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很多人都在某次友情感受的突破中,猛然发现自己长大,懂得友情的真正意义原来是产生于成年之后一样,仿佛是哪一天中的“他们”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种说法既表明了朋友的重要,又表明了朋友的价值在于被依靠。但是,没  相似文献   

2.
亲爱的女儿: 光阴似流水,不知不觉中你已经十八岁了。根据国家宪法规定,十八岁的人应该是一个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成年人了。“成年人”这三个字,你现在大概还不能完全理解它的含义,但这三个字,对于父母来说却是沉甸甸的。你的父母都是过来人,对于“十八岁”和“成年人”这三个字体会尤深。十八岁,是  相似文献   

3.
我和我们     
我和我们,看上去仅一字之差,实际上——却完全不同。我是我们中的一员,有无数个我,才有我们。我是我们中的一员,只有一个我,绝没有我们。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没有我们,我寸步难行。你、我、他只是我们中的一员,还有无数个你、我、他,才有我们。一人得“人”,二人为“从”,三人成“众”,万众一心,无所不克。一木得“木”,二木是“林”,三木成“森”,五木合聚,才为“森林”。这就是我和我们的关系,有我,不一定有我们,可是,只要有我们,一定有我。我和我们$福建泉州市德化县五中初二(4)班@陈彩萍  相似文献   

4.
长长的电话线,子女在这一头,父母在那一头。在子女这一头。一次,在一位朋友家里小坐,发现他给父母打电话摁了两遍键码。第一遍,音筒里传来“嘟——嘟——嘟”三声后挂断。再摁一遍,然后通话。“你先没想好说些什么吗?”我问。“不是。“”那干嘛摁两次键?”我又问。朋友笑着说“:我爸妈是急性子人,听见电话音响,就会跑着去接,有一次妈妈还被桌腿绊了一下,脚趾头肿得老大。打那以后,我就与二老约定,悠着点接,我先摁一遍键,给他们有个预备的时间。”听了朋友的叙述,我默然良久。在父母那一头。月底,我到鼓楼电信局缴电话费。缴费的人很多,排着…  相似文献   

5.
家有一个18岁的孩子是家庭生命周期的一个里程碑,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他被赋予了成年人拥有的权利和责任;对父母来说,意味着含辛茹苦的监护责任和义务已经尽到,一个从蹒跚学步到展翅飞翔的生命个体宣告独立。然而,成年的内涵和分量绝不是生理成熟和法律授权就能承载起来的,国情所决定的特色依赖,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依然是别具特色。是大人又是孩子的尴尬在我国,18岁的孩子外形上长大了,名义上独立了,但离实质上的独立还有一段距离。上大学的孩子没有经济收入,虽然人离开家住学校宿舍,但还得靠父母供养;走向社会自谋职业的孩子有点收入,…  相似文献   

6.
交友之道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够了,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像一本书,通过他可以打开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7.
雪娃娃     
大个子老鼠老是丢三落四。今天有美术课,他又忘了带油画棒。大个子老鼠敲敲自己的脑袋,再敲敲小个子猫的桌子:“没办法,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啦。”“谁是你朋友?你最烦。”小个子猫皱一皱眉头,“不借!”“最后一次!”“不借!”其实小个子猫不是真的不借,她想等大个子老鼠求第三次,她就借了。但大个子老鼠今天想好了:最多求两次,堂堂男子汉……所以大个子老鼠没求第三次,他说:“好的,不借就不借。”这可使小个子猫挺意外。愣了一愣,她问:“那,你怎样画画呢?”大个子老鼠想了想:“我可以画个没有颜色的东西。我画个雪娃娃吧。”小个子猫没话…  相似文献   

8.
就开门见山地说吧!我的朋友很多,我的朋友很纯,我的朋友都很快乐——所以,我也很快乐! “美国娃”迷死人不偿命的是——“美国娃”!说她“美国”嘛,不仅因为她白里透红,白得鲜丽动人,还因为她身上  相似文献   

9.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到了德国,朋友们大都选择有熟人的城市去读书,或者至少也是要有个把认识的人才敢去、才放心,而我却不同。我只身一人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施瓦本哈,去读那里的歌德学院。我来这里的目标很明确——ZOP(ZENTRALEOBERSTUFEPRUEFUNG,歌德学院高级证书)。要知道,考到这个证书的人就可以免考DSH而直接上大学了。抢走我的德汉词典印象中的歌德学院是个挤破头都进不去的神圣地方。直到这样轻而易举地坐在学院的教室里,我才迟钝地感觉到惊讶。我们老师叫艾伦·巴特勒。刚开始我还感到奇怪,因为这可不…  相似文献   

10.
长大成人     
亲爱的当时和以往的成年人们: 无论态度是否亲切,你们都曾参与对我的教育。我向你们学到了“长大成人”这个词;这个词的份量真重,它使我也喜欢成为大人。20年来,我现在已超过了20岁,也许可以认为终于成了你们中间的一员。我已是个成年人。但总有青年责备我——没有积极效劳,未曾经历30年代的危机,还不知道这些或那些事,总之,都是一些我再努力也办不到的事——总有那么一个人,比我  相似文献   

11.
永不放弃     
从前,我根本不承认父母有必要为我操心。在学校,我惟一及格的科目是体育。在家里,我经常和父母顶撞,破坏他们的规矩。他们要求我午夜前必须回家,我偏要早晨四点才回来。我做事总是比同龄人早熟——5岁就会滑水;10岁就给人家剪草坪、刷游泳池赚钱;15岁就会开车。我酷爱运动,打棒球、踢足球,还参加过牛仔竞技表演。我独立独行,谁的话也听不进去。这样到了17岁,困扰我的已不是独立的问题了,我已经失控了——我的考试成绩一塌糊涂,和父母不断争吵。我感到气极败坏,惶恐不安,因为我搞不懂自己的生活到底怎么了。一天晚上,我和一位朋友爆发了一场…  相似文献   

