训。有一次,我到淮南市一家工厂采访加强青工思想教育的事迹。经过几天的了解,我确定拍摄一幅老工人做失足青年思想工作的照片。拍摄前,老师傅和蔼地对失足青年说:新华社记者来给你拍照了,你要保持下去,千万不能再变坏了。老师傅一边说,一边用那粗糙的手给青年整衣服,扣扣子,整理头发,还用自己的毛巾擦拭青年脸上的油污,那神情真象个慈父。这是一个多么生动自然的镜头!可是我缺乏敏锐的观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器材频繁更新换代,拍摄技术的变化也日趋活跃,带给受众以丰富多彩的视角感受与情感体验。就新闻照片而言,其拍摄视角的变换,会直接影响到所呈现出的效果。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新闻照片拍摄视角不同对其效果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这几年,我发了些作品。加起来,也能编个小册子了。我第一次给杂志投稿,是给《星星》诗刊。一篇很一般化的稿子,虽说自己是费了一番劲的,可也知水平不高,未必会有着落。谁知,二十多天后,竟收到了采用通知。这稿子发在1982年3月号的《星星》杂志,对我来说:意外!再回头看那稿子,经过编辑的一番“装扮”,也很有些意思了。这一下,我激起了兴趣,一篇一篇投出去,也陆陆续续发了一些。有人说:“你编辑部有人!”想想吧,我一个地道的山里人,认识哪个编辑呢? 记忆最深的是《飞天》诗编辑张树申老师。我寄去六七次诗稿,他也回过六七次信,信是那么中肯、亲切:错别字、错用的标点符号哪些要改,哪一节可删去,哪些词语意境不够,今后从哪些方面抓起,等等。记得有一封信有这样的话:今后把字写  相似文献   

12.
每个通讯员成长的经历各不相同,我是靠采写“家庭新闻”起步的. 一天,我发现,妻子和我结婚多年,竟没有叫过婆婆一声妈.细细一想,在我们这儿,不仅我家如此,媳妇不叫婆婆为妈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是不尊重老人的一个表现。为此,我写了《媳妇,请叫婆婆一声妈》的家庭新闻,被《山西青年报》采用。这一下,更促使了我注意寻找家庭报道的素材。我想起有一天,我回家很晚,妻子问我干啥去  相似文献   

13.
《新婚诀别》是我从事新闻摄影工作17年来印象最为深刻的摄影作品之一。这幅新闻照片以现场抓拍的手法,记录了新婚45天的巡警妻子曹秀仪,同因勇斗歹徒而光荣牺牲的丈夫杨冠生遗体告别时的感人场面。它首先在《广东公安报》上刊登,随后被《羊城晚报》、《人民摄影》报、《陕西日报》这和《岭南新闻探索》等报刊先后刊用。曾获得“万和杯”全国晚报新闻摄影大赛一等奖、1995年度“广东省优秀新闻摄影作品评选”一等奖、1995年度“广东新闻奖”一等奖、第十五届“中国优秀新闻摄影作品评选”金牌奖、以  相似文献   

14.
新闻摄影是新闻媒体日常工作中的必备环节。新闻摄影集新闻性、思想性、真实性、时效性和形象性于一身,能将新闻主题的情感浓缩于画面中,有"一图胜千言"的效果。新闻摄影要求运用艺术的手法把握典型瞬间,会"说话"的图片,才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在我刚刚走上新闻工作岗位时,一位相熟的作者因所写的一篇人物通讯而引起争议,他在困扰中跺脚发誓:“以后再也不写人物了”。好心的同事也劝他:“今后要写就写集体,不要写个人。”后来,在工作中我也发现,一些领导、先进人物在接受采访时,屡屡谦虚:“不要写我,还是写集体吧。”爽直者吐出知心话:“人怕出名猪怕壮。写了我个人反而对我不利,你要是真心爱护我,就去写别人。”这些现象的背后告诉我一个问题——人物新闻有着特有的社会影响。在我重读了优秀长篇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碌》之后,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在我心中升腾:  相似文献   

16.
一位年轻的同行对我的新闻报道打过这样的比方:你象个烹饪师,把现成的菜肴拿来,添些酱醋油糖,再撒点葱、姜调料。如此而已。我不如辛勤的采集者那样去发掘素材,失去了根基的新闻往往是昙花一现。如果要从采访、写作中归结得失,那也象端出冷藏的拼盘,很杂,而且没有一点儿新鲜味道。于是,我只能重复一个已经为前人实践过的,或  相似文献   

17.
照片新闻作为一种视觉新闻,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它以摄影手段记录正在发生着的新闻事实,它通过新闻形象向读者传播新闻信息和内容。西方新闻界有句名言,叫做“一图胜千言”。我国报界也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可见,新闻图片相对于报纸来说是何等重要。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在他的作品《父与子》中说: “一张照片表现出来的东西,如果用书本来说,可能需要一百页的篇幅。”我国著名新闻工作者穆青在《论新闻摄影》一文中也指出: “新闻照片能使读者了解到新闻内容,又能享受视觉上的美。”因此,新闻照片比文字报道简洁、生动。  相似文献   

18.
今年2月28日的《新华日报》以《竟有这样的劳务输出》为题,刊发了反映盱眙县部分乡镇在组织农民劳务输出中弄虚作假的报道,稿件见报后引起了很大反响。  相似文献   

19.
我急于向大陆的同行介绍一位香港摄影记者。他叫张景宁,30岁。几年前我从香港《文汇报》和《摄影艺术》上看到他的作品。四月,他作为《文汇报》摄影记者,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影展,一个休息日,我采访了他。△香港新闻有什么特点? 竞争激烈。香港传播媒介发达,电台半小时播一次新闻,电视台的“第一时间报道,”很多都是现场报道,普通报纸20多份,其它专业报纸五,六十份。新闻摄影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