12.
疼是糖,爱是蜜,疼爱是人世间最甜的。——这是人的体验。要得甜,加点盐——这是生活对人的指点。这种体验和指点,成年人可能都有过;我国的3亿7千万儿童则正在接受这种体验和指点:——在课堂上苦学了一天,回到家再苦读半夜,个中滋味谁知晓?孩子因此怨艾:“机器还需加油、检修呢,何况我是人?!”父母感到委屈:“你看书,我陪读,还不都是为你好?!”  相似文献   

13.
神奇小事     
李倩怡讲述第一个故事 当我似往常一样“嘭”地推开家门后,立即敏感地察觉出家中气氛不对——爸妈与外婆三人或站或坐,各自专注一件事,互不搭理,屋子里十分静谧.我心头一哽,父母不会又闹矛盾了吧?外婆该不是来劝架的吧?从小到大,我最怕父母争吵.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个军人,和众军人家庭一样,我的小家一直安营在我父母那个并不宽敞的大家中。我离家千里,妻早出晚归,带小孩“顺理成章”地落在了已退休的父母身上。7年来,在父母精心的培养下,我儿子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在此,我把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些做法介绍给大家,也作为我对父亲表示的深深敬意。从“对牛弹琴”开始—培养学习的——习惯在我孩子出生前,我父亲就邮购了一套由著名早期教育专家冯德全主编的《10岁方案》,从中了解到早期教育的重要并学到了一些方法。儿子出生后,先由我妻子给他念书,三个月后,妻子上班,念书的“接力棒”…  相似文献   

15.
15岁的女中学生苏眉证实:朋友交情深到一定程度就可能打开门,让他们参观你的“闺房”;作为等量交换,你的朋友也会邀请你去他(或她)的家打电玩或度周末。很奇怪的是,很少有人预料到其中的风险:不仅是网友容易“见光死”,同班同学身份的朋友也可能“见光死”的——他进了你的独立房间,忽然意识到你是“不宜深交”的人,几乎在半天之内,你就“见光死了”——双方的关系不由分说地冷谈下来,再在班上碰头.你邀请说:“下周六我妈妈招待我从美国回来的表哥,会有烧烤和水饺,你来不来?”对方却支吾说:“下周六我要到家教老师家去。”你明明记得上上个周六你们还在电玩上较量来着,究竟你有什么地方得罪了他?  相似文献   

16.
常言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人成木,二人成林,三人成森林",说的都是要想做成大事,必定要有做成大事的人脉网络和人脉支持系统。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过:"每天晚上睡觉前,我会在一张卡片上列出我当天联系的每一个人,注明重要细节、时间、会晤地点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信息,然后输入秘书为我建立的关系网数据库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话放在国外也同样适用。"一个人能否成功,不  相似文献   

17.
闫荣霞 《家教指南》2007,(12):42-43
朋友一家来做客。我们几个人话题三转两转就转到孩子身上,这一聊,我才发现朋友竟是不得了的“婆婆嘴”。 问题一: 当时,朋友一边爱怜地抚摩她孩子的脑瓜,一边问我:“你想好将来让孩子上什么大学了没?”我吓了一跳:“我孩子才12岁,现在就想着让她考什么大学?”  相似文献   

18.
嗨,大家好! 我是黄雨琦,黄颜色的“黄”,下雨的“雨”,“琦”是“王”字旁边一个奇怪的“奇”。我老爸叫“黄爱颐”,继承祖先的姓氏,我自然也姓“黄”喽!我身上有雨水的气息——我是在雨天出生的,故名“雨”;“琦”是美玉的意思。联系起来“雨琦”就是被雨水冲刷过的美玉。父母大人希望我像被雨水冲刷过的美玉一样,一尘不染。我今年12岁了,6月8日是我的生日。我一般一年都过两个生日,阴历和阳历喽!我喜欢过生日,那么多人围着你转,感觉就像公主,太奇妙了!  相似文献   

19.
孙老师话题目录☆1 1等于几?——孙老师说☆从“母子联盟”到“夫妻联盟”☆问题究竟出在谁身上☆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访李子勋1 1等于几?——孙老师说一位做心理咨询的朋友曾经向我转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夫妻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丈夫是心理学博士,妻子是教育学硕士,但这样的两个人,却教育不好他们的孩子。这对夫妻有个10岁的小男孩,很顽皮,尤其在家里的时候,更是淘气得要命,把家里的东西扔得乱七八糟,还经常拿了父母的钱出去玩游戏机。但据老师反映,这个孩子在学校里却极其老实,上课连回答问题都不敢,腼腆得很。两…  相似文献   

20.
韩老师是我有生以来所见到的最好的老师了。他60多岁了,高高的个子,那一头略微有些谢顶的银发,如白雪皑皑的富士山一样;一张宽宽的嘴巴在四方的脸上横着,总让人感到如此可亲。对了,还有那双眼睛,透过镜片,目光有时严肃却不乏幽默,有时笑逐颜开却又不乏严肃。两年来,我发现他身上有“三多”、“三少”——“三多”初次见面,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年长。“老而弥坚嘛!”他笑道。是啊,银发皑皑不正是他的一种魅力吗!回家后,我将这种感觉告诉父母,谁料,妈妈说她就是韩老师的学生!我大为惊异。第二天,几个同